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对那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地痞恶霸,我们必须给以严厉打击。
例句
1.大家都是乡里,没必要因为一些小事发生摩擦。
2.这次进城有几位和我同行的乡里,一路上倒也热闹。
1. 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引
1. 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
《周礼·地官·遗人》
2. 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吴子·治兵》
3.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隐逸传·陶潜》
4. 民歌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为自然民谣;一种为假作民谣。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流行乡里间的徒歌。
《中国歌谣·歌谣释名》
朱自清
2. 家乡;故里。
引
1. 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
《管子·立政》
2. 〔杨音〕与徐宣俱归乡里,卒于家。
《后汉书·刘盆子传》
3. 〔黄文炳〕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水浒传》第三九回
4. 譬如蒋士镳,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
《倪焕之》二六
叶圣陶
3. 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引
1. 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墨子·尚贤中》
2.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乡里。
南朝 宋
《世说新语·贤媛》
刘义庆
3. 时知县事者为湖北温壮勇公绍原,陆制军乡里也。
清
《郎潜记闻》卷一
陈康祺
4. 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
《虾球传·难童之家》
黄谷柳
4. 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引
1. 及贺拔岳西征,洛与之乡里,乃募从入关。
《周书·寇洛传》
2. 公与熊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骘之说谕之,熊不省。
明
《寓圃杂记》卷下
王琦
3. 植与嵩乡里,尝劝嵩杀杨继盛。
《明史·奸臣传·鄢懋卿》
5. 指妻。
引
1. 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
南朝 梁
《山阴柳家》诗
沈约
2. 沈泰说陈文帝遣章昭达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彪知不免,谓妻杨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
《南史·张彪传》
“乡里”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xiāng lǐ,具有多种含义:
基层单位:在古代,“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这一概念源于周代的制度,当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此“乡里”用来表示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家乡或故里:指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如“故乡”、“老家”等。
同乡的人: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乡亲或同乡。
妻子:在某些语境中,“乡里”也可以指妻子。
文化与情感:在文学和文化中,“乡里”常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如“乡愁”、“乡音”等。
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乡里是重要的基层行政单位,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乡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或行政的概念,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情感意义,是中国人对家乡、同乡关系以及家庭情感的重要表达。
乡里在古代中国的具体行政职能和管理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力役摊派:乡里制度还负责摊派力役,即征调民参与国家的徭役。
治安管理:
司法兼理:乡里制度兼理司法事务,处理一些轻微的民事和刑事案件。
教化与宣传:
风俗习惯:乡里制度还负责同风俗、齐巧拙,即统一村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社会服务:
防灾防疫:乡里制度还负责组织生产、防灾防疫等社会职能。
组织结构:
乡里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影响可以从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乡村治理与国家控制: 乡里制度是王朝国家为控制乡村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而建的制度。它包括赋役征发和治安监控,是国家权力通过不同行政方式控制乡村民众和地区的制度性安排。例如,在两汉时期,乡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国家实现其统治的基础。汉代统治者通过乡官里吏将统治理念和各项制度具体落实到乡里庶民社会。
宗族与家庭的影响: 家庭宗族结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孝为核心的宗法思想。这种思想经儒家宣扬和主张,横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延续几千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封国家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出官民共治的乡里制度,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达到对乡里社会和乡里百姓的严密控制。
地域差异与演变: 乡里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从中晚唐至明初,北方与南方地区的乡里制度变化轨迹各不相同。北方地区村落规模较大,唐代乡里制度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但随着两税法的实行,“村”逐渐取代“里”,成为乡村基层行政管理单位。南方地区自然村落规模较小,唐代乡里制度表现出与北方不同的特点。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乡里制度规范或强化了乡村社会的阶层结构,影响了乡村民众的社会流动。鲁西奇教授指出,乡里制度对乡村社会阶层的“形塑”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乡里制度也必须考虑“乡村自治”的传统,并尽可能地靠或利用乡村社会的诸种力量,特别是不同形式的乡村豪强。
文化传承与地方特色: 乡制度不仅是一种政治和行政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历代王朝均不遗余力地制定适应其统治需要的乡里制度,以实现对乡村区域与民众的控制。然而,中国乡村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乡村自治组织”,这些组织以不同方式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形成对立。
历史演变与理论基础: 乡里制度的研究不仅关注其历史演变,还探讨其形成、演变的经济社会、政治文背景及思想理论基础。例如,《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一书全面回顾了从先秦至近代乡里制度的起源、变迁以及乡里组织的管理形式。书中强调了乡里制度的统一性和区域差异,指出乡里制是中央王朝对基层社会进行户口编排和行政管理的手段,但不同地区在社会基础、经济状况、居民结构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乡里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家控制乡村资源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阶层形塑的重要载体。通过乡里制度,王朝国家能够有效地将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实现对乡区域与民众的控制。
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些变化:
在古代,“乡里”一词频繁出现在文献中,如《周礼》、《管子》、《后汉书》等,主要指代民众聚居的基层单位,即乡民住的地方。然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一词的使用频率有所减少,尤其是在书面语中。相比之下,口语中更倾向于用“乡下”(xiāng xià)或“乡村”(xiāng cūn)等词汇。
语境的变化:
现代汉语中,“乡里”一词的使用更加灵活,可以用于多种场景。例如,在描农村地区时,“乡里”可以与“乡村”(xiāng cūn)互换使用。此外,“乡里”还可以用于形容彼此之间的亲近、熟悉和互助,以及乡土情结和乡村文化。
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变化: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方言的逐渐减少,许多地方的口头用语发生了化。例如,在湖南等地,传统的方言土语逐渐被普通话取代,家乡口头用语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语言变化也影响了“乡里”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在一些地方,“乡里别”成为一种特殊的骂人用语,使用频率较高。
现代汉语中的新用法:
综上所述,虽然“乡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有所减少,但其语境和含义依然丰富多样。
在中国文学中,“乡愁”和“乡音”是两个重要的主题,它们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被细腻地描绘和表达。
宋元明清:宋朝初期,乡愁诗延续了个人与国家命运交织的主题,但无法与唐诗比。元代之后,乡愁诗因士族文明南下而黯然失色,直到余光中的《乡愁》问世,将个人际遇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成为现代乡愁诗的代表作。
现代诗歌中的乡愁:
洛夫的《边界望乡》 :洛夫的《边界望乡》则通过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故土、亲人和祖国的深切思念。
乡愁的表现手法:
余光中的《听那冷雨》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以冷雨为意象,探讨了人生的孤独和沧桑,其中也包含了对故乡的思念。
乡音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
在中国文学中,“乡愁”和“乡音”通过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和散文等多种形式被细腻描绘和表达。从屈原到余光中,从李白到贾平凹,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家国的思念。无论是通过情景交融、声东击西还是相反相成的手法,乡愁的情感都被深刻地表达出来。
不同地区对于“乡里”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不同地区的乡里制度也有所不同。如,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治乡约制度与汉族地区的乡约制度有显著差异,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当地苗族人民的传统法制思想和社会组织形式。
地理与文化差异:
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乡里制度也反映了当地的地理和社会特点。例如,宋代南安分为八乡统三十二里,这种划分方式体现了当时的地方行政管理。
语言与词汇的多样性:
与“乡里”相关的词汇如“田园”、“故”、“老家”、“故里”等,涵盖了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情感的多个层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乡村和故乡的深厚情感。
社会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