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只是还有几个错别字需要更正。
2.我们要对读者负责,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要及时更正。
1.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
引
1. 孔子之意,以为地有山陵楼台,云“不及地尺”,恐失其实;更正之曰:“如雨。”
汉
《论衡·说日》
王充
2. 奏其有不当,则驳下更正之。
宋
《涑水记闻》卷三
司马光
3. 本朝正德初,刘瑾盗柄时,亦矫诏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之。
明
《野获编补遗·礼部·命名禁字》
沈德符
4. 我在这里特意提一下,算是为自己的文章,作个更正。
《秀露集·谈校对工作》
孙
“更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和应用。其基本含义是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的错误内容或字句,特别是指在报刊上公开订正新闻或文稿中的错误。编辑应勇于承担责任,通过更正来改正事实或思想观点等方面的错误。
更正不仅限于文字上的错误,还可以涉及其他领域的错误更正,例如科学机不愿作出更正、个人及时更正记录等。此外,更正也可以用于法律领域,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如“rectification”(更正)。
在实际使用中,更正的方法包括重新发表已订正的内容、针对特定错误进行订正以及来函照登等方式,通常要求在醒目位置刊登以引起读者注意。更正的近义词有订正、更改和纠正等。
更正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后来被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礼部·命名禁字》中引用,用于描述对刘瑾盗柄事件的处理。这种用法强调了对错误的认识和承认,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正错误,以达到正确的目的。
“更正”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应用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在古代文献中,“更正”主要指纠正错误或不足,如《汉书》、《春渚纪闻》等文献中提到的改正错误和改正朔。此外,“更正”还涉及到对历法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时代。
在现代英语中,“amend”(更正)的使用范围更广,不仅用于法律和立法过程中,如修正案是对法律文案的修改或补充,以改善内容或适应新的情况,也用于个人行为和习惯的改善上,强调积极的变和修正。这一变化体现了“更正”一词从单纯的错误纠正扩展到积极改进的意愿和行动。
此外,“更正”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也有所变化。例如,在古代文献中,“补正”被用来指代补充或修正错误,如南朝宋何承天在《上元嘉历表》中提到补正阙谬以备万分,清代毕沅在《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中描述自己校勘志书时采纳其他地理书籍以补正遗漏。这表明“正”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被用来描述纠正错误、改正不良风俗的行为,强调了这一行为对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更正”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和应用经历了从单纯的错误纠正到积极改进的意愿和行动的演变。
在法律领域中,“rectification”(更正)是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主要用于纠正面合同或协议中的错误,以确保其准确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这种补救措施通常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适用。
合同中的错误记录: 当合同未能有效记录双方同意的条款时,法院可以命令更正。例如,在Fairstate Ltd v General Enterprise & Management Ltd一案中,法院通过更正命令改变了合同的措辞,以反映双方的真实意图
术语使用不当: 如果当事人使用的术语与他们本意不同,导致法律效果不同,法院也可以进行更正。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意中以错误的身份签署合同,也可以提出更正请求。
行政错误和起草人误: 根据《司法管理法》1982年版的规定,更正可以用于纠正遗嘱中的两种类型的错误:由行政错误引起的错误和起草人未能理解遗嘱人指示产生的错误。
Fairstate Ltd v General Enterprise & Management Ltd: 在这个案例中,法院通过更正命令改变了合同的措辞,以反映双方的真实意图。这表明法院在处理书面合同中的错误时,会考虑双的实际意图,并采取措施确保合同的公平和公正执行。
遗嘱更正: 根《司法管理法》1982年版的规定,更正遗嘱主要用于纠正由行政错误或起草人误解引起的错误。这意味着法院可以更正遗嘱中的错误,以确保其准确反映遗嘱人的最意愿。
证明要求: 要求寻求更正的一方必须证明原本意图的其他内容,因此合同应进行修改。如果双方都同意存在错误,他们可以通过签订“更正证”来更新合同。
法院命令: 更正的效果是通过法院命令修改合同,而不是修改实际协议的容。这意味着法院不会修改文本以显示当事人可能在更详细讨论条款或获得更多细节后达成的协议。
“rectification”(更正)是一种重要的法律补救措施,用于纠正书面合同或协议中的错误,以确保其准确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在报刊上公开订正新闻或文稿中的错误,是维护媒体公信力和透明度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立即通知编辑并着手确定是否真的存在错:记者应立即向编辑报告可能的错误,并着手调查以确认错误的存在。
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更正:确保读者能够理为何及如何更正错误。避免使用复杂或模糊的表述。
尽快发布更正:观众的信任依赖于他们知道你将尽快纠正所有大小错误。无论错误发生在何时,都应迅速发布更正。
在错误发生的平台上进行更正:如果错误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应在该平台上发布更正信息。同样适用于推送通知。
提供易于联系新闻室的方式:包括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以便读者向编辑报告可能的错误。
创建鼓励透明度和记录更正文化的工作环境:这有助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更正文化,减少未来错误的发生。
公开检讨特别重大的差错:对于特别重大的差错,编辑部需要向当事者和广大读者公开检讨,并说明对有关记者编辑人员的处理结果以及报社内部的整改措施。
设置一个体系帮助读者报告错误:这个系统能够产生报告并发送给该篇文章的编辑,他/她需要负责证是否确定存在错误。如果确实是一个错误,记者就会发起一个更正请求,之后这个请求将通过数层批准,最终发表。
发布道歉声明并追踪虚假信息:当获得错误信息时,需要向读者解释并道歉。一旦新专栏发表,读者团队建议直接给发过原始专栏的人发送,这是大胆的举措,在数码时代具有巨大影响力。
利用社交媒体和推送通知进行更正:这些平台以迅速传播更正信息,帮助纠正错误记忆。
在实际使用中,“订正”、“更改”和“纠正”这三个词虽然都与错误的修正有关,但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订正:通常指对书面作品(如文章、报告等)中的错误进行修正。例如,在学术或出版领域,当发现文章中的错误时,会通过订正来改正这些错误。在商务场景中,“订正”更多地用于指明错误并表达歉意,常用于自我改正,如立即纠正资料内容。
更改:这个词语的含义较为广泛,通常指改变某个事物的状态或内容例如,在计划或安排中,如果需要调整某个日期或地点,可以使用“更改”。在商务场景中,“更改”常用于请求改变交易对象或修改文件。
纠正:这个词语的用法更为广泛,可以用来指各种类型的错误,包括改正或促其改正。例如,当发现别人的错误时,可以提出改正的方法或建议。在政治或社会观念中,“纠正”也可以用来指改正不良或不舒适的地方。
总结来说,“订正”主要针对书面作品中的错误进行修正;“更改”则用于改变事物的状态或内容;
《涑水记闻》是宋代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记录书籍,记录了从太祖到神宗时期的历史事件,每条记录都注明了叙述者的身份,因此被称为“记闻”。书中不仅记载了国家大事,也涉及一些琐碎的细节。《涑水记闻》与范梦得在修纂《资治通鉴后纪》时,对妖异有所警示,诙谐有所补充,并建议保留。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长编》可能存在繁冗而非失略的问题。
关于更正的具体内容,司马光在修《通鉴长编》时,认为妖异有所警戒,诙谐有所补益,并告存之,这可能是《长编》的志向。司马光在修《神宗实录》时,因旧文多取《涑水记闻》,如韩、富、欧阳诸公传及叙刘永年家世,载徐德占母事,王文公之诋,永年、常山,吕正献之评曾南丰,安简借书不还,陈秀公母贱之类,取引甚多,于是《裕陵实录》皆以朱笔抹之,尽取王荆公《日录》以删修焉,号朱墨本。是光此书实当日是非之所系,故绍述之党务欲排之。然明清所举诸条,今乃不见于书中,殆避而删除欤?文章最后提到,司马光在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兴而止期间,所记之事皆为熙宁之事,然无奏对宣谕之语,且所记至熙宁十年,与止于三年亦不符,其非日记明甚。今仍并入此书,共为一十卷。
关于影响,《涑水记闻》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还体现了独特的文学价值,因此对它的究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司马光及其著作,同时对于客观认识北宋历史也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涑水记闻》在宋高宗时期流传,司马伋上奏要求查禁新版本,保护了旧版《涑水记闻》和主战派,维护了宋高宗的地位。直到宋孝宗即位后,司马伋才被重用,担任礼部尚书,并在出使金国时展现了杰的才能和武艺,赢得了金世宗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