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寂寥的意思

liáo

寂寥

拼音jì liáo

1.寂寥常用意思: 寂静;空旷。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岑寂 , 沉寂 , 寂静 , 安静 , 寂寞 , 清静 , 宁静 , 沉静 , 寂然 , 寥寂
反义词 热闹 , 喧闹 , 喧哗
例词四野寂寥
例词寂寥无人

例句 1.在寒冷的冬天,大雪覆盖的乡村显得异常寂寥。
2.秋风渐起,海滨附近少有人来此玩耍,颇显寂寥。

寂寥引证解释

1. 空虚无形;空无人物。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老子》
2. 声嗷嗷以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 《楚辞·刘向〈九叹·惜贤〉》
3. 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云笈七

2. 寂静无声;沉寂。

1. 枪锽啾唧,萧条寂寥。 《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
2. 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宋书·隐逸传论》
3.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唐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4. 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立秋柬钝剑松江》 宁调元
5. 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青春之歌》 杨沫
6. 扬云已寂寥,今君复弦直。 南朝 梁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 费昶

3. 空旷;高远;辽阔。

1. 纷纭天地,寂寥宇宙。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2.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唐 《登河北城楼作》 王维
3. 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利娜》 巴金

4. 恬静;淡泊。

1. 〔王充〕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汉 《论衡·自纪》 王充
2. 有宏达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三国 魏 《卜疑》 嵇康

5. 冷落萧条。

1. 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南朝 宋 《君子有所思行》 谢灵运
2. 熙宁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赈恤,则一方余民,必在沟壑。 宋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苏轼
3. 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明 《与弱侯焦太史书》 李贽
4. 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书信集·致曹靖华》 鲁迅

6. 谓稀疏;稀少。

1. 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阅之累日而无穷焉。 唐 《送权秀才序》 韩愈
2. 余愧非精识,其《群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宋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 叶
3. 坐是之故,而瑰玮特绝之徒……羞与哙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变法通议·论科举》 梁启超

7. 冷清;孤单。

1. 早晨夜晚,出入随从,贫僧自着行童跟随。小徒颇众,尽可同着盘桓,决不致寂寥落莫。 《快心编二集》
2. 时刘后十分喜色,说:“今日圣上亲征北夷,闲坐宫中甚见寂寥,贤妹不若到我宫中一游,以尽姊妹之乐,不知贤妹意下何如?” 《万花楼》


寂寥是什么意思

“寂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ì liáo],主要用来形容一种寂静、空旷、无人相伴的状态。其基本含义包括:

  1. 寂静空旷:指环境或场景中没有声音,显得非常安静和空荡。
  2. 无人陪伴:形容一个人独自一人,没有伴侣或朋友。
  3. 空虚无形:指一种空无一物的状态,如“寂寥兮,独立而不改”。
  4. 冷落萧条: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冷清、荒凉的景象。

在古代文献中,“寂寥”常被用来描绘辽阔、高远的景象,以及一种恬静、淡泊的品质。例如,在唐代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寂寥被用来描述一个无人的环境。

此外,“寂寥”还有引申义,如死亡、稀疏稀少等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寂寥主要用来形容寂静空旷、没有声音的环境或状态。

寥的近义词包括孤独、宁静、安静、寂然、寂静、寥寂和清静。其反义词则是喧嚣和热闹。

寂一词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于表达一种孤独、寂静的氛围,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内心感受时,如“寂寥感”。这种情感上的寂寥感可能源于对孤独的体验,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到的冷清和空虚。

寂寥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用来描述物理环境中的寂静和空旷,也可以用来表达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感。在不同的语境下,寂寥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寂寥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寂寥”一词常用来描绘孤独、冷清、静谧的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体验。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1. 自然景观中的寂寥
  2.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描述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凄凉。
  3.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提到“自古逢秋悲寂”,表达了秋天带来的孤独感和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4. 个人情感中的寂寥

  5.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描绘了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倔强个性,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6.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晚年孤苦无依的内心写照,展现了女性在孤独中的哀怨与抗争。

  7. 历史典故中的寂寥

  8.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深刻表现了怀才不遇、寂寞悲壮的情绪,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孤独与无奈。
  9. 卢照邻的诗句“寂寂寥寥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描述了汉代扬雄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在寂寞中潜心著书的故事。

  10. 社会现象中的寂寥

  11. 苏舜钦的《符瑞》中提到“政化荡隳,虐戕下民,刑罚炽张,颂声寥寂”,表达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冷漠的情景。
  12. 显祖的《紫箫记·换马》中描述了夜晚的寂静无声,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孤独。

寂寥与孤独、寂寞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么?

寂寥、孤独和寂寞感是三个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寂寥通常指的是更强烈的孤独感,常用于描述悲伤或寂寞的情绪。孤独则是一种客观的状态,指一个人在物理上或情感上的孤立,可能与社会隔离或不合群。孤独并不一定意味着痛苦或不快乐,它可以是一种宁静的、自我反思的状态。

寂寞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指一个人孤独的状态下感到痛苦、不安和渴望陪伴。寂寞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寂寞源于个人期望社会互动与现实中的联系之间的差距,即使在有他人陪伴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寂寞是一种波动的情感,持续的寂寞可能导致自我照顾和社交互动的减少,加剧孤独感。

寂寥感与寂寞感的区别在于前者通常表示更强烈的孤独感,而后者则更多指向人际关系层面的匮乏和不安。寂寥感的正确使用包括“寂寥感に苛まれる”、“寂寥感に袭われる”和“寂寥感に囲まれる”,分别表示被孤独感困扰、突然感到孤独被孤独感包围的情境。

总结来说,寂寥、孤独和寂寞感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都与个人的情感状态有关,但们的本质和表现略有不同。寂寥通常表示更强烈的孤独感,而孤独是一种客观的状态,可能与社会隔离或不合群。

寂寥在现代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寂寥”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变化。

从基本含义来看,“寂寥”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来形容空虚无形、寂静无声的状态,如《老子》中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寂寥”的含义已经扩展到更多层面,包括寂寞、孤独、冷清等情感状态。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寂寥”常用来描绘古代宫女的哀怨情绪或现代散文中荒原的寂寥。

此外,“寂寥”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它不仅用于描述环境或场景的冷静、孤独和寂寞,还可以用于描述内心的孤独寂寞。例如,夜晚的森林、城市的角落里的书店、孤独的人等场景都可以用“寂寥”来形容。这种用法表明,“寂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的描述,更多地涉及心理和情感层面。

在文学作品中,“寂寥”的应用也非常丰富。例如,杜甫的诗句“江山笑,烟雨遥,淘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轻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通过“寂寥”描绘了诗人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感悟。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寂寥”的多种表达方式,还隐含了诗人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寂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在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中,“寂寥”常被用来营造一种古韵又易懂氛围。这种用法不仅体现了“寂寥”的古雅语言特点,还展示了其在现代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综所述,“寂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理空间的描述扩展到心理和情感层面,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了文学、生活和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寂寥一词的引申义“死亡、稀疏稀少”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

在文学作品中,寂寥一词的引申义“死亡、稀疏稀少”主要通过描绘一种空旷、冷清、孤独的氛围来体现。例如,在南朝梁费的《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中,“扬云已寂寥,今君復弦直”一句,通过描述天空的寂寥,暗示了某种死亡或消逝的状态。同样,在宋苏轼的《乞赈济浙西七州状》中,“熙宁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也反映了因饥疫导致的人口大量死亡,城市变得冷清萧条。

此外,寂寥还被用来形容自然景象的稀疏和冷清。如巴金在《利娜》中描述的“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以及迅在《书信集·致曹靖华》中提到的出版界的“非常寂寥”,都体现了寂寥在描绘稀疏、冷清景象中的应用。

寂寥一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申义“死亡、稀疏稀少”主要通过描绘空旷、冷清、孤独的氛围,以及自然景象的稀疏和冷清来体现。

寂寥感在心理学中是如何被理解和研究的?

在心理学中,寂寥感(孤独感)被广泛研究和理解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涉对亲密和社交需求缺失的反应。这种情感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缺乏人际交往、内心空虚或与他人隔绝的感觉。孤独感不仅影情感,还与身体健康相关,长期孤独甚至会影响免疫系统。

孤独感的产生可能与个人的生物需求、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分离经等因素有关。例如,与人交往的困难、强烈的社交需求、失去重要的人或宠物等,都可能引发孤独感和寂寞感。此外,孤独感还与多种个体差异相关,包括抑郁、敌意、悲观主义、社会退缩、疏离感、害羞和低积极情绪。

心理学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孤独感的成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Marcus Mund及其同事的研究强调了人际关系对整体福祉和健康的重要性并发现缺乏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孤独感。此外,Jeannette Rijks提出的关于孤独的理论基于关系模式,使人们能够预测何时会感到孤独,并帮助人们找到结束孤独的方法。

尽管孤独感影响着大量个体,并与多种负面结果相关,但针对缓解或预防孤独感的治疗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研究提出了治疗孤独感的可能性,但由于缺乏适当的对照组,这使得许多治疗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然而,通过评估孤独水平并将其与外部孤独感区分开来,可以识别和管理孤独感。

总之,寂寥感在心理学中的理解和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发展理学、社会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