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所有的意思

suǒ yǒu

所有

拼音suǒ yǒu

1.所有常用意思: 拥有。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拥有 , 领有
例词所有权
例词所有制

例句 1.他多次要求物业提供房屋所有权证明,但都被对方拒绝了。

2.所有常用意思: 拥有的东西。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全部 , 全数
例词倾其所有

例句 1.这位老华侨尽其所有,支援祖国的建设事业。

3.所有常用意思: 一切;全部。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全部 , 一切 , 统统 , 整个 , 全体 , 任何
反义词 少许 , 一些

例句 1.老师把所有的力量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
2.他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先考虑到了。

所有引证解释

1. 领有;占有。

1. 神武仍加恩礼,所有官爵并如故,军谋兵略,时参预焉。 《北史·慕容绍宗传》
2. 〔朱近斋〕谓曰:“先师手书极大者为得之,所藏《修道说》若中等字,如此者绝少,而竟为君所有。” 明 《戒庵老人漫笔·王文成墨迹》 李诩
3. 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4.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孟子·公孙丑下》
5. 无是公言天子上林广大,山谷水泉万物,及子虚言楚云梦所有甚众,侈靡过其实,且非义理所尚。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6. 〔蓟子训〕曰:“远来无所有,示致微意。” 晋 《搜神记》卷一 干宝
7. 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红楼梦》第十三回
8. 从社会生活的最大的企业到人民生活中最小的一只绣花针……全是他自己的所有。 《财神和观音》 徐迟

2. 尚有。

1. 江陵去扬州,三千二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

3. 整个;全部。

1. 尽虚空界所有佛土,皆见菩萨坐一道场树下。 《普曜经·迦林龙品》
2. 〔宋江〕指着卢俊义说道:“兄弟,所有宋朝赏罚不明,奸臣当道,谗佞专权,我已顺了大辽国主。” 《水浒传》第八五回
3. 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 《黎明的通知》诗 艾青

4. 有个。

1. 所有成保幼小,叔叔若可收留,幸为养他成丁。 《五代史平话·汉史上》
2. 所有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雍齿之后,先祖曾为什方侯,今结连孟获造反。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八
3. 杨雄道:“此间有三个村坊结并,所有东村李大官人,前日已被祝彪那厮射了一箭,见今在庄上养病。” 《水浒传》第四五回


相关词 一无所有 倾其所有 空无所有 罄其所有

所有是什么意思

“所有”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关于“所有”的详细解释:

  1. 占有或拥有:在许多情况下,“所有”表示对某物的占有或拥有权。如,“这些都归你所有”中的“所有”就是指拥有或支配权。

  2. 全部、整个:它可以用来表示全部或整数量,如“贡献我所有的力量”,这里的“所有”指代全部的力量。

  3. 范围内的事物:在某些上下文中“所有”可以指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所有事物,例如在《阿Q正传》中提到的“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这里的“所有”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的全部抱负。

  4. 所有权:在法律和经济领域,“所有”常用于描述所有权或财产的归属,如“这块地归我所有”,这里的“所有”指的是所有权。

  5. 语法和语言学应用:在语言学中,“所有”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或形容词,还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拥有或配。此外,它还可以在语法结构中与其他词结合,形成复杂的表达[[1]3]。

  6. 文和社会背景: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所有”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日语中,“所有”是一个双字动词,强调个人持有的物品或对外部物质的支配。

  7. 近义词和反义词:其近义词包括“全部”、“一切”、“整个”等,而反义词则是“部分”。

“所有”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具体意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它既可以表示占有和拥有,也可以表示全部和整个数量,还可以用于描述所有权和范围内的事物。

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所有”的含义和用法有哪些显著差异?

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所有”的含义和用法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日语中,“全部”、“所有”和“一切”这三个词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有所不同。从语义角度看,“部”强调整体性,表示各个部分的总和;“所有”强调个体性,表示一定范围内某种事物的数量之和;而“一切则强调类别性,表示各个种类之和,仅能修饰可分类的事物。

在中文中,“一切”描述的是所有已知或未知的事物,没有限制“全部”描述的是所有已知的事物或处于某个限制之内的事物;而“所有”是一个更通用的形容词,可以替换“一切”或“全部”,用于描述任何已知的事物或处于某个范围内的事物。

在英语中,“all”的用法也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整个、全部或数量,如“所有窗户都开着”。它也可以指构成或代表整个范围或整体的事物,如“全地神圣”。此外,“all”还可以表示达到极限的状态,如“就此事认真讨论”。作为副词,“all”可以表示完全或每个,如“房间全部”。在感叹句中,“all”可以表示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时间,如“看到了整个过程”。

在法语中,“所有”一词的两种不同用法:“tout”和“touts”,分别作为形容词、副词、不定代词和名词使用,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可以表示总体性或全局性。

这些例子表明,在不同语言中,“所有”的概念不仅在词汇选择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语法结构、语义范围以及文化背景上也存在差异。

“所有”作为动词在语法结构中的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所有”作为动词时其语法功能和应用主要体现在表示领有或拥有某个事物。根据邢福义先生的研究,“所有”在“归你所有”这样的结构中,作为动词使用,表“领有”的意思。

具体来说,“所有”在句子中的完整结构通常是“所有(的)+ 名词 + 都 + 谓语”,例如:

  • 所有书都放在书架上。
  • 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作业。

这种结构强调了“所有”所领有的对象,并且通常与谓语动词一起使用,以表达对某个事物的全面掌控或拥有。

此外,然“所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但作为动词时,它主要用来描述领有的关系。例如:

  • 这些东西归你所有。
  • 我们应该保护好所有资源。

如何在法律和经领域准确理解和使用“所有”来描述所有权或财产归属?

在法律和经济领域中,准确理解和使用“所有”来描述所有权或财产归属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所有权是一种全面的支配权,赋予所有者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绝对的,意味着所有者可以完全控制其财产,并且这种控制权是排他性的,即其他人不干涉。所有权还具有永久性和可继承性,这意味着一旦获得,除非通过合法程序丧失,否则将一直存在。

所有权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原始取得(如先占、加工等)和继受取得(如买卖、赠与、继承等)。这些方式反映了所有权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表明所有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法律行为进行转移或变更。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所有权也受到法律的限制。例如,《民法通则》和《物权法》都明确规定了所有权人在法定限制范围内享有权利。这意味着虽然所有权赋予了所有者广泛的支配权,但这些权利并非无限制,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此外,所有权与产权虽然密切相关,但两者有区别。产权不仅包括所有权,还涉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系。因此,在分析经济行为和资源分配时,通常使用更广泛的产权概念,而不仅仅是所有权。

在法律体系中,财产通常根据所有者分类为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这种分类在讨论财产权利范围时非常重要,因不同类型的财产可能受到不同的法律保护和管理。

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建议所有者了解相关法律、持文档记录、咨询专业律师,并定期检查物业状况。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所有权的有效行使和保护。

总之,在法律和经济领域中,准确理解和使用“所有”来描述所有权或财产归属需要全面考虑所有权的定义、特征、取得方式、法律限制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所有”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所有”在现代汉语中的展历史和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语义演变。

  1. 古代汉语阶段: 在代汉语中,“所有”主要由“所”字关系从句发展而来。古代汉语的“所有”具有领有义、存在义和全称义三种基本含义。其中,存在义的“所有”主要用于“NP1+所有+NP2”和“所有+NP2”两种格式,当NP1表示的限定范围足够大时,如“三千大千世界”,容易促使“所有+NP2”获得全量化解读。

  2. 中古汉语阶段: 在中古汉语时期,“所有”的领有义和存在义并存,表示全的“所有”是直接从存在义的“所有”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所有”已经具备了全称量化的特征,但具体的用法和语义尚未完全定型。

  3. 隋唐时期及以后: 到了隋代前后,“所有”的全称量化用法基本定型。此时,“所有”已经广泛用于表示全部或一切的意思,如《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中的“一无所有”。

  4. 近现代汉语阶段: 在近现代汉语中,“所有”的用法更加丰富多样,除了表示全部、一切的意思外,还可以表示占有或支配权。例如:“这些都归你所有”,以及“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5. 辞汇化现象 “所有”作为双音词的发展也体现了辞汇化现象。短语降格和句法结构的辞汇化使得“所V”结构中的“所”词化标记功能衰退,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所有”。

在文学作品中,“所有”的使用有哪些独特例子或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所有”的使用具有多种独特的例子和意义。首,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所有”可以表示整个数量、范围或程度,例如在Shirley Jackson的《彩票》中,开头看似无害的细节和对话逐渐营造出紧张感,并预示着故事结尾的惊人转折。这种使用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还通过创造一种不可避免或命运般的氛围来增强读者的期待感。

此外,在Paul Auster的《玻璃之城》中,“所有”被用来表达一种哲学思考,即通过漫无目的的行走,主人公发现所有地方都是平等的,不再关心自己身处何地。这种对“所有”的探讨最终归结为一种对“无处不在”的渴望。这表明“所有”在文学中也可以用来探讨存在和身份的主题。

同时,“所有”在文学中的使用也常常与修辞手法如排比(alliteration)结合,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例如,在《莫比·迪克》中,Melville利用排比手法来塑造角色和帮助读者体验场景。这种修辞技巧不仅赋予句子节奏感,还能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美感,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作品的情境中。

另外,在古代文学中,“所有”也有其特定的用法和意义。例如,在宋代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一切”被解释为“所有”,表示所有的事物或内容。这用法展示了“所有”在表达全面性和整体性方面的丰富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