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周末的时候我把房间彻底打扫了一遍。
2.上级要求有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彻底调查。
1. 通透到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
引
1. 十日内,每日数度以杷彻底搅之。
北魏
《齐民要术·作酱法》
贾思勰
2. 塞迥连天雪,河深彻底冰。
唐
《边将》诗
马戴
3. 所谓诚其意者,表里内外彻底皆如此,无丝毫苟且为人之弊。
《朱子语类》卷十九
4. 历来的督抚难道都是睡着的,何以不彻底根查一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5. 他们说前回分家不彻底,原是三爸有私心。
《秋》四三
巴金
2. 形容水清见底。
引
1.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唐
《秋登巴陵望洞庭》诗
李白
2. 两处双溪清彻底,二子诗句清于溪。
宋
《谢曹宗臣惠双溪集》诗
杨万里
3. 碧澄澄,凝一万顷彻底琉璃;青娜娜,列三百面交加翡翠。
《西湖佳话·六桥才迹》
4. 一条清澄彻底的江水,直泻下来。
《逃走》
郁达夫
“彻底”是一个汉语形容词,其基本含义是指达到极点,毫无保留或遗漏,强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完全性。它通常用于描述某件事情被完全、充分地完成,没有留下何细节或步骤的遗漏。
在不同的语境中,“彻底”可以有多种应用。例如,改革行动中,它可能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实施根本性变革,以消除旧体制的弊端。在学术研究中,“彻底”可以表示深入探索某一领域的所有细节,全掌握其知识体系。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描述清洁打扫时的彻底性,即清扫工作非常干净,没有留下任何污渍或杂物。
“彻底”一词的反义词包括表层、肤浅和表面,这些词强调某种状态的不完整或不够深入。在日常生活中,“彻底”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或事情被完全完成、执行或处理,没有留下任何遗留问题或未完成的事项。
在文学作品中,“彻底”也常被用来形容水清见底的状态,如唐代李白的诗句“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这种用法突出了事物的透明和清晰
此外,“彻底”还可以用于表达一种情感或态度的彻底改变,比如个人信念或态度的根本性变化。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彻底”可能指对某事物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彻底”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涵盖了从完全、深入到彻底改变等多个方面,是描事物达到最终状态的重要词汇。
“彻底”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变化主要体现在其形容事物深度和完整性、水的清澈见底以及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
形容事物的深度和完整性:在古代文献中,“彻底”常用于描述事物的深度和完整性,无遗留。例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法》中的“十日内,每日数度以杷彻底搅之”,唐马戴《边将》诗中的“塞迥连天雪,河深彻底冰”,以及《朱子语类卷十九中的“表里内外彻底皆如此,无丝毫苟且为人之弊”。
形容水的清澈见底:在唐代李白的诗句中,“彻底”也用来容水清见底,如“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彻底”同样有广泛应用,如巴金《秋》四三中的“他们说前回分家不彻底,原是三爸有私心”。
在现代汉语中,“彻底”与其他形容词如“完全”、透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
从词义上看,“彻底”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通透到底、深透而无所留的状态。例如,张小娴在《永不永不说再见》中提到,“要有彻底的盲目,才会有彻底的幸福”,这里的“彻底”强调了盲目的深度和全面性。而“完全”则更多地表示全部、齐全或达到最高标准的状态,如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中指出,“知道自己无知不是完全的无知,完全的无知是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这里的“完全”强调了无知的全面性和无遗漏。
从用法上看,“彻底”以作为形容词或副词使用,例如“这是次彻底的转变”(形容词)和“要彻底清除敌人”(副词)。而“完全”则既可以作为形容词也可以作为副词,例如“还没说完全”(形容词)和“完全同意”(副词)。
此外,“彻底”还可以比喻水清澈见底,而完全”则没有这种比喻用法。这表明“彻底”在某些语境下具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近义词方面,“彻底”的近义词包括“绝对”、“透彻”和“完全”。其中,“透彻”强调事物的深入理解或分析,如“痛彻心扉”,而“绝对”则强调无条件或无例外的状态,如“绝对正确”。这些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各自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彻底”与“完全”在现代汉语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彻底”更强调事物的深度和完整性,常用于形容事物的通透到或无遗漏的状态;而“完全”则更多地表示全部、齐全或达到最高标准的状态。
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彻底”这一概念的应用和影响体现在多个具体案例中。
在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完整”( completeness)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事物在其成部分中找不到任何缺失,即使是最小的组成部分也是如此,这体现了事物的完整性。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完整”与“完美”的关系,指出当事物符合卓越和善良的本质时,它们被视为完整,因为它们在自身特质上没有过分夸大或不足。这种对“完整”的探讨不仅在哲学上有重要意义,也在道德层面提供了深的见解。
在心理学领域,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詹姆斯认为,存在一种原始的纯粹经验,处于流动的自然状态,是一股生命之流。他将哲学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强调哲学家的思想与气质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刚性气质和柔性气质的概念。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纯粹经验”,即一种因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感觉的长流或原始的感觉沌。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经验论,将事物的整体视为经验本身,排除了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影响。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凡事彻底”的哲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概念源自古代东洋的教义,尤其是禅宗和武士道精神,强调对事的彻底追求,而非中途放弃。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日常选择和判断中感到疲惫和迷茫,“凡事彻底”作为一种简单而普遍的价值观,成为了现代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来源。通过实践“凡事彻底”,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平静,因为这种一致性和诚实性能够让我们自己平静下来。
总之,“彻底”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广泛而深远。
在教育和学习中有效地应用“彻底”的概念,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和深度。以下是几种方法:
全面理解与深度掌握:彻底性强调对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表面的熟悉。通过深入探讨基本原理、因果关系和学科内在联系,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分析、综合和应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初步到全部掌握知识,并保持全程参与。
教学与学习的互动:彻底的知识不仅体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还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效的教学需要组织和结构化知识,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并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应通过简化复杂概念、解决学生疑问和误解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精简内容与充足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得完整”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深度学习的机会。因此,提倡“学得充分”,即内容要精简,集中于难识、难记、难理解的部分;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静思默想和深入阅读;确保教学过程通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豁然开朗的理解。
实践与应用:彻底性还意味着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完整做事”的学习单元设计,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且有意义的学习程,使核心素养在这样的学习中有效落地。这种方法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整性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反思与自我检验:全面学习鼓励学生以个人独特的方式深入探索主题,通过反思和自我检验来深化理解。例如,通过提问环节澄清已与未知,对于理解复杂问题和关系至关重要。
持续性与连贯性:教育应追求知识的连续性和实用性,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包括复习和练习的重要性,通过重述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文学作品中,“彻底”一词的使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程的详尽与完备性: “彻底”一词常用于描述一个过程或行为的详尽和完备性。例如,在描述某个主题的研究时,如果作者说她“彻底”研究了这个主题,这意味着她在研究过中非常详细、全面,没有遗漏任何重要信息。这种用法强调了过程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的最终状态。
叙事的完整性: 在文学作品中,“彻底”也可以用来描述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例,在F. Scott Fitzgerald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格和背景被“彻底”描绘出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仔细的考察。这种用法突出了作者对人和情节的全面探索,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故事的发展。
情感的深刻表达: “彻底”还可以用形容情感的深刻和全面。例如,在鲁迅的《野草·风筝》中,他用“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来形容一种彻底的情感释放。这种用法不仅表达了情感的彻底性,还强调了情感的彻底释放和解脱。
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 在描述艺术作品时,“彻底”可以用来强调其完美和精确的完成度。例如,在某些文学评论中,作者可能会用“彻底”来形容一幅画一首诗的完美呈现。这种用法突出了作品在艺术上的高度完成和完美性。
哲学和思想的全面探讨: 在哲学和思想领域,“彻底”常用于描述对某一问题的全面探讨和理解。例如,在庄子的《应帝王》中,提到“全然有生矣”,即指完全理解和掌握某事或情况。这种用法强调了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彻底”一词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不仅强调了过程的详尽和完备性,还体现了叙事的完整性、情感的深刻表达、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以及哲学和思想的全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