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假若他的病早发现,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2.假若有别的鸡来抢食,母鸡一定会出击。
1. 如果。
引
1. 假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向其化也,又何诛焉?
晋
《后汉纪·桓帝纪下》
袁宏
2. 假若星官不来呵,你着我等到多蚤晚也?
元
《桃花女》第一折
3. 假若真打起来,非出人命不可。
《茶馆》第一幕
老舍
2. 即使。
引
1. 休休休,人到中年万事休……假若我便得些自由,没揣的两鬓秋,争如我便且修身闲袖手。
元
《村乐堂》第一折
2. 假若你便铜脊梁,者莫你是铁肩膀,也磨擦成风月担儿疮。
元
《寨儿令·戒嫖荡》曲
刘庭信
3. 犹如;好像。
引
1. 假若韩退之蓝关外不前骏马,孟浩然灞陵桥不肯骑驴,冻的我战兢兢手脚难停住。
元
《遇上皇》第二折
高文秀
拼音:jiǎ ruò
词性:连词
解释:表示假设或条件,相当于“如果”或“假设”,用于提出一个假设性的情况,通常引导一个假设句。
例句:假若明天下雨,我们就取消户外活动。
近义词:如果、假如、假设
反义词:无
“假若”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来表示假设或条件关系。它常用于引出某种假设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可能的结果或推论。例如:“假若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 这句话的意思是假设明天下雨,那么结果是我们不去公园。
假若在逻辑推理中通常用于引入一个假设或条件,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或论证。它帮助我们在特定条件下探讨可能性或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若的使用使得逻辑推理更加灵活,允许我们在不同的假设下进行分析和讨论。
“假若”和“假设”在汉语中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但它们的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
“假若”通常用于口语或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表示一种假设条件,类似于“如果”。它常用于引导一个假设性的情景,并且通常用于较为具体的语境中。
例如:“假若明天下雨,我们就取消郊游。”
“假设”则更常用于学术、科学或逻辑推理中,表示一种为了分析或论证而提出的暂时性前提。它通常用于较为抽象或理论性的语境中。
例如:“假设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会发生什么现象?”
总结来说,“假若”更偏向日常用语,用于具体的假设情景;而“假设”则更正式,常用于理论或逻辑分析中。
在文学作品中,”假若”(即假设或虚构的情境)常用于以下几种方式:
情节设定:作家通过假设某种情境来推动故事发展。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假设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探讨了个人自由与政府控制之间的冲突。
人物心理描写:通过假设某种情境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通过假设自己死亡来探讨生命的价值。
主题探讨:作家通过假设某种情境来探讨社会、伦理或哲学问题。例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假设了科学创造生命的可能性,探讨了科学伦理和人类责任。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许多反乌托邦和乌托邦文学作品都基于假设的情境。例如,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假设了一个通过科技控制人类情感和行为的社会。
寓言与象征:通过假设的情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寓意。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假设了动物起义并建立自己的社会,象征性地批评了苏联的极权主义。
这些例子展示了”假若”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帮助作家探索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在日常对话中,”假若”通常用于表示假设或条件,类似于”如果”。它用于提出一个假设性的情景,并探讨在这个情景下可能发生的结果。例如:
“假若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了。”
“假若你早点告诉我,我就能帮上忙了。”
“假若”的语气较为正式,因此在日常口语中,人们更常用”如果”来代替它。但在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假若”仍然是一个常用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