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最近工作强度大,况且天气很热,大家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中暑。
2.这本书很好,况且也不贵,值得购买。
1. 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引
1. 臣闻力不足者,老则更衰;心无主者,疾而尤废。臣昔闻其语,今验诸身。况且兼之,何能为也。
《旧唐书·宋璟传》
2. 莫妈因是老儿年事已高,无心防他这件事;况且平时奉法惟谨,放心得下惯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3. 既是西天走过,佛祖慈悲,为何不叫我一声,况且我又见他几遍,不是无情少面之人。
《西游补》第二回
4. 你自己都愿意入社了,为什么偏舍不得骡子?况且社里又不是白要你的!
《三里湾·奇遇》
赵树理
“况且”是一个汉连词,用于表示在已有理由或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新的理由或说明,具有递进关系。它常用于强调事情的严重性或重要性,并且可以用来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况且”的拼音是“kuàng qiě”,其基本含义是“而且”、“此外”或“更进一步”。例如,在句子中使用“况且”时,通常是在已经陈述了一个事实或理由之后,再补充一个更加重要的理由。这种用法类似于英语中的“moreover”、“besides”或“in addition”。
在实际应用中,“况且”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或中间,来引出后文的内容。例如:“这套房子交通方便,附近有书店,况且房租又不贵,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句话中,“况且”用于强调房子的其他优点。
此外,“况且”与“何况”、“而且”等词有相似之处,但有区别。“何况”通常带有反问语气,用于强调某个事实更加明显或更加重要,而“而且”则更多用于并列关系,表示两个动作或情况同时发生。
“况且”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连词,用于进一步陈述或补充论点,帮助表达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的观点。
“况且”在古代语中的使用和演变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连词的递进关系上。根据多篇文献的分析,“且”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递进关系,即“而且”、“并且”或“况且”,用于连接分句或段落,表示意思进一步深化。
例如,在《左传·隐公元年》中,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中的“且”即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此外,《史记·鸿门宴》中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也展示了“且”字的递进用法,意为“尚且”。
“况”字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多重含义,其中一种用法是作为文言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即“况且”。例如,《水浒传》中提到“况兼十八九岁”,这里的“况兼”即相当于“况且”,表示进一步的情。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况且”通常用于强调或补充前面的内容,表示更进一步的解释或说明。例如,“路不太远,况且又是快车,准能按时到达。”这句话中的“况且”就是用来强调条件的便利性。
“况且”与其他连词如“而且”、“何况”在语法结构和语义上存在一些具体区别。
从语法结构上看,“而且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形容词、动词、副词或小句,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常与“不但”、“不只”、“不光”等词语搭配使用。例如,在句子中,“他不仅会开汽车,而且还会修理”中,“而且”用于强调第二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更为重要。
相比之下,“况且”则用于引入另一个原因或情况,带有叙事语气,通常用于补充前文的内容,但并不强调第二个成分重要的性。例如,“我不愿意出门,现在外面很闷热,况且一会还可能会下雨”中,“况且”用于进一步说明出门的不便。
此外,“何况”则常用于表达更进一步的补充或强调,通常带有反语气,常与“尚且”、“都”等词语搭配使用。例如,“我既不愿意出卧室也不愿意出门,何况外面还下着大雨”中,“何况”用于加强文的情况。
总结来说,“而且”主要用于递进关系,强调第二个成分的重要性;“况且”则用于充或说明,带有叙事语气;而“何况”则用于加强前文的情况,带有反问语气。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况且”的正确用法和常见错误如下:
这种用法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强调对前文理由的进一步补充。
与“也、还、又”等词语搭配使用:
“况且”经常和“也、还、又”等词语配合使用,以增强语气。例如:“上海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地址,怎么能找到?”。
不用于反问语气的句子:
在需要表达反问语气或强调对比关系的句子中,错误地使用“况且”。例如:“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克服了,况且这么一点小事!”应该改为“何况”。
滥用导致句子显得罗嗦生硬:
不必要地使用“况且”,会使句子显得冗长和生硬。例如:“因为怕要下雨,所以我还是带把伞走。”这句话中不必使用“况且”。
前后带有对比意味时应改用“何况”:
“况且”主要用于陈述句中,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理由,并且可以与“也、还、又”等词语搭配使用。然而,在需要表达反问语气或强调对比关系的句子中,应改用“何况”。
“况且”在不同地区方言中的变体和使用情况并没有直的证据描述。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间接信息中推测其在不同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普通话与方言的转换:在中提到,留学生在回国后可能会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进行语码转换。这表明在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会使用“况且这个词,但在转换到普通话时可能会选择更标准的表达方式。例如,在粤语中,可能有类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况且”。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与推广普通话:中提到,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存在挑战,因为少数民族接触、学习到的汉语是各地的不同汉方言。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况且”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或者在日常交流中被其他词汇所替代。
粤语与普通话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差异:中讨论了粤语在广东社会中的地位和使用情况。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况且”的变体,但可以推,在粤语中可能有类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况且”。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描述“况且”在不同地方言中的变体和使用情况,但可以推测,在不同方言区,“况且”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或者在日常交流中被其他词汇所替代。
在学术写作中,有效地使用“况且”可以显著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引入让步观点:使用“况且”可以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论点。这种结构不仅展示了对对方观点的尊重,也使你的论证更加全面和有说服力。例如,“虽然有研究表明X,但况且我们还需要考虑Y的因素。”
强调对比和局限性:通过“况且”来引入对比或局限性的观点,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不同视角之间的差异,并突出你的论点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例如,“尽管某些研究指出A,然而,况且从B的角度来看,情况可能有所不。”
增加逻辑连贯性: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况且”可以有效地连接前后观点,使文章的逻辑更加紧密。例如,“我们已经讨论了A的重要性,况且,这进一步证明了B的必要性。”
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复杂性:通过使用“况且”来引入更深层次的分析或补充信息,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加丰富和有深度。例如,“虽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上但况且,我们还应该关注B的影响。”
增强语言表达的技巧:合理运用“况且”可以使语言表达加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况且,这些挑战正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