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终于决定自首,结束多年的亡命生活。
例句
1.警方已抓捕了这个无恶不作的亡命之徒。
1. 谓削除户籍而逃亡在外。泛指逃亡;流亡。
引
1.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2. 张敞亡命,坐致朱轩。
《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3. 陈平,亡命之虏也,出捐四万余金,不问出入。
宋
《委任》
王安石
4. 蔡邕亡命江海,积十二年。
明
《瓮记·蔡邕》
吴廷翰
5. 大革命失败后,我到日本去亡命。
《洪波曲》第十一章三
郭沫若
2. 指逃亡者。
引
1. 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折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
汉
《解嘲》
扬雄
2. 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
唐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吴兢
3. 隋既平陈,南海有五六百家居水为亡命,号曰游艇子。
明
《珍珠船》卷二
陈继儒
3. 指铤而走险不顾性命的人。
引
1. 吴之所诱者,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反。
汉
《汉纪·景帝纪》
荀悦
2. 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戳善良,天下疾之。
《新唐书·王及善传》
3. 当初员逆倡乱,结了五个亡命,号为“五狗”。
《花月痕》第四二回
4. 拼命,不顾一切。
引
1. 毛成着急十来分,用力一挣衣破裂,脱了身儿亡命奔。
《天雨花》第十一回
2. 亡命地从湖滨跑回来,放好桶,晒好衣裳,在进到卧房的时候,梅春姐已经身疲力软了。
《星》第一章
叶紫
拼音:wáng mìng
词性:动词
解释:指不顾生命危险,冒险去做某事,通常形容人在极端情况下采取的行动。
例句:他为了救出被困的孩子,不惜亡命跳入火海。
近义词:冒险、拼命
反义词:谨慎、小心
亡命通常指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完成某件事情。这个词常用于形容那些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达成目标的人或行为。
“亡命”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最初的含义是指逃亡或流亡。在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频繁的时期,许多人因为战乱、政治迫害或其他原因被迫离开家乡,四处逃亡,这些人被称为“亡命之徒”。随着时间的推移,“亡命”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那些不顾性命、铤而走险的人,尤其是那些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在历史上,“亡命之徒”常常与反叛、犯罪等行为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动荡的时期,这些人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亡命”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正面含义,比如那些为了正义或理想而甘愿冒险的人。
总的来说,“亡命”这个词的历史背景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行为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亡命”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以下几种场景:
逃亡或躲避法律追捕:指某人因为犯罪或其他原因,逃离法律制裁,四处躲避追捕。
极端冒险或不顾一切的行为:形容某人在面对危险或困境时,不顾自身安危,采取极端行动。
比喻性的说法:在某些情况下,”亡命”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人为了某种目标或理想,全力以赴甚至不惜牺牲一切。
需要注意的是,”亡命”一词通常带有负面或极端的意味,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谨慎选择。
亡命和逃亡虽然都涉及逃离某种情境,但它们的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亡命:通常指的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或某种危险而选择离开,有时甚至可能带有冒险或极端的行为。亡命者往往处于一种长期的不安定状态,可能隐姓埋名或采取非常规手段生存。
逃亡:更多是指为了躲避某种即时威胁或困境而迅速离开某个地方,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没有长期计划。逃亡者通常是为了寻求安全或自由,但不一定涉及极端手段。
简而言之,亡命更强调一种长期的、可能带有冒险性质的逃离,而逃亡则更侧重于短期的、为躲避即时威胁的行动。
亡命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通常表现为角色因犯罪、逃亡、追捕或寻求自由而被迫离开正常生活的情境。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逃亡与追捕:角色因犯罪或误会被追捕,不断躲避警察、敌对势力或其他追捕者。这类情节常常充满紧张和悬疑,如《亡命天涯》中的主角。
自我救赎:角色在逃亡过程中试图通过帮助他人或完成某项任务来赎罪,寻求内心的平静或外界的宽恕。
身份转换:为了逃避追捕,角色可能会改变身份,隐姓埋名,开始新的生活。这类情节常常涉及对过去身份的反思和对新生活的适应。
道德困境:角色在逃亡过程中面临各种道德选择,如是否继续犯罪、是否信任他人、是否牺牲自己以保护他人等。
孤独与孤立:亡命生活往往意味着与家人、朋友和社会隔绝,角色在孤独中挣扎,寻找重新连接的方式。
结局不确定性:亡命故事的结局通常是开放或悲剧性的,角色可能被捕、死亡或继续逃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思考。
这些表现方式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探讨了人类在极端情境下的心理、道德和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