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倘若你不说,那么这件事情便无人知晓。
2.倘若看书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你们可以查字典。
1. 假如;倘或。
引
1. 君昔汉公卿,未央冠群贤。倘若念平生,览此同怆然。
唐
《玄怪录·顾总》
牛僧孺
2. 倘若索战,俺两个死不打紧,着人知道呵,不坏了阿妈的名声!
元
《哭存孝》第一折
关汉卿
3. 倘若不叫上他的亲人来,只怕有混账人冒名领出去。
《红楼梦》第五八回
4.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书信集·致颜黎民》
鲁迅
拼音:tǎng ruò
词性:连词
解释:表示假设或条件,相当于“如果”或“假使”,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例句:倘若明天下雨,我们就取消郊游计划。
近义词:如果、假使、假如
反义词:无
“倘若”是一个汉语连词,通常用于表示假设或条件。它的意思是“如果”或“假如”,用于引出一种假设的情况,后面通常会接一个结果或推论。例如:“倘若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了。”
“倘若”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表达假设、推测或虚拟的情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假设情境:作者通过“倘若”引出一种假设的情况,以探讨某种可能性或结果。例如:“倘若他没有离开,结局是否会不同?”
虚拟情节:在虚构的故事中,作者用“倘若”来构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或情节。例如:“倘若时间可以倒流,你会选择改变什么?”
反思与探讨:通过“倘若”引发读者对某种情境或选择的反思。例如:“倘若我们从未相遇,生活会是怎样?”
情感表达:在抒情或感性的文字中,作者用“倘若”来表达内心的愿望或遗憾。例如:“倘若能再见你一面,我愿意付出一切。”
哲学思考:在探讨人生、命运或道德问题时,作者用“倘若”来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倘若命运早已注定,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总之,“倘若”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能够帮助作者构建假设、引发思考或表达情感。
“倘若”和“假设”在中文中都用于表示一种假设性的情况,但它们的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
倘若:通常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表示一种假设或条件,带有一定的委婉或假设性语气。例如:“倘若你明天有空,我们可以一起去公园。” 这里的“倘若”表示一种假设条件。
假设:更常用于正式或学术语境中,表示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或前提,通常用于逻辑推理或科学研究中。例如:“假设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会发生什么?” 这里的“假设”表示一种理论上的前提。
总结来说,“倘若”更偏向于日常用语中的假设条件,而“假设”则更常用于正式或学术语境中的理论前提。
在逻辑推理中,“倘若”通常用于表示假设或条件。它引导一个假设性的前提,帮助推理者探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情况或结论。通过使用“倘若”,推理者可以分析不同假设对结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逻辑关系和可能的推理路径。这种假设性的思考方式在逻辑推理、数学证明和哲学论证中都非常常见。
“倘若”在日常对话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它是一个较为正式的词汇,通常用于书面语或较为严肃的语境中,表示假设或条件。在日常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如果”或“要是”等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因此,除非在特定的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否则“倘若”在普通对话中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