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激战的意思

zhàn

激战

拼音jī zhàn

1.激战常用意思: 激烈地战斗。

词性动词
近义词 鏖战 , 酣战 , 苦战 , 奋战

例句 1.这连绵数里的故垒工事,便是当年激战的见证。
2.激战了大半年,我方终于取得了胜利。

激战引证解释

1. 激烈的战斗。

1. 在团指挥所看得很清晰,五、七连与敌展开了激战。 《田家会大捷》 颜金生


激战是什么意思

拼音:jī zhàn

词性:动词

解释:指双方或各方之间进行激烈、紧张的战斗或竞争,通常用于描述战争、比赛或辩论等场合。

例句:两支足球队在比赛中激战了九十分钟,最终以平局收场。

近义词:鏖战、酣战

反义词:和谈、休战

1. 激战的定义是什么?

激战通常指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的激烈战斗或对抗,通常伴随着高强度的冲突和紧张的氛围。这种战斗可能发生在军事、体育、商业或其他竞争性场合。激战的特点是双方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力求取得优势或胜利。

2. 激战在军事历史中的经典案例有哪些?

军事历史中有许多经典的激战案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年):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300名斯巴达战士与波斯大军在温泉关展开激战,虽然最终全军覆没,但他们的英勇抵抗为希腊联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 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英军在亨利五世的领导下,以少胜多,击败了法军,展现了长弓兵的强大威力。

  3. 滑铁卢战役(1815年):拿破仑的最后一战,法军与反法联军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最终拿破仑战败,标志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4.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二战中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与德军展开惨烈的城市战,最终成功包围并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

  5. 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海滩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覆灭。

  6. 中途岛海战(1942年):太平洋战争中的关键海战,美军通过情报优势成功伏击日本海军,重创其航母舰队,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这些战役不仅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激战对参与者的心理影响如何?

激战对参与者的心理影响可能非常深远,具体表现包括:

  1.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许多参与激战的人可能会经历PTSD,表现为闪回、噩梦、持续的焦虑和情绪麻木。

  2. 焦虑和抑郁:战斗中的高压环境和持续的生命威胁可能导致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3. 情感麻木:为了应对战斗中的极端压力,参与者可能变得情感麻木,难以体验正常的情感反应。

  4. 愤怒和攻击性:战斗经历可能增加愤怒和攻击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

  5. 幸存者内疚:那些在战斗中幸存下来的人可能会感到内疚,尤其是如果他们目睹了战友的死亡。

  6. 认知功能受损:长期的压力和创伤可能影响记忆、注意力和决策能力。

  7. 社交孤立:经历过激战的人可能会感到难以融入和平社会,导致社交孤立和疏远。

这些心理影响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支持来帮助参与者恢复和适应正常生活。

4. 激战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激战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1. 电影中的表现

  2. 视觉冲击:通过震撼的特效、快速剪辑和动态镜头捕捉战斗的激烈场面。

  3. 音效和音乐:利用紧张的背景音乐、爆炸声和武器交火声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4. 角色互动:通过角色的对话、表情和动作展现他们在战斗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5. 场景设计:精心设计的战斗场景,如城市废墟、战场或丛林,增加真实感和紧张氛围。

  6. 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7. 详细描述:通过细致的文字描写战斗的过程、环境和角色的动作,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画面。

  8. 心理描写:深入刻画角色在战斗中的心理活动,如恐惧、决心或愤怒,增强情感共鸣。

  9. 节奏控制:通过快慢交替的叙述节奏,营造紧张感和悬念,保持读者的兴趣。

  10. 象征和隐喻:利用战斗场景象征更深的主题或冲突,如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或内心的挣扎。

这些表现方式共同作用,使得激战在电影和文学中能够生动地传达紧张、激烈和情感冲突。

5. 激战的战术和策略通常包括哪些要素?

激战的战术和策略通常包括以下要素:

  1. 情报收集:了解敌方的兵力、装备、位置和意图,以便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2. 兵力部署:合理分配和部署己方兵力,确保在关键区域形成优势。

  3. 火力支援:利用火炮、导弹、空中支援等火力手段压制敌方,减少己方损失。

  4. 机动性:通过快速移动和灵活调整,避免被敌方锁定或包围,并寻找有利战机。

  5. 协同作战:各兵种和单位之间紧密配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6. 心理战:通过宣传、欺骗等手段影响敌方士气,削弱其战斗力。

  7. 后勤保障:确保弹药、燃料、食物等物资供应充足,维持部队持续作战能力。

  8. 战术欺骗:通过假情报、佯攻等手段迷惑敌方,使其做出错误判断。

  9. 防御与反击:在防守中寻找反击机会,化被动为主动。

  10. 指挥与控制:高效的指挥系统和通信手段,确保命令迅速传达和执行。

这些要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激战中的战术和策略基础。

6. 激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激战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尽管现代战争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武器、信息战和远程打击。激战通常指的是近距离的激烈战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键地点的争夺:激战往往发生在战略要地或关键目标的争夺中,如城市、交通枢纽或重要设施。这些地点的控制权对战局有决定性影响。

  2. 士气与心理战:激战能够极大影响士兵和民众的士气。成功的激战可以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方信心,从而影响整体战局。

  3. 战术灵活性:激战要求部队具备高度的战术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能够在复杂和动态的战场环境中迅速调整策略。

  4. 消耗敌方资源:激战可以消耗敌方的兵力、装备和后勤资源,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

  5. 政治与外交影响:激战的结果往往会对国内外的政治和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国际舆论和盟友支持方面。

尽管现代战争趋势是减少直接接触,激战在特定情况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尤其是在城市战和不对称战争中。

7. 激战与游击战有什么区别?

激战和游击战是两种不同的作战方式,主要区别如下:

  1. 作战规模:激战通常是大规模的正面对抗,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和资源,战斗激烈且持续时间较短。游击战则是小规模的、分散的作战,通常由少数兵力执行,持续时间较长。

  2. 作战策略:激战强调正面交锋,目的是通过强大的火力和兵力迅速击败对手。游击战则注重灵活机动,利用地形和敌方的弱点进行袭击、骚扰和破坏,避免正面冲突。

  3. 战术目标:激战的目标是直接消灭敌方主力或占领关键地点。游击战的目标是削弱敌方的士气和后勤,通过持续的骚扰和破坏来消耗敌方资源。

  4. 资源需求:激战需要大量的弹药、装备和后勤支持。游击战则资源需求较低,依靠当地的补给和隐蔽性来维持作战。

  5. 适用环境:激战适合在开阔的战场上进行,而游击战更适合在复杂地形(如山地、丛林)或敌方控制区内进行。

总结来说,激战是正面的、大规模的对抗,而游击战是小规模的、灵活的、非正面的作战方式。

8. 激战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激战在不同文化中通常象征着冲突、力量、勇气和转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象征意义:

  1. 冲突与对抗:激战常常代表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对抗,象征着社会、政治或个人层面的冲突。

  2. 力量与勇气:在许多文化中,激战被视为展示个人或集体力量与勇气的舞台,参与者通过战斗证明自己的价值。

  3. 转变与重生:激战有时象征着旧秩序的终结和新秩序的开始,意味着通过斗争实现重大转变或重生。

  4. 荣誉与牺牲:在某些文化中,激战与荣誉和牺牲紧密相连,参与者可能为了更高的理想或集体利益而战。

  5. 神话与传说:许多文化的神话和传说中,激战是英雄与邪恶力量之间的终极对决,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具体象征意义可能因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