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物色的意思

物色

拼音wù sè

1.物色常用意思: 寻找合适的人选或东西。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探求 , 寻觅 , 寻找 , 找寻 , 寻求 , 索求

例句 1.人事部经理一直在到处物色接待员的人选。
2.她多次替他们物色新的住所,结果全落空了。

物色引证解释

1. 牲畜的毛色。

1. 〔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 《礼记·月令》
2. 文帝初耕借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𬮢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明 《方洲杂言》 张宁

2. 物体的颜色。

1. 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金史·仆散忠义传》
2. 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绿沉也。 明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 胡应麟
3. 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 洪深

3. 形状;形貌。

1.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2. 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竟识其家。 《西京杂记》卷二
3. 尝送徒于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

4. 景色;景象。

1. 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南朝 宋 《秋日示休上人》诗 鲍照
2. 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宋 《寄王 苏舜钦
3. 那知回首宣和殿,物色凄凉与画同。 明 《宣和所题画》诗 高启
4. 乃戍高加索,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坟·摩罗诗力说》 鲁迅

5. 用品;物品。

1. 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绰往溉许,适见黄卧具,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 《南史·刘孝绰传》
2. 如一个好物色到面前,真个是好,也须道是好。 《朱子语类》卷十六
3. 所贡物色,尽取之民。 《宣和遗事》后集
4. 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

6. 访求,寻找;挑选。

1. 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 汉 《列仙传·关令尹喜》 刘向
2. 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 宋 《清波别志》卷上 周
3. 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 《明史·韩林儿传》
4. 他叫章湘,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坐写字间的人》一 张重光
5.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宋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6. 然隆准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清 《读杜小笺》上 钱谦益

7. 端详;辨认。

1. 帝于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宋 《李师师外传》
2. 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金,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清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 宣鼎

8. 犹物性。

1. 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唐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杜甫
2. 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唐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 孟郊

9. 标志。

1. 由贵陆行往宾州,必经大龙山,非冯氏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明 《君子堂日询手镜》 王济


物色是什么意思

“物色”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其具体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以下是“物色”的主要含义及其演变过程:

  1. 牲畜的毛色:最初,“物色”指的是牲畜的毛色,如《礼记·月令》中提到的“察物色”,这里的“物色”指的就是牲畜的毛色。

  2. 外貌或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色”的意义逐渐泛化,再仅限于牲畜的毛色,而是扩展到物体的颜色、形状、形貌等。例如,《西京杂记》中提到“物色惟旧”,这里的“物色”指的是物体的外观形状。

  3. 景色或风物: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物色”也可以指自然景色或风物。例如,南宋鲍照的诗中提到“物色延暮思”,这里的“物色”指的是景色。

  4. 访求、寻找:另外,“物色”还可以表示按一定标准去寻找或挑选某物。例如,《后汉书·严光传》中提到“乃令以物色访之”,这里的“物色”就是寻找的意思。

  5. 端详或辨认:在某些情况下,“物色”还可以表示仔细观察或辨认某人或某物。例如,宋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中提到“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这里的“物色”就是端详的意思。

  6. 标志:在古代,“物色”有时也用来指代标志。例如,明王济的《君子堂日询手镜》中提到“车上有小旗为物色”,这里的“物色”指是标志。

  7. 美学范畴:在文学和美学领域,“物色”还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自然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例如,《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探讨了“物色”的美学价值。

“物色”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从具体的牲畜毛色到抽象的美学概念,涵盖了广泛的领域。理解其具体意思需要结合具的上下文和使用场景。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虽然多个证据提到了“物色”一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例子,但我搜索到的资料并没有细说明“物色”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例如, 提到了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色”的名句,但没有具体解释这些名句如何体现“物色”的应用。 和 提到了《文心雕龙·物色》中对“物色”的讨论,但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例子来说明“物色”的应用。其他资料也主要集中在“物色”一词的含义和用法上,而没有深入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

因此,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

物色作为美学范畴,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是如何被描述和讨论的?

《文心雕龙·物色》篇在《文心雕龙》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篇章。刘勰在这篇中探讨了“物色”这一美学范畴,其内涵不仅指自然景物本身,更强调自然景物的形式美,即自然景物的内在生命力和外在形态。

刘勰认为,“物色”即指自然物象,强调自然景物的形式美。他指出,“物色”既包含了自然景物的内在生命力,又包含了它的外在形式美文章开篇即描述了四季更替、阴阳变化对自然景物的影响,进而引发人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的波动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直接反应,更是通过“物色”这一范畴来体现的。

刘勰在《物色》篇中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并完整表达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他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功能,认为诗人通过感物而兴,将自然景物转化为审美意象。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自然景物对人情感的感发作用,还涉及人的情感对自然景物的驾驭和升华功能。

此外,《物色》篇还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语言表现问题,首次提出了审美主体的构形能力问题。刘勰强调,只有充分发挥心对物的主宰和运化作用,才能创造美妙至极的作品。他主张用简约的词语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物色,努力让有限的风景表现出无尽的情韵。

总之,《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过对“物色”这一美学范畴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形式美在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审美主体的构形能力问题。

物色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哪些变化或扩展?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物色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哪些变化或扩展?”。

虽然多篇文献提到了“物色”一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但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或扩展。例如,和详细列举了“物色”一词的多种含义,包括寻找、访求、挑选、观察、辨认等,但没有提到这些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变化或扩展。也提到了“物色”作为动词的多种含义,但同样没有涉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或扩展。

如何区分物色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如何区分物色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中多次提到“物色”一词及其多种含义,但资料并没有系统地解释如何在不同语境下区分“物色”具体意义。例如, 都详细描述了“物色”的不同含义和用法,但没有提供具体的区分方法或标准。

物色在古代标志系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