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糊塗”。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引
1. 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
《呐喊·风波》
鲁迅
2. 当初,是自己的耳朵也听到自己的嘴说些什么的,可是逐渐胡涂起来,竟至于不再知道说什么。
《彷徨·高老夫子》
3. 你以为我真胡涂,不知道你同那混帐大少爷做的事么?
《雷雨》第一幕
曹禺
“胡涂”这个词在汉语中通常与“糊涂”同义,表示头脑不清楚、不事理或对事物的认识模糊。例如,在成语“胡里胡涂”中,形容一个人不明事理或对事物的认识模糊,这种状态可能是因为缺乏判断力或思维乱。
在不同的语境中,“胡涂”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或状态。如,在鲁迅的作品中,“胡里胡涂”被用来形容病人因误服药物而无法寻求良药,最终病情加重导致死亡的状态,表现出对事物的模糊认识。
“胡涂”也可以出现在一些成语中,如“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与“胡里胡涂”有相似的含义。
“胡涂”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思维不清晰、行为混乱或对事物缺乏理解,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根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中的“糊涂”一词的用法和含义,而没有涉及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起源和演变。
胡涂与其他类似词汇(如糊涂、迷糊)在含义和使用上存在一些区别。首先,从词典收录情况来看,“糊涂”一词在词典中被广泛收录,而“胡涂”则较少被收录。这表明“糊涂”作为词语的丰富性和广泛性,而“胡涂”则相对较少被收录和使用。
在义上,“糊涂”主要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可以形容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的状态,也可以指内容混乱的事物。例如,“他越解释,我越糊涂”、“一塌涂”等表达的就是这种状态。而“胡涂”同样指混乱、不清楚的状态,但更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如“揣着明白的,说胡涂的”。
此外,“迷糊”则侧重于思想的混乱、变化不定或模糊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的神智或视力模糊不清的情况。例如,“烧酒使他更迷糊了,辨不清天地、分不出人物”。
总结来说,“糊涂”和“胡涂”在含义上较为接近,都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但“糊涂”更广泛地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而“胡涂”则更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
在现代汉语中,“胡涂”一词的贬义色彩主要来源于其描述的模糊不清和明事理的状态。“胡里胡涂”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者头脑混乱,无法清晰地理解或处理事情。例如,在鲁迅的《伪自由书・新药》中,描述误服药物的病人因为病情加重而“胡里胡涂地死亡”,这表明了“胡涂”一词在描述人的认知状态时带有负面含义。
此外,“糊里糊涂”这个成语也与“胡涂”有相似的用法,意指人行事极为迷糊或不明道理。
鲁迅作品中对“胡涂”一词的使及其文化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鲁迅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中提出了“人生识字胡涂始”的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古文时往往缺乏清晰的理解,导致文章写得含糊不清。他指出,许多词汇从旧书中钞录而来,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含义,这种“胡涂”现象源于识字和读书的过程。鲁迅呼吁作者放弃似识非识的字,采用有生命的词汇,学习孩子的方式,只说自己能懂的话,以提高白话文的“明白如话”。
鲁迅还提到,旧语的复活和方言的普遍化是必要的,但需要选择和字典确定意义,这是另一问题。他认为,汉字和大众势不两立,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字拼音,并分为多个区,每区又分为小区,写作之初纯用当地方言,但随着交通和教育的发展,原有方言将不够,需要采用白话、欧字甚至语法。鲁迅认为,中国人将来必有非通几种中国语不可的运命,这可以通过教育和交通来实现。
此外,鲁迅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中提到,“吕端大事不胡涂,犹言小事不妨胡涂点”这自然很足以显示我们中国人的雅量。然而,鲁迅也批评了这种“马马虎虎”的国民劣根性,认为做事不切实,便什么都可疑。他将随意配药与胡乱标点古书联系起来,批判了这种懒惰、巧滑、马虎的国民性。
鲁迅在《做“杂文”也不易》中提到,以自己尚“胡里胡涂”的理论为标准去攻击批评杂文,岂不可笑。这表明鲁迅对“胡涂”一词的使用具有讽刺和批判的意,旨在揭示某些人装腔作势、滥用术语的现象。
鲁迅作品中对“胡涂”一词的使用及其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一是批判人们在学习古文时的模糊不清和似懂非懂的现象;二是提倡使用有生命的词汇和白话文,以提高语言的清晰度和实用性;三是批评国民性中的懒惰、巧滑、马虎等劣根性;四是讽刺某些人装腔作势、滥用术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