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阜阳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故里、诗人嵇康的桑梓。
2.家乡父老一直盼望我学有所成,将来造福桑梓。
1. 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引
1.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诗·小雅·小弁》
2. 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
汉
《南都赋》
张衡
3. 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晋
《后汉纪·明帝纪上》
袁宏
4.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唐
《闻黄鹂》诗
柳宗元
5. 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元
《隐居通议·文章四》
刘
6. 七爷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主妇集·王谢子弟》
沈从文
“桑梓”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最初指的是在住宅栽种的桑树和梓树。桑树用于养蚕,梓树则用于制作器具,两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桑梓”逐渐被借指故乡或家乡,成为表达对家乡深厚情感的代名词。
“桑梓”一词的含不仅限于字面意义,还蕴含了对父母的敬意和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认为这些树木是父母所种,因此对它们要表示敬意。这种情感逐渐延伸到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在文学作品中,“桑梓”常用来表达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例如,《诗经·小雅·小弁》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便体现了这种情感。外,“桑梓”也常用于形容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认同。
“桑梓”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词汇,既代表了古代农耕社会中重的农作物和树木,也象征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桑梓在中国古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故乡的象征:桑梓作为故乡的代称,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和对美好回忆的怀念。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中尤为常见,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王维等人的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家族和祖先的象征:桑梓不仅代表故乡,还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祖先的崇拜。古代家族成员,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坟墓多依傍桑林而建,逝者墓前常栽种梓树,这使得桑树和梓树成为故乡的象征,同时也凝聚着祖宗的血脉精神。
经济基础和生存保障:桑树和梓树在古代社会中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桑树用于养蚕缫丝,梓树则用于制作家具、乐器和棺材。这两种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成为生存和家庭兴旺的经济基础。
文化承和精神寄托:桑梓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的载体。桑树象征着受恩必报的高尚情操,而梓树则代表了工匠精神和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桑梓作为故乡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愁的表达:桑梓一词在东汉时期开始用于表达乡愁,成为后世引申用法。古人认为,桑树和梓树具有生命力旺盛、分枝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寓意家族开枝散叶,因此成为表达乡愁的重要词汇。
丧葬礼俗的象征:在古代丧葬礼俗中,树和梓树也具有特殊的意义。桑树常用于祭祀祖先,梓树则用于制作棺材,象征着阴阳死生的观念。这种用法使得桑梓逐渐成为祖先崇拜的物质符号。
桑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象征着故乡和家族,还承载着人们对经济基础、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的深厚情感。
桑树和树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桑树在古代农业经济占据了核心地位。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来源,而蚕所吐的丝则是古代纺织业的重要原材料。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形成了一个大而复杂的产业链。桑树的种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几乎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到与桑树相关的生产活动中。桑树的经济价值被广泛认知,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种植桑树养蚕。桑树全身是宝,桑叶可以养蚕,嫩叶可食用,桑葚营养丰富,口感甜美,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肠、强肾健体等功效。此外,桑树皮还可以用于造纸,桑皮纸起源于汉代,具有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水力强等特点,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
梓树在古代农业和日常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梓树的木材材质优良,具有耐腐、防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制作等领域。古代的建筑工匠们常常选用梓木来建造房屋的关键部,以确保房屋的坚固。梓树的树皮和树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此,梓树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还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许多便利。
桑树和梓树在古代社会中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这两种树木与人们的日常生计息息相关,因此“桑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之一,自然而然地就与故乡联系在了一起。《诗经·小雅·小弁》中提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称其“功在桑梓”。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桑梓”一词逐渐演化指代故乡或家乡。
总之,桑树和梓树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不仅提供了重要的经济资源,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诗经·小雅·小弁》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尊敬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家宅旁的桑树和梓树,应当恭敬地对待它们。桑树和梓树在古代常被栽种在家宅旁边,桑树用于养蚕,梓树则用于制作器物,因此这两棵树象征着故乡和父母的恩赐。见到这些树木,人们会自然地产生对故乡和父母的怀念和敬意。
这句话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它成为后世表达对故乡和父母尊敬与热爱的典故,如成语“恭敬桑梓”就源自此句。其次,这句话也启发了后世许多文学作品中对故乡和父母的描写,成为表达思乡之情和感恩之情的重要语句。
此外,这句话还衍生出了成语“必恭必敬”,意为必须恭敬地对待某人或某事。这些成语和典故的流传,进一步丰富了汉语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文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桑梓”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与古代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虽然“梓”仍然被用来指代故乡或家乡,但其使用频率和具体场景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使用频率来看,“桑梓”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对较低。古代文献中,“桑梓”一词频繁出现,如《诗经》、《南都赋》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敬仰之情。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桑梓”仍然被使用,但其频率已经大大降低。现代人更多地使用“故乡”、“家乡”、“故里”等词汇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从使用场景来看,“桑梓”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场景也发生了变化。在古代,“桑梓”不仅一种象征,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桑树和梓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桑叶用于养蚕,梓树的木材用于制作家具和棺材,因此“桑梓”成为故的代称。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离开了故乡,在异地打拼,对故乡的情感更多地通过节日、思念和回忆来表达。
此外,“桑梓”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场景也更加多样化。除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敬仰外,“桑梓”还被用于一些特定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中,如沈从文的《王谢子弟》中提到“为桑梓服务”,表达了对故乡的贡献和对个人志向的追。此外,“桑梓”也被用于一些成语和诗词中,如“功在桑梓”、“恭敬桑梓”等,表达了对故乡的尊敬和热爱。
总之,在现代汉语中,“桑梓”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与古代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
关于“桑梓”一词的历史演变,学术研究和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桑树和梓树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桑树用于养蚕、制器、造纸、食用和药用,梓树则用于烧制木炭、制作家具、乐器雕版印刷。因此,“桑梓”逐渐成为故乡的代名词。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桑树和梓树在古代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依托。桑树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因为蚕丝可以织成华丽的丝绸,梓树则被视为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历史献与诗词中的应用:
毛泽东的诗《七绝·改诗赠父亲》中也提到“桑梓”,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现代应用与演变:
在赞扬某人为家乡做出贡献时,常使用“功在桑梓”这一说法。
其他关研究:
关于“桑梓”一词的历史演变,学术研究和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其起源、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历史文献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