词典

辩说的意思

biàn shuō

辩说

拼音biàn shuō

1.辩说常用意思: 争辩;解释。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辩论 , 申辩 , 辩护

例句 1.在他辩说了一番后,评委们改变了看法。

辩说引证解释

1. 长于雄辩;游说。

1. 世无请谒任举之人,无间识博学辩说之士,无伟服,无奇行,皆囊于法以事其主。 《管子·任法》
2. 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 《荀子·非十二子》
3.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 屈原之《离骚》,忧世愤戚呼天目鬼神自列之辞,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阖辟、辩说诡异,杂错而成章。 明 《与郑叔度书》 方孝孺
5. 至于辞命,则有草创润色之功,苏张陈说,度亦先有篇章,《文选》录《易水》、《大风》二歌,而独汰去辩说,亦自相𬬺吾矣。 《文学总略》 章炳麟

2. 犹雄辩。

1. 其辩说足以解烦、其知虑足以决疑、其齐断足以距难,不还秩、不反君,然而应薄捍患足以持社稷,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荀子·君道》
2. 梁好为辩说,阴有大志。 汉 《汉纪·高祖纪一》 荀悦
3. 不是大夫多辩说,尉他争肯筑朝台。 唐 《咏史诗·番禺》 胡曾
4. 辩说千秋奉,精灵故国歆。 清 《谒孟子庙》诗 顾炎武


辩说是什么意思

“辩说”一词在古代哲学和逻辑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荀子对“辩说”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说的定义:荀子认为“辩说”是不改变实物名称来说明是非道理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来辨明是非的思维活动。荀子指出,“辩说”是心对道的认识反映,心符合大道,辩说符合心,文辞符合辩说,名称正确而符合约定,根据实际理解事物,辨别不同事物而没有过错。

  2. 辩与说的关系:荀子将“辩”和“说”结合起来,认为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但功能不同。“辩”更偏向于对抗性的争论,而“说”则偏向于推理和论证。荀子强调,“辩说”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辨明非的过程。

  3. 辩说的目的:荀子认为辩说是维护正道、防止奸邪之说的关键手段。通过辩说,以正名、质请、辨异、推类,从而防止邪说乱世。辩说不仅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修身进路的一部分,通过辩说进行精神修炼,完善儒家人格。

  4. 辩说的应用:在乱世中,辩说成为君子维护正道的必要手段。荀子提出“君子必辩”,认为儒家士人应担负起弘道的使命,在辩说中进行精神修炼。

子的“辩说”思想不仅是一种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更是一种维护伦理道德和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通过辩说,可以澄清是非,统一思想,防止邪说泛滥,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荀子对“辩说”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和哲学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历史背景

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奇辞异说,导致了思想混乱和道德失范。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思想体系,包括“名”、“辞”、“辩说”。他通过“辩说”来解决“名实之辩”这一问题,以纠正社会上的乱现象。

哲学意义

  1. 逻辑与推理:荀子将“辩说”视为逻辑中的论证和推理,其中“辩”相当于逻辑的论证,“说”相当于逻辑的推理。荀子区分了“辩”与“说”的不同,并阐述了“辩说”的作用,即“辩异而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辩则尽故”。这表明荀子的“辩说”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

  2. 正名理论:荀子的“辩说”是其正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名是为了清晰表达道理,避免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荀子认为,正确的命名和定义是辩论的基础,只有在准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后,才能进行有效的辩论。他指出,命名、定义、论述和辩论的过程是写成“大文”的基础,也是治理国家的开始。

  3. 君子辩论之道:荀子提倡君子的辩论之道,强调辩论应遵循礼节,避免骄傲和自大,追求真理而非争胜。他认为,辩论应以仁爱之讲道理,以好学之心听他人之言,以公正之心辨明是非。这种辩论方式不仅有助于澄清道理,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还能引导民众理解真理,纠正错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4. 经验主义认识论:荀子的“辩说”还体现了他的经验义认识论思想。他认为,名称和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包括约定、命名、解说和辩论。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还能通过辩论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5. 维儒家伦理道德与政治理想:荀子的“辩说”不仅是逻辑推理的过程,更是维护儒家伦理道德与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辩”是君子的基本条件,通过辩论可以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然而,荀子的“辩”也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针对性,旨在说服世人摒弃诸子之学为“邪说,遵从儒家规范。

总结

荀子对“辩说”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和哲学意义在于其独特的逻辑思体系和正名理论。通过“辩说”,荀子不仅解决了战国时期的社会混乱问题,还为后世提供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和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段。

“辩”与“说”在荀子思想中具体是如何区别的?

在荀子的思想中,“辩”与“说”有着明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逻辑体系和应用场景上。

荀子认为“辩”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形式,涉及证明和反驳的过程。他指出,“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辩说之用也。”这意味着辩论是通过前后一致的真实概念来弄清是非的道理,而概念和判断是辩说中应用的元素。荀子进一步强调,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澄是非,而不是为了争斗或个人利益。

相比之下,“说”则是一种更为具体的推理和论证形式。荀子将“说”视为一种较为简单的形式,包含在“辩”的过程中。他说:“凡说之难,未可直至也”,表明“说”需要策略和技巧,善于曲得其道而不折伤。荀子还提到,“说”需要预先思考和谋划,能够使人明白,既有条理又符合实际。

此外,荀子对“辩”和“说”的应用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君子的辩论应当符合礼仪和法度,追求真理和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争斗。荀子特别强调“君子必辩”,认为正确的辩论对于是非的厘清是有效的方法。

荀子的思想中,“辩”更侧重于逻辑性和证明性,是一种更为复杂和系统的论证过程;而“说”则更侧重于推理和论证的具体应用,是一种较为简单但需要技的表达方式。

荀子如何将“辩说”应用于维护正道和社会秩序?

荀子如何将“辩说”应用于维护正道和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辩说是维护正道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通过辩说来传播儒家思想,引导人们遵循正道,从而维护社会秩序。荀子的辩说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强调辩说在传播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辩说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王业的起点。荀子指出:“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辩)。故期、命、辨(辩)、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荀子·正名》)荀子认为,通过辩说可以将正确的道理传达给百姓,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儒家的正道。

荀子认为辩说能够澄清是非,维护正道。在《正名篇》中,荀子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指出圣人通过辩来维护正道。他强调,通过正名、质请、辨异、推类等方法,听取意见时合乎礼法,辩析事物能弄清事情的原因。用正确的道理来辩明奸邪,邪说不能扰乱正道,各家的谬论也就没有地方可以隐蔽。

荀子还指出,辩说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他认为,礼法并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社会教化与法律惩戒相结合,才能引导、约束、改变人的本性,维护社会秩序。在这种背景下,辩说成为传播儒家思想、引导人们遵守礼法的重要手段。

此外,荀子还提到,辩说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明君对待百姓,用权势管理,用正道引导,用命令告诫,用言论导,用刑法禁止。但在圣王已逝、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君子没有管理百姓的权势和禁止他们为恶的刑法使用权,唯一可用的只有辩说了,因此君子必辩”。

荀子通过辩说来传播儒家思想,澄清是非,维护正道,并结合礼法并用的主张,共维护社会秩序。

荀子的“辩说”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和逻辑学有哪些影响?

荀子的“辩说”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和逻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逻辑原则的出与应用: 荀子在《正名》中提出了辩论的逻辑原则,如“正其名”、“当其辞”、“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辩则尽故”等这些原则不仅为儒家学派提供了辩论的规范,也为后世的逻辑学奠定了基础。荀子还强调了逻辑推理的规则论辩的道德原则,如“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这表明他在辩论中注重道德和公正。

  2. 辩证逻辑的发展: 荀子的逻辑思想不仅限于形式逻辑,更注重辩证逻辑。他提出了“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强调“名”与“实”的相符,并提出了“辨合”“符验”“共名”“别名”“单名”“兼名”“类不悖,虽久同理”“物各从其类”等命题。这些命题构成了系统的证逻辑体系,对后世的逻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对名家和墨家的批判与继承: 荀子批判了名家通过辩论和逻辑分析追求道的错误方向,指出名实混淆的问题,并提出理清概念关系可以消除逻辑混乱。同时,吸收了名家的一些理论,如“取名于实、以名举实”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约定俗成”的重要观点。这种批判与继承的态度使得荀子的逻辑思想更加丰富和系统。

  4. 对儒家阐释学的影响: 荀子是先秦儒家阐释学向汉代经学阐释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他的“辨说”思想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言说,更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策略。这种思想为后世经学阐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对后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和礼治思想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哲学,还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影响。例如,韩非将荀子的理念融会贯通,形成了严密有序的思想体系,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对逻辑学独立价值的忽视: 尽管荀子在逻辑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强调逻辑用于论证儒家道统,反对学派争论,认为观点为邪说。这种态度导致了逻辑学独立价值的忽视,影响了后世中国学者对逻辑和念分析的重视。

荀子的“辩说”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系统的逻辑原则和辩证逻辑系,还在实践中通过批判和继承名家、墨家的思想,为后世儒家思想和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荀子的哲学体系中,“辩说”与修身、治国的关系是怎的?

在荀子的哲学体系中,“辩说”与修身、治国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荀子认为,辩说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键手段。

荀子强调“辩说”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心之象道也”,即心灵与道的外在表现。辩说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思想碰撞、说服他人、获得真理的手段荀子提出,“君子必辩”,强调辩说在道德理性中的作用,认为辩说能够引出真理,不仅关乎逻辑向度,更关乎伦理层面。

荀子将辩说与修身联系起来,认为修身的过程就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的过程,直接目标是造就“治人”。修身不仅是个人自我完善,也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和社会。荀子认为,通过修身,个人可以达到“能定能应”的境界,成为“成人”或“君子”。

荀子进一步将辩说与治国联系起来,认为辩说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手段,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荀子提出,“合文通治”,即通过礼乐和思索来实现社会治理。辩说作为中间环节,能够修正治辨、饬政治、治理社会。荀子认为,礼乐社会既是“文”的要求,又是“治”的实现,而辩说则是实现这两项内容的关键手段。

荀子还指出,辩说与礼义密切相关,礼义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荀子认为,缺乏礼义事不成,国不宁。因此,辩说不仅是个体修养的手段,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荀子的哲学体系中,“辩说”与修身、治国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辩说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