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自恃的意思

shì

自恃

拼音zì shì

1.自恃常用意思: 过分自信;自负。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自傲 , 自负
反义词 谦虚 , 虚心

例句 1.他为人自恃,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2.自恃常用意思: 自以为有所倚仗。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倚仗 , 仗恃
例词自恃有功

例句 1.他自恃学博才高,以为能独力完成这项工作,没想到还是需要我们伸出援手。

自恃引证解释

1. 自负。

1. 士有孤而自恃,人主奋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 《吕氏春秋·本味》
2. 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后汉书·袁绍传》
3. 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4. 又曾子固作中书舍人还朝,自恃前辈,轻蔑士大夫。 宋 《默记》卷中 王铚

2. 依靠自己。

1. 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 《商君书·画策》
2. 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闭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韩非子·心度》
3. 愿承间而自恃兮,径淫曀而道痈。 汉 《九叹·逢纷》 刘向
4. 今先言我国女子之弱点,女子因有依赖男子之性质,不求自立,故心中思虑毫无他途,惟有衣服必求鲜艳,装饰必求美丽,何也,以其无可自恃也。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 蔡元培


相关词 自恃其才 居功自恃

自恃是什么意思

“自恃”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含义:

  1. 自负或依靠自己:这个含义强调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成就或地位的自信和依赖。例如,某人可能因为自恃聪明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或者自恃家境富裕而看不起其他人。

  2. 过分自信而骄傲:这种用法通常带有贬义,形容一个人过于自大、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某人可能因为自恃其才而拒绝与他人交往,表现出高傲和自负的态度。

在古代文献中,“自恃”也常用来描述那些因依赖自己的某种优势或条件而表现出自负态度的人。例如,《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二人恃勇力”,就是指他们凭借自己的武力而轻视他人。

此外,“自恃”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也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它可以被翻译为self-assured、self-reliance、overconfident或conceited;在法语中,可以翻译confiance en soi、trop confiant或arrogant;在德语中,可以翻译为sich wundern、was einbilden、überheblich sein或sich etw. zugute halten。

“自恃”一词既可以表示一种自信和依靠自己的状态,也可以指一个人因过度自信而表现出的骄傲和自负。这种词语的使用场景广,可以用于描述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行为表现。

自恃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在古代文献中,自恃的例子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的失败教训上。这些例子通常描述了因自恃而骄傲自满、不听劝告最终导致失败的人物。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桀纣:桀纣自恃其才,最终导致亡国送命。
  2. 智伯:智伯自恃其强,结果被灭。
  3. 项羽:项羽自恃其勇,最终被汉军击败。
  4. 高莽:高莽自恃其智,结果失败。
  5. 元载、卢杞:两人自恃其狡猾,最终被贬或被杀。

这些例子表明,无论是有才、强、勇、智、狡,皆不可因之而自恃。自恃会导致骄傲蛮横、专制独断、善不入耳、孤而无助,最终导致失败。

此外,还有其他历史人物的例子,如养由基自恃其射术,结果死于箭下;春秋时期齐桓公贪图女色,宠信小人,最终导致国家混乱。

自恃与负、自大、自以为是的区别是什么?

自恃、自负、自大和自以为是是描述个体在自我认知和态度上的不同心理状态,它们之间存一定的区别:

  1. 自恃:这个词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没有直接提及,但可以理解为一种较为中性的自我评价,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合理的认识和接受。自恃的人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但不会过度膨胀,也不会贬低他人。

  2. 自负:根据证据,自负是指个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缺乏自知之明,认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从而看不起他人。自负的往往表现出无知的狂妄,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实际表现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自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被改变和修正。

  3. 自大:自大的程度更深,不仅高估了自己,还认为自己是无与伦比的,产生看不起他人的性格孤傲等特点。自大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比身边所有的人都强,甚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大的行为可能包括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价值,以获取别人对自己的更高评价

  4. 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表现为过分自信和固执,忽视他人意见,自大、固执,不愿接受建议或批评,可能轻视他人,责备嫉妒他而非反思自身行为。自以为是者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喜欢盯着自己的优点陶醉不已,对自身知识、能力、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浑然不觉。

总结来说,自负和自大都是过高估计自身能力的心理状态,但自大的程度更深,表现为无与伦比的自我认知和看不起他的态度。自以为则是过分自信和固执的表现,忽视他人意见,不愿接受批评。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恃的翻译和理解有何差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恃的翻译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自文化对自我价值、自我重以及自我评价的不同定义和重视程度。

从东方文化的角度来看,自恃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值感和自我尊重。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恃往往与“自尊”相关联,强调的是不向他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理解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保护意识,而不是外在的自我展示或评价。

相比之下,西文化中的自恃(self-esteem)则更注重个人对自己能力、价值和地位的总体评价和感觉。西方心理学家将self-esteem定义为一种积极的自我感觉,即对自己很满意、喜欢己,并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足以应对挑战。这种理解更侧重于外在的社会评价和个人成就。

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自恃的翻译可能会出现误解。例如,一些华文学者在翻译self-esteem时选择了“自尊”作为最佳翻,但这种选择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自尊”在中文中的含义更接近于一种自我保护和尊严感,而不是西方心理学中所指的积极自我评价。此外,一些翻译者可能受到新殖民主义权力动态的影响,选择性地翻译文本以强化主导权力结构,导致原始社会文化本质的丧失。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自恃的真正含义需要深入探讨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如何区分自恃的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

自恃的正面含义主要体现在对某人或某事的信心上,认为对方可以依靠或依赖自己。例如,在《三演义》中,有描述人物自恃勇力,愿意为刘备效力的情节,这反映了自恃在正面语境中的应用。然而,自恃的负面含义则多指过分自信而傲的行为,如某人自视甚高,目空一切,或者自恃才高却遭到学界的批评。这种负面含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中心和过度自大,与正面含义形成鲜明对比。

在区分自恃的正面和负面含义时,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情感色彩和行为动机。正面的自恃体现为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信任,而负面的自恃则表现为一种自我膨胀和对他人价值的忽视。

自恃在心理学中是如何被解释和研究的?

在心理学中,自恃(self-importance)的概念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恃的心理学解释:

  1. 自卑与自负的共存: 自体心理学理论指出,自卑与自负是共存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塑造自我。自卑源于个体感到渺小、不被重视,而自负则源于个体过度评估自己的能力或价值。这种双极自体状态反映了个体对自己自体状态的不同调和不完整整合。

  2. 归因理论与自卑心理: 归因理论认为人类有解释周围境和控制环境的需求。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可能通过参与和解决问题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显得自己掌握主动权。然而,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自卑感,导致个体不断寻找机会展现自己,打压他人以感觉心理平衡。

  3.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自卑情节: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自卑感是骄傲自大的根源。自卑感使个体潜意识觉得自己比别人没有那么大的优势,因此需要不断寻找机会展现自己,打压他人。这种行为模式被称为“虚假优越感”,即个体错误地认为自己比人更重要。

  4. 过度自信的心理学解释: 进化生物学界指出,过度自信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矛盾体,表现为自我欺骗和扭曲现实以服务于个人的利益与需求。这种自我服务倾向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

  5. 自恋与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将自恋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帮助盖内心的自卑感。健康的自恋让人感到喜欢而非反感,能够通过能力满足需求;而病理性自恋则表现为自我吹嘘或幻想强大,当能力不足时陷入抑郁。

  6. 自以为是的心理疾病: 自以为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过分自信和自我中心,认为自己是最能、最正确的,而他人则迂腐蠢笨。这种特质对个人成功构成障碍,并可能导致孤立和排斥。

综上所述,自恃在心理学中被解释为一种复杂的理现象,涉及自卑、自负、虚假优越感、过度自信以及自恋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