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你们不要一人一个说法,听得我发蒙。
2.刚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可真有点儿发蒙。
例句
1.这一席话真是发蒙振聩,教人大长见识。
1. 糊涂;弄不清楚。
引
2. 启发蒙昧。
引
1.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
《易·蒙》
2. 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汉
《七发》
枚乘
3. 飞锡今何在,苍生待发蒙。
唐
《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诗
刘长卿
4. 拜献忝后尘,发蒙仰先觉。
清
《赠汤宗伯潜庵先生》诗
许汝霖
5. 昨始得《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测》一本,入夜循览,砉然发蒙。
《书信集·致台静农》
鲁迅
3. 谓开始学习识字读书。
引
1. 〔段维〕年及强仕,殊不知书;一旦自悟其非,闻中条山书生渊薮,因往请益。众以年长犹未发蒙,不与授经。
五代
《唐摭言·海叙不遇》
王定保
2. 或谓童稚发蒙之师,不必妙选,然先入者为之主,亦岂宜阔略世故。
宋
《清波杂志》卷五
周
3.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
《经历》附录
邹韬奋
4. 我在发蒙两三年以后,先生便要教我作对子。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
郭沫若
4. 揭开蒙盖物。喻轻而易举。
引
1. 一日发兵,使人即刺杀大将军青,而说丞相下之,如发蒙耳。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2. 彼之谋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资财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兵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
《盛世危言·商战》
郑观应
拼音:fā méng
词性:动词
解释:指通过教育或启发使某人从无知或愚昧中觉醒,开始明白事理。
例句:老师的一番话让他发蒙,终于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近义词:启蒙、开导
反义词:蒙蔽、迷惑
“发蒙”的基本定义是指启发或开导那些尚未开窍或知识匮乏的人,使其获得初步的认知或理解。这个词通常用于形容教育或启蒙的过程,帮助人们从无知或困惑中走出来,开始接受新知识或新观念。
发蒙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知识的启蒙:发蒙阶段通常是指儿童早期教育,旨在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基本知识,如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
兴趣培养:通过游戏、故事和互动活动,发蒙教育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思维训练:发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简单的推理和判断任务,帮助他们逐步发展思维能力。
道德与行为规范:在发蒙阶段,教育者还会通过故事和实例向孩子传递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社交技能:通过小组活动和互动,发蒙教育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沟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总之,发蒙教育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后续的正式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蒙教育与启蒙教育在目标和方法上有所不同。发蒙教育通常指的是儿童早期的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识字、算术等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启蒙教育则更注重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探索世界,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简而言之,发蒙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启蒙教育则更注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发蒙”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最早见于《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这里的“蒙”指的是蒙昧、无知的状态,“发蒙”则是指通过教育启发智慧,使人从无知中觉醒。在古代,发蒙通常指儿童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基础知识,如识字、礼仪等。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强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习者开启心智,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发蒙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密切相关,体现了“教化为先”的思想。
发蒙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教育的起点:发蒙阶段通常是儿童正式接受系统教育的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发蒙阶段,儿童开始形成逻辑思维、记忆力和观察力等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至关重要。
学习习惯的养成:发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如专注力、自律性和好奇心,这些习惯将伴随他们一生。
社会化的初步阶段:在学校环境中,儿童开始与同龄人互动,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这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部分。
兴趣与特长的发现: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发蒙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在特长,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初步指引。
总之,发蒙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开始,更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成功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