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故意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想博取大家的同情。
2.她故意把声音提高,好引起大家的注意。
1. 旧友的情意。
引
1. 僧辩入,乃背泉而坐曰:“鲍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锁卿,卿勿以故意见期。”
《南史·鲍泉传》
2.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唐
《赠卫八处士》诗
杜甫
3. 其生平所与交游,始皆与尽欢,后多稍疏,避而去。独余犹以故意遇之。
清
《吴云台哀辞》
吴敏树
2. 原意;旧意。
引
1. 侃自为《采莲》二曲,今乐府所存,失其故意。
唐
《张静婉〈采莲曲〉序》
温庭筠
3. 存心;有意识地。
引
1. 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
晋
《表上律法》
张斐
2. 收成之初,农夫要钱,急粜之时,故意小估价例,令官中收籴。
宋
《乞趁时收籴常平斛
司马光
3. 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
明
《不伏老》第一折
冯惟敏
4. 后来有些好玩笑的人,见了三仙姑就故意问别人“米烂了没有”?
《小二黑结婚》一
赵树理
故意(gù y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存心;有意识地”⑤。在法学中,故意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意味着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且故意让这种结果发生或允许其发生①②。例如,在民法中,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种结果,并且实际进行这种行为③。故意与过失(guò shī)相区别,过失指的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结果,但可以避免⑥。通常,法律判定的处分对故意行为更为严格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法律行文中,有时用词不够准确,会将“明知”和“知道”等词相混淆使用⑧。总的来说,故意是一个有意识并且意图为其结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