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烦扰的意思

fán rǎo

烦扰

拼音fán rǎo

1.烦扰常用意思: 搅动干扰。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干扰 , 搅扰 , 扰乱

例句 1.此刻他方寸已乱,我们还是不要再来烦扰了。

2.烦扰常用意思: 因受搅扰而心里厌烦。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烦闷 , 烦恼 , 烦躁 , 纷扰 , 烦乱
反义词 清静 , 宁静 , 安宁 , 平静
例词徒增烦扰

例句 1.当遇到烦扰的事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

烦扰引证解释

1. 杂乱;纷扰。

1. 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 《管子·禁藏》
2.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 《三国志·蜀志·王平传》
3. 英英二三彦,襟旷去烦扰。 唐 《自朔方还与郑式瞻崔称郑子周岑赞同会法云寺三门避暑》诗 李益
4. 我本来趁这场雨后为消闲到湖边逛逛的,如今许多烦扰复杂的问题又在胸中打起圈子来。 《湖畔人语》 王统照

2. 搅扰;干扰。

1. 误设计数,烦扰农商,损下益上,愁民说主。 汉 《论衡·答佞》 王充
2. 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 唐 《朝野佥载》卷五 张𬸦
3. 太祖哀怜元元之困,而患吏之烦扰。 宋 《本朝政要策·俸禄》 曾巩
4. 今后五城及两县,不许搜求苛刻,烦扰地方。 明 《宛署杂记·契税》 沈榜
5. 虽然她的平静天真的处女心被这课新书所烦扰,然而她愿意,她已经承认学习这样的新书是必要的。 《一个女性》 茅盾

3. 因受搅扰而心烦。

1. 有佛牙长寸半,光色变改,宝函盛之,远近瞻者,日有百千,守者烦扰。 《法苑珠林》卷三八
2. 心情很慌乱、烦扰,失去了平静! 《五月的矿山》第二章 萧军


烦扰是什么意思

“烦扰”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因外界因素或内部问题而引起的困扰、干扰或不安。具体来说,“烦扰”可以有以下几种释:

  1. 搅扰、干扰:指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打扰或妨碍,使其无法正常进行或感到不适。例如,学术上的困难或金钱上的问题可能会让人感到烦扰。

  2. 因受搅扰而心:指由于外界的干扰或内部的困扰而产生烦恼或不安的情绪。例如,某些人可能会因为外界的噪音或干扰而感到心烦。

  3. 杂乱、纷扰:形容环境或情况的混乱和嘈杂,使人感到不安或不适。例如,《管子·禁藏》中提“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意指内部没有杂乱的政治,外部没有强大的敌人。

  4. 心理状态的烦恼:表现为对某事的恼怒和分心,可能导致挫败感和愤怒等情绪。例如,在心理学中,“烦扰”是一种令人不悦的心理状态,可能由续的轻微身体疼痛、家庭成员的幼稚行为或目标实现的持续阻碍引起。

  5. 法律和伦理中的定义:在法律伦理规范中,“烦扰”可能指任何危及他人生命或健康、干扰他人合理舒适使用财产、造成物质扰动或烦恼的行为。

“烦扰”一词涵盖了从物理干扰到心理状态的多种含义,通常用来描述那些让人感到不安、困扰或烦恼的事物或行为。其反义词包括“静”和“清静”,表示一种没有干扰和安宁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烦扰(或称为烦恼)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和痛苦。根据不同的文献和研究,烦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定义

烦扰是指因扰乱而心烦的情绪状态,通常伴随着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例如,邓艳华等人指出:“烦是扰,恼是乱,任何一种令心里生起不寂静的情绪,带来身体和心里的疲惫苦就是烦恼”。此外,烦躁也被描述为心中烦热不安,急躁易怒的状态。

分类

  1. 根本烦恼:包括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这些烦恼是佛教心理学中的基本概,认为它们是导致人类痛苦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2. 随烦恼:包括忿恨、恼覆、嫉谄、悭、骄害、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这些烦恼是随根本烦恼而生的,进一步加剧了心理的不安和痛苦。
  3. 四不定烦恼:这些烦恼没有固定的名称和特征,但同样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
  4. 五遍行:这些烦恼是普遍存在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表现

烦扰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从轻微烦恼到严重的心理障碍不等。例如,烦躁可以表现为心中烦闷不舒、情绪不安,而更严重的烦扰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影响

烦扰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压力增加、焦虑抑郁症状的出现。长期的烦扰还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发展。

应对

应对烦扰的方法包括寻求朋友和家人的支持、接受治疗和咨询、自我照顾实践等。此外,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也是保护受害者和预防烦扰重要手段。

总之,烦扰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具有多种分类和表现形式,对个体的心理健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法律上对烦扰行为的具体规定和案例分析是什么?

法律上对烦扰行为的具体规定和案例分析如下:

法律规定

  1. 《治安管理处罚法》
  2.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骚扰行为包括写恐吓信、公然侮辱、捏造事实诽谤、诬告陷害、威胁报复证人及其近亲属、发送淫秽信息干扰他人生活和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等。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拘留或罚款的处罚。

  3. 《中华人民共国刑法》

  4. 干扰他人生活的行为在情节轻微时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而情节严重时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具体条款包括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

  5. 《防止骚扰法》(Protection from Harassment Act 1997

  6. 根据该法案,骚扰行为需导致受害者感到惊恐或痛苦,并且必须存在针对受害者的持续行为,且需有证据表明行人有故意和可预见性。骚扰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实施,即通过骚扰与受害者有联系的人,只要知道这将影响受害者。
  7. 法案还规定了民事禁令和限制令,以保护受害者免受进一步骚扰行为的侵害。

  8. 《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

  9. 将骚扰视为对受保护特征的非法歧视,定义为与相关受保护特征相关的不受欢迎行为,其目的或效果侵犯个人尊严或为个人创造令人恐惧、敌对、侮辱、羞辱或冒犯的环境。

案例分析

  1. 前士兵监警察案件
  2. 一名前士兵因监视并跟踪穿着防弹衣、头盔和呼吸器的警察而被禁止骚扰他们,法院认为其行为构成骚扰。

  3. 知名人士姓名和照片使用案件

  4. 一名在线健身建议领域的知名人士无法依赖《防止骚扰法》限制他人未经允许使用其姓名和照片,因为骚扰必须是“针对性”的。

  5. 专业机构成员辱骂邮件案件

  6. 一名专业机构成员因持续发送辱骂邮件和在网上发布关于机构员工和代理人的指控而被禁止,法院认为其行为已从不愉快的行为升级为骚扰。

  7. 航空公司前空乘人员恐吓案件

  8. 一名航空公司前空乘人员因对公司员工进行恐吓而被禁止骚扰,法院认为该行为构成骚扰。

  9. 广播公司诽谤案件

  10. 一名广播公司及其首席运营官因对一名阿赫迈迪穆斯林的诽谤和骚扰而被起诉,法院支持了诽谤指控,但因当事人不在英国,未能支持骚扰指控。

  11. 记者个人报复案件

  12. 一名记者因骚扰一名商人而被禁止,法院认为其行为已从公共利益新闻演变为个人报复。

  13. 公众人物持续骚扰案件

  14. 两名知名公众人因被告的持续骚扰行为而获得最终禁令,法院认为被告没有合理理由进行此类行为。

  15. 摄影师隐私侵犯案件

  16. 一名摄影师因在他人家中拍摄并发布性图片而被禁止进一步骚扰,法院认为这是对隐私的侵犯。

  17. 银行频繁致电案件

  18. 一名银行因频繁致电询问账户状态而被禁止骚扰,法院认为其行为构成骚扰。

  19. 公司终止员工工作案件

  20. 一名公司因终止员工工作并要求支付工资而被禁止骚扰,法院认为公司行为构成骚。

这些案例展示了《防止骚扰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强调了骚扰行为的性质、证据要求以及法律责任。

如何有效管理和减轻生活中的烦扰?

有效管理和减轻生活中的烦扰可以通过种方法实现,以下是一些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的建议:

  1. 认知重塑:改变对压力情境的看法,减轻负面影响。例如,将工作压力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负担。

  2. 正念冥想:通过专注于当下,减少焦虑和压力。每天花时间进行冥想,可以帮助你保持冷静和集中。

  3.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因任务过多而产生的压力。制定计划并按轻重缓急分配任务,确保事事有落、时时有事做。

  4. 放松技术:练习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有助于身体和心理达到放松状态。伽姿势如战士式可以帮助保持姿势与呼吸的平衡,从而实现身心放松。

  5. 情绪宣泄:通过与信任的人交谈、动或进行创造性活动释放压力积累的情绪。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方式。

  6. 积极生活习惯:建立规律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对于长期的压力管理至关重要。

  7. 寻求专业帮助:当日常方法无法有效应对压力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专业人士能提供安全环境、具体工具和技巧,帮助个人管理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8. 环境整理:保持生活环境整洁有序,减少因杂乱无章而产生的烦躁。整理好环境,提高专注力。

  9. 信息管理: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选择真正需要的信息,避免被泛滥的信所干扰。减少不必要的信息输入,可以有效减少烦躁情绪。

  10. 增加冗余和精简务:提前准备所需物品,从容等待电梯等,通过增加冗余和精简环节来减少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带来的焦虑。

  11. 创造安静的环境:如果周围的环境嘈杂喧闹,容易加重烦躁情绪。可以尝试整理自己的空间,让它变得整洁有序,或者在需要安静的时候,戴上耳机听听舒缓的乐。

烦扰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哪些发现?

烦扰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研究有以下发现:

  1. 烦躁情绪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2. 烦躁情绪可能导致失眠、抑郁、焦虑等健康问题,对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3. 烦躁情绪会影响心情,使人失去欣赏美好事物的兴趣;影响人际关系,导致人际交往偏差,可能引发抑郁和焦虑;影响健康,降低免疫力,使身体易受疾病侵袭;影响家庭和睦,因情绪失控危及家庭关系;影响工作,减弱斗志,降低工作效率;影响眠,使大脑无法清晰思考,陷入恶性循环。

  4. 骚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 骚扰包括言语骚扰、身体骚扰和网络骚扰,每种形式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骚扰可能导致压力、焦虑、抑郁,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6. 骚扰的普遍性影响着不同社会群体,统计数据揭示了人们经历这种虐待的惊人频率。骚扰的普遍性受到权力不平衡、社会规范、文化态度、缺乏意识和教育以及系统性因素的影响。
  7. 骚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焦虑、抑郁、PTSD、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下降。骚扰还对整体福祉产生影响,包括生活质量下降、社交关系受损和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8. 日常烦心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9. 日常烦心事或日常压力可以对身体和理健康状况进行预测,并且在控制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后,日常烦心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非常明显。
  10. 日常烦心事的频率和严重度对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及抑郁、焦虑和消极情绪等方面都有负面影响。具有较多日常烦心事的个体显示较高水平的心理困挠和心理适应问题
  11. 日常烦心事对整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某些疾病具有很高的预测性。许多研究发现烦心事的数量越多,身体康状况越差。

  12. 噪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3. 噪声暴露是导致多种不良健康影响的风险因素,噪音烦恼与心理健康不佳和高压力水平之间存在强烈关联。
  14. 噪声烦恼可以导致增加的压力水平和心理问题的发展或恶化,包括焦虑、抑郁和一般心理压力。

  15. 解决烦躁情绪的方法

  16. 保证优质睡眠、朋友逛街、参加体育运动、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多接触开朗的人、清晰规划未来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烦躁情绪。
  17. 进拉伸运动以放松身体、深呼吸或冥想以平静心灵、确保充足睡眠以恢复荷尔蒙平衡、检查营养状态以补充缺失的营养素、接触阳光以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必要时就医以排除身体疾病或精神障、寻求专业咨询以解决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烦扰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烦躁情绪、骚扰、日常烦心事和噪声等都对心理健康产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焦虑、抑郁、PTSD等心理问题。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烦扰的概念和处理方式有何差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烦扰的概念和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烦扰的定义、动机、影响程度以及处理方法上的不同。

定义与动机

  1. 文化背景对烦扰定义的影响
  2. 在中国,烦扰通常指因受搅扰而心烦的状态,如《法苑珠林》中提到的“守者烦扰”。这种定义强调了烦扰是一种理状态,与个人的感受密切相关。
  3. 在西方文化中,烦扰(bothered)被广泛使用,描述当一个人的平静被持续的小麻烦所打破时的状态。这种定义更侧重于行为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4. 动机差异

  5. 中国的烦扰往往源于无意或友好的行为,如不小心碰到他人或轻微失礼。这种动机通常不带有恶意。
  6. 西方文化中的烦扰能涉及更多的恶意或恶作剧,如故意嘲笑、诽谤或骚扰。这种动机带有明显的负面意图。

影响程度与处理方式

  1. 影响程度
  2. 在中国文化中,烦扰通常导致轻微的不适和困扰,影响暂时且可通过沟通解决。
  3. 在西方文化中,烦扰可能带来持久的困扰,严重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种影响程度更为深远。

  4. 处理方式

  5. 中国文化倾向于通过沟通和礼貌来解决烦扰问题,强调保持礼貌、尊重和互助的原则。
  6. 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感受和心理治疗,强调了解和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烦扰。

社会与法律层面的差异

  1. 社会接受度
  2. 在中国文化中,烦扰被视为一种需要避免的行为,强调和谐与社秩序。
  3. 在西方文化中,烦扰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法律和社会规范来加以限制和管理。

  4. 法律限制

  5. 在一些西方城市,如美国密歇根州布莱顿市和皇家奥克市,实施了“反烦扰”法令,允许市民对在公共场合引起他人烦恼的人进行罚款。这种做法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性”,旨在通过法律手段纠正个人行为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论

不同文化背景下,烦扰的概念和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文化更注重通过沟通和礼貌来解决烦扰问题,而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个人感受和心理治疗。此外,西方社会还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和管理烦扰行为,以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