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随着社会变迁,有些功令应及时修改以顺应时代。
1. 古时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
引
1. 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史记·儒林列传序》
2. 盖古郅隆之世……靡不建学,辨时物,布功令。
明
《重刻颜氏家训序》
张一桂
3. 其殿廷考试,倘似此违式者,亦著一体惩办,以肃功令。
清
《霞外
平步青
4. 朝廷悬朱子《四书注》为功令,善读如稼书,不善读如留良,功罪判然。
《晚学盲言·政与学》
钱穆
2. 法令。
引
1. 这是朝廷功令,又不是你不肖花消掉了,何必气恼?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2. 目下访拿逆党,功令森严,你容留他们选书,还敢口强,快快招来。
清
《桃花扇·逮社》
孔尚任
3. 但我读洋文是学校的课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对者,即反对政府也。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
鲁迅
“功令”一词在古代主要指国家颁布的法令、命令或考核学者的法规。根据不同的文献和历史背景,“功令”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有所不同。
古代法律与命令:在古代,“功令”通常指国家颁布的法律或命令,用于规范社会行为或管理国家事务。例如,《汉书·儒林传》中提到的“功令”,颜师古注释认为是关于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令,类似于现代的“学令”或“选举令”。
官吏考核与选拔:在汉代,“功令”还特指用于考核和选拔官吏的法令。例如,家山M336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提到的《功令》,明确规定了官吏的考核标准和升迁制度,强调依据功劳进行考课。
学者考核与录用:在一些文献中,“功令”也指国家对学者进行考核和录用的法规。例如,《史记·儒林列传序》中提到的“功令”,表明其与学者的考核和录用密切相关。
其他含义:在某些情况下,“功令”还可能泛指政府颁布的各种法令或命令,具有较高法律效力。
“功令”在古代主要指国家颁布的法令、命令,特别是在汉代,它还特指用于考核和选拔官吏的法规。此外,它也可能涉及学者的考核和录用,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内容来理解。
功令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详细分析:
历史背景:汉初的政治情势促使《功令》的制定,特别是在高祖时期,为了处理群臣争功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功令。
唐代:
奖励作用:唐代的《考课令》不仅有考核功能,还有奖励作用。例如,唐开元二十五年《考课令》规了根据户口增益、劝课田农等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
清代:
功令的泛化:在清代,“功令”一词不仅限于考核和选用学官的法令,还泛指一般的法令。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这是朝廷令”,表明功令在清代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法律和命令范畴。
现代汉语中的功令:
综上所述,功令在不同朝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有以下差异:- 汉代:主要关注官吏的考核和升迁,具有明确的制度性和操作性。- 唐代:除了考核和升迁外,还强调奖励机制,体现了功令在激励官员方面的功能。- 清代:功令的含义进步泛化,成为一般的法令代称,应用范围更广。
汉代的官吏考核和选拔制度主要通过察举制、上计制和考课制等法律和制度来实施。具体规定如下: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和任子制的传统,规定每年举荐一人。
上计制:
上计制的具体操作包括县级以上官员的年度考核,称为“岁绩”,上级对县级上官员进行考核,县对市级以下公务员进行考核。
考课制:
考核结果会进行公示,政绩分为九等,每一等包含许多官员。政绩的积累成为官吏迁转的主依据。
选拔标准:
汉代还强调以“廉”为重要标准,堵塞贪官污吏进入官场的门径。
监督与奖惩:
功令在古代学者的考核和录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考核标准: 功令规定了对学者的考核标准,主要依据其通经明经的能力。《史记·索隐》中提到,“功令”是指“学者课功著之于令”,即通过考核学者的经学知识来记录其功绩。这种考核方式成为儒者进身的重要途径,使得经学成为做官的敲门砖,吸引了大量学者入仕。
选举依据: 功令不仅是考核的标准,也是选举(入仕)的依据。汉武帝时期,尚儒学,设立五经博士,并允许他们招收弟子生员,传授儒家经典。这表明,功令中的考核结果直接影响了学者的录用和官职的授予。
丞相与御史大夫的角色: 功令还涉及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责。丞相仅具有选用官吏的权力,还代行御史大夫的职能,对政府官员进行考课或审计,并以此作为政绩优劣的依据。这种制度形成了以丞相为主导的奏议模式,进一步规范了官吏的考核和任用过程。
文化程度与吏职选拔: 功令中还强调了文化程度对吏职选拔的影响。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中的条文指出,“不史”意为不善文书,“頗有史”则指有文化,能识文断字,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表明,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书能力是吏职选拔的重要条件。
军功与官职晋升: 功令还规定了军功与官职晋升的关系。例如,《功令》中提到,基层军吏可以根据军功从有秩百廿十石擢升至有秩乘车百六十石。这种规定体现了军功在官职晋升中的重要性。
地方官员的考核与调迁: 功令还涉及地方官员的考核与调迁制度。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记录了西汉初年的官吏考核和调迁制度,对研究汉初官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制度确保了地方官员的考核和调迁过程有章可循,提高了行政效率。
综上所述,功令在古代学者的考核和录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规定了考核的标准和依据,还涉及丞相与御史大夫的职责,强调了文化程度和军功在吏职选拔中的重要性,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考核与调迁制度。
根据提供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功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虽然有几条证据提到了“功令”或类似概念,但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汉代的法律体系和具体制度上,而没有直接涉及“功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提到军功爵制是战国及秦汉时期的重要军政制度,功令能与这一制度有关,但具体细节不详。
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指出,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规范,是律令体系的中,而律只是扮演了服务于令的工具性的角色。
宋代的法律体系:
虽然搜索到的资料中没有直接回答“功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可以推测“功令”在汉代主要用于记录和奖励军功,是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功令与其他古代法令(如律令、诏书)的区别和联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诏书:皇帝根据时事需要发布的命令或文告,其法律效力高于律法,可变更或代替律法规定。
内容和用途
诏书:详细记录了制定的原委,如挟书律的制诏详细记录了御殿上皇帝和臣下的语录。
历史演变:
汉代律、令关系的实质是“‘令’是对‘律’的补充、修订或说明”。例如,《功令》是关于各级官吏任命考绩办法汇编的法律,当为选拔、考核官吏条例。
形成过程:
由诏令而为令的线索非常清晰,这一点也被张家山汉墓336号墓之《功令》所证实。例如,《功令》的内容为西汉初期戍边杀敌立功的具体记功方式和详细规定。
共同作用:
功令与其他古代法令(如律令、诏书)在法律效力、内容用途和历史演变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功令作为令的一种,主要涉及官吏的考核和任命,是对律的补充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