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士兵们奋勇据守阵地,誓死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2.士兵们决定据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
1. 把守;守卫。
引
1. 无招降之恩,据守之谋,汉兵才回,边患如旧。
宋
《议攻》
范仲淹
2. 只是人马不多,立脚不住,还不好据守地方,权且流来流去。
清
《比目鱼·谲计》
李渔
3. 这就是他的勇士们据守的地方。
《东方》第三部第八章
魏巍
拼音:jù shǒu
词性:动词
解释:指在某个地方或位置上坚持防守,不轻易撤退,通常用于军事或战略上的防御行动。
例句:在战争中,士兵们据守在山顶上,成功抵挡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近义词:坚守、固守
反义词:撤退、放弃
据守的基本定义是指坚守某个地点或阵地,不轻易放弃或撤退,通常用于军事或战略防御的语境中。
据守在军事战略中是一种防御性策略,主要用于通过坚守关键位置或地区来阻止敌人的进攻或推进。以下是据守的一些主要应用:
防御性据守:军队利用地形、工事和防御设施,坚守重要战略点,如高地、桥梁、城市等,以阻止敌人前进。这种策略常用于保护重要资源或交通线。
拖延战术:通过据守关键位置,军队可以拖延敌人的进攻速度,为己方争取时间,以便集结兵力、准备反击或等待增援。
消耗敌人:据守可以有效消耗敌人的资源和士气,尤其是在敌人被迫进行长期围攻或反复进攻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其战斗力下降。
掩护撤退:在撤退时,据守某些关键位置可以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防止敌人追击或切断退路。
控制交通要道:据守交通要道如山口、隘口、桥梁等,可以控制敌军移动,限制其战略选择。
心理战:通过据守,军队可以向敌人展示坚定的防守意志,从而在心理上对敌人施加压力,影响其决策和士气。
据守策略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地形、工事、后勤支持以及军队的士气和训练水平。
据守和防御战术在军事战略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据守(Hold)通常指的是在某个特定位置或区域内坚守,防止敌方进攻或控制关键地点。据守的重点在于维持对某一地点的控制,通常是为了保护战略要地或等待增援。据守的部队通常会采取固守阵地的策略,利用地形和工事来增强防御能力。
防御战术(Defensive Tactics)则更广泛,指的是在战斗中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目的是抵御敌方的进攻,减少己方损失,并尽可能拖延或阻止敌方的推进。防御战术可以包括主动防御(如反击或伏击)和被动防御(如构筑防御工事或分散兵力)。
总结来说,据守更强调对某一地点的坚守,而防御战术则涵盖了更广泛的抵御敌方进攻的策略和行动。
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据守案例,以下是其中一些:
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年):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率领300名斯巴达士兵和数千名希腊联军,在温泉关据守,抵御波斯大军。尽管最终全军覆没,但他们的英勇抵抗为希腊联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马萨达围城(公元73-74年):犹太起义者在马萨达要塞据守,抵抗罗马帝国的围困。最终,起义者选择集体自杀,也不愿投降,成为犹太历史上的象征性事件。
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城在希腊联军的围攻下据守了十年,最终因木马计而被攻破。这场战争成为古希腊文学和神话的重要题材。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据守,抵御纳粹德国的进攻。这场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苏联最终成功反攻并取得胜利。
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领的英格兰军队在法国阿金库尔据守,成功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法军,成为百年战争中的重要胜利。
这些案例展示了据守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士兵们在极端情况下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据守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尽管现代战争更加强调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据守的主要作用包括:
控制关键区域:通过据守战略要地,可以有效控制交通枢纽、资源点或重要设施,限制敌方的行动自由。
防御和保护:据守可以用于保护重要目标,如军事基地、城市或基础设施,防止敌方突袭或破坏。
消耗敌方资源:通过据守,可以迫使敌方投入更多资源和时间进行攻击,从而削弱其战斗力。
支援机动部队:据守部队可以提供稳固的后方支援,确保机动部队在前线作战时有可靠的补给线和撤退路径。
然而,现代战争中的据守也面临挑战,如敌方的高精度武器、无人机和网络攻击等威胁。因此,据守策略需要与现代化的防御手段和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