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功令的意思

gōng lìng

功令

拼音gōng lìng

1.功令常用意思: 旧指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法令 , 法律

例句 1.随着社会变迁,有些功令应及时修改以顺应时代。

功令引证解释

1. 古时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

1. 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史记·儒林列传序》
2. 盖古郅隆之世……靡不建学,辨时物,布功令。 明 《重刻颜氏家训序》 张一桂
3. 其殿廷考试,倘似此违式者,亦著一体惩办,以肃功令。 清 《霞外 平步青
4. 朝廷悬朱子《四书注》为功令,善读如稼书,不善读如留良,功罪判然。 《晚学盲言·政与学》 钱穆

2. 法令。

1. 这是朝廷功令,又不是你不肖花消掉了,何必气恼?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2. 目下访拿逆党,功令森严,你容留他们选书,还敢口强,快快招来。 清 《桃花扇·逮社》 孔尚任
3. 但我读洋文是学校的课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对者,即反对政府也。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 鲁迅


功令是什么意思

“功令”一词在古代主要指国家颁布的法令、命令或考核学者的法规。根据不同的文献和历史背景,“功令”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有所不同。

  1. 古代法律与命令:在古代,“功令”通常指国家颁布的法律或命令,用于规范社会行为或管理国家事务。例如,《汉书·儒林传》中提到的“功令”,颜师古注释认为是关于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令,类似于现代的“学令”或“选举令”。

  2. 官吏考核与选拔:在汉代,“功令”还特指用于考核和选拔官吏的法令。例如,家山M336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提到的《功令》,明确规定了官吏的考核标准和升迁制度,强调依据功劳进行考课。

  3. 学者考核与录用:在一些文献中,“功令”也指国家对学者进行考核和录用的法规。例如,《史记·儒林列传序》中提到的“功令”,表明其与学者的考核和录用密切相关。

  4. 其他含义:在某些情况下,“功令”还可能泛指政府颁布的各种法令或命令,具有较高法律效力。

“功令”在古代主要指国家颁布的法令、命令,特别是在汉代,它还特指用于考核和选拔官吏的法规。此外,它也可能涉及学者的考核和录用,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内容来理解。

功令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汉代
  2. 功令的定义与内容:汉代的《功令》主要是关于考核和选用学官的法令。它明确规定了如何根据官吏的功劳进行考核和升迁。例如,《功令》第一篇以“议:以功劳置吏”开篇,包含文书式、功次升迁序列等基础内容。此外,《功令》还规定了皇帝给相国、御史的诏令形式,以及相国、御史大夫转呈各处的报告形式。
  3. 历史背景:汉初的政治情势促使《功令》的制定,特别是在高祖时期,为了处理群臣争功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功令。

  4. 唐代

  5. 考课令:唐代的《考课令》是功令的一种具体体现,规定了考课官吏品行政绩的标。根据善、最的标准,定出考课的各个等级。小考优者,赏之以加禄;大考优者,赏之以晋升。
  6. 奖励作用:唐代的《考课令》不仅有考核功能,还有奖励作用。例如,唐开元二十五年《考课令》规了根据户口增益、劝课田农等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

  7. 清代

  8. 功令的泛化:在清代,“功令”一词不仅限于考核和选用学官的法令,还泛指一般的法令。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这是朝廷令”,表明功令在清代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法律和命令范畴。

  9. 现代汉语中的功令

  10. 法令的代称:在现代汉语中,“功令”仍可作为法令的代称使用,体现了其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综上所述,功令在不同朝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有以下差异:- 汉代:主要关注官吏的考核和升迁,具有明确的制度性和操作性。- 唐代:除了考核和升迁外,还强调奖励机制,体现了功令在激励官员方面的功能。- 清代:功令的含义进步泛化,成为一般的法令代称,应用范围更广。

汉代功令中关于官吏考核和选拔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汉代的官吏考核和选拔制度主要通过察举制、上计制和考课制等法律和制度来实施。具体规定如下:

  1. 察举制
  2. 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重视贤良、孝廉、儒学、明法、德行、学术等个人优秀品格和个人才学素养,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3.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和任子制的传统,规定每年举荐一人。

  4. 上计制

  5. 上计制是汉代官吏考核的重要制度之一,主要通过年度考核来评估官员的政绩。上计制度有整套主管机构和官员,并且有律令专条规定。
  6. 上计制的具体操作包括县级以上官员的年度考核,称为“岁绩”,上级对县级上官员进行考核,县对市级以下公务员进行考核。

  7. 考课制

  8. 考课制是汉代官吏考核的另一重要制度,通过考核官员的功绩来选拔贤能,减少灾异。考课制由京房制定,旨在通过考核官员的功绩来选拔贤。
  9. 考核结果会进行公示,政绩分为九等,每一等包含许多官员。政绩的积累成为官吏迁转的主依据。

  10. 选拔标准

  11. 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包括“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光禄四行”为“质朴、敦厚、逊让、节俭”。
  12. 汉代还强调以“廉”为重要标准,堵塞贪官污吏进入官场的门径。

  13. 监督与奖惩

  14. 汉代重视地方官的监督,设立监察区和刺史,强化对地方官的监督,改善官场风气。
  15. 对于政绩突出者升迁,对无政绩者斥责或罢免。

功令如何影响古代学者的考核和录用过程?

功令在古代学者的考核和录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考核标准: 功令规定了对学者的考核标准,主要依据其通经明经的能力。《史记·索隐》中提到,“功令”是指“学者课功著之于令”,即通过考核学者的经学知识来记录其功绩。这种考核方式成为儒者进身的重要途径,使得经学成为做官的敲门砖,吸引了大量学者入仕。

  2. 选举依据: 功令不仅是考核的标准,也是选举(入仕)的依据。汉武帝时期,尚儒学,设立五经博士,并允许他们招收弟子生员,传授儒家经典。这表明,功令中的考核结果直接影响了学者的录用和官职的授予。

  3. 丞相与御史大夫的角色: 功令还涉及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责。丞相仅具有选用官吏的权力,还代行御史大夫的职能,对政府官员进行考课或审计,并以此作为政绩优劣的依据。这种制度形成了以丞相为主导的奏议模式,进一步规范了官吏的考核和任用过程。

  4. 文化程度与吏职选拔: 功令中还强调了文化程度对吏职选拔的影响。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中的条文指出,“不史”意为不善文书,“頗有史”则指有文化,能识文断字,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表明,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书能力是吏职选拔的重要条件。

  5. 军功与官职晋升: 功令还规定了军功与官职晋升的关系。例如,《功令》中提到,基层军吏可以根据军功从有秩百廿十石擢升至有秩乘车百六十石。这种规定体现了军功在官职晋升中的重要性。

  6. 地方官员的考核与调迁: 功令还涉及地方官员的考核与调迁制度。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记录了西汉初年的官吏考核和调迁制度,对研究汉初官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制度确保了地方官员的考核和调迁过程有章可循,提高了行政效率。

综上所述,功令在古代学者的考核和录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规定了考核的标准和依据,还涉及丞相与御史大夫的职责,强调了文化程度和军功在吏职选拔中的重要性,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考核与调迁制度。

功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根据提供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功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虽然有几条证据提到了“功令”或类似概念,但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汉代的法律体系和具体制度上,而没有直接涉及“功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1. 汉代的功令
  2. 根据和,功令是汉初律令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戍边杀敌立功的具体记功方式和详细规定,以及官序的递补序列。这明功令在汉代主要用于记录和奖励军功,是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3. 提到军功爵制是战国及秦汉时期的重要军政制度,功令能与这一制度有关,但具体细节不详。

  4. 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5. 等提到“令”在秦汉至唐宋的法律体系中与“律”同样重要,主要作用在于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指导作用和惩戒作用,还有奖励作用和教化作用。是关于国家制度的规定,违反了这一规范才用律来调节处理。
  6. 指出,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规范,是律令体系的中,而律只是扮演了服务于令的工具性的角色。

  7. 宋代的法律体系

  8. 到宋代的法律体系中,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成为法律体系的主干,而律则是刑事法律规范,其功能是保证其他法律的实施。

虽然搜索到的资料中没有直接回答“功令”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可以推测“功令”在汉代主要用于记录和奖励军功,是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功令与其他古代法令(如律令、诏书)有何区别和联系?

功令与其他古代法令(如律令、诏书)的区别和联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区别

  1. 法律效力和形式
  2. :主要以刑法为主,用规定犯罪和刑罚。律的法律效力较高,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3. :主要包括行政体制、职官考选管理制度、文书制度等。令的内容较为琐碎,条文繁杂,每到改朝换代,随着官职制度的变化,“令”也要大改变。
  4. 诏书:皇帝根据时事需要发布的命令或文告,其法律效力高于律法,可变更或代替律法规定。

  5. 内容和用途

  6. :主要涉及刑法,如盗、贼等律外,还有尉律、左官律等。
  7. :包括考核官吏的功令》、限制刑具的《箠令》、管理监狱的《狱令》、尊养老人的《养老令》等,数量之多以至于官吏难以全部查阅。
  8. 诏书:详细记录了制定的原委,如挟书律的制诏详细记录了御殿上皇帝和臣下的语录。

  9. 历史演变

  10. :秦汉时代,律本是一条一条制定的单行法令,两汉时代有一些人试图搜集整理当时存在的律,但没有发布过国家统一法典。
  11. :汉代因令文繁多,故又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12. 诏书:秦始皇规定皇帝的命令为“诏”,自此“令”成为连用。

联系

  1. 相互补充和修订
  2. 汉代律、令关系的实质是“‘令’是对‘律’的补充、修订或说明”。例如,《功令》是关于各级官吏任命考绩办法汇编的法律,当为选拔、考核官吏条例。

  3. 形成过程

  4. 由诏令而为令的线索非常清晰,这一点也被张家山汉墓336号墓之《功令》所证实。例如,《功令》的内容为西汉初期戍边杀敌立功的具体记功方式和详细规定。

  5. 共同作用

  6. 功令与其他法令共同构成了汉代的法律体系,涉及面广,包括考核官吏、限制刑具、管理监狱尊养老人等。

结论

功令与其他古代法令(如律令、诏书)在法律效力、内容用途和历史演变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功令作为令的一种,主要涉及官吏的考核和任命,是对律的补充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