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望着渐渐远去的亲人,心中充满了凄怆和无奈。
2.她的歌声凄怆悲凉,让听众们潸然泪下。
1. 凄惨悲伤。
引
1.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宋
《定惠院海棠》诗
苏轼
2. 由端平至今,又三十年,八陵不复动凄怆。
元
《隐居通议·文章八》
刘
2. 悲伤;悲凉。
引
1. 中憯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
《楚辞·九辩》
2.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晋
《文赋》
陆机
3. 临眺忽凄怆,人琴安在哉!
唐
《登子贱琴堂赋诗》之一
高
4. 今得聚萍踪梗迹,顿消凄怆。
明
《怀香记·京邸遇旧》
陆采
5. 老人言已,凄怆不乐。
《焚剑记》
苏曼殊
3. 严寒貌。
引
1. 严霜凄怆,飞雪覆庭。
汉
《赠妇》诗
秦嘉
2. 故服黹绤之凉者,不苦盛夏之郁燠;袭貂狐之暖者,不忧至寒之凄怆。
《汉书·王褒传》
3. 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则凄怆之寒内入。
《医宗金鉴·水气病·杏子汤》
“凄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 chuàng,意思是悲伤、悲凉。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一种悲伤、凄凉、哀怨的情感。它由两个形容词“凄”和“怆”组成,其中“凄”意指寒冷、悲伤,“怆”意指伤心、痛苦。
“凄怆”一词出自《楚辞·九辩》,原文为:“中憯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这句话述了一种深沉的悲伤和叹息。此外,“凄怆”也可以用于形容一种伤感悲痛到流泪的状态,如成语“凄怆流涕”。
“凄怆”表示一种悲伤、凄凉、哀怨的情感,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情感状态或特定的环境氛围。
在古代文学中,“凄怆”这一情感表达被广泛运用,以描绘人物内心悲凉与哀愁。例如,潘岳的《哀永逝文》中,他写到为妻子送殡路上的感受:“哀痛摧心,河山为之变色,以我之悲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段文字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恸悼之情。
另外,唐宋时期的咏蝉诗词也常使用“凄怆”来营造一种凄楚冷落的情感氛围。例如,柳永的《少年游》和苏轼的《鹧鸪天》通过乱蝉的嘶鸣,渲染词人心绪纷纭、幽居失意的氛围。杜甫、赵彦端、吴文英等诗人亦以残蝉、晚蜩等衰残物象抒发沉痛凄凉之情。
此外,白居易的《感月悲逝者》通过描绘典型往事,将死者生前最快乐或最得意的事与现在死亡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增添死亡的悲剧色彩及存者对死者的哀伤之情。
凄怆与其他表达悲伤情感的词汇(如悲痛、哀伤)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字面意思和使用场景。凄怆(qī chuàng)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遭遇不幸或看到悲惨景象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它包含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感觉。而悲痛则更侧重于表达心中的那份痛苦,是一种难过伤心且非常痛苦的情绪。哀伤则指悲痛、忧伤,常用于描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情。悲伤是一种负性基本情绪,通常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等成分。
凄怆与这些词汇相比,更强调一种深沉的悲凉和伤感,可能包含了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忧虑。
凄怆一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未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详细描述。
在现代汉语中,“凄怆”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相较于古代汉语有所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凄怆一词在唐代墓志铭中被频繁使用,用以描述阴世之悲凉,如“寂寞旧陇,萧条郭门。参差异县,凄怆幽魂。”这明在古代,特别是在文学作品和墓志铭中,“凄怆”一词被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死亡的悲凉感受。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凄怆”一词的使用场合和频率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具体的变化情况没有在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明确说明,但我们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凄怆”一词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描述个人的内心感受,如悲伤、失落或对某种情境的深刻共鸣。例如在现代文学作品、诗歌、电影评论或个人博客中,人们可能会使用“凄怆”来表达对某个事件或情感的深刻体验。
此外,“凄怆”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也可能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描述死亡或阴间的情境,而是可以用于描述更广泛的情感体验,如对社会不公、个人挫或自然景观的感慨。然而,由于搜索结果中没有提供现代汉语中“凄怆”一词的具体使用案例,这一推测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持。
“凄怆”一词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似乎没有明显的不同含义或用法。中提到的《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致敬,练写汉字》一书中,”凄怆”被定义为书面语,形容凄惨、悲伤。中提到唐代墓志铭中使用了”凄怆幽魂”来表达阴世之悲凉。中提到屈原的《楚辞》中使用了”怆”字来描述失意貌。中提到陆机的《文赋》中使用了”凄怆”来描述情调。中提到”凄”字的基本解释是云雨兴起的样子,但并未提及方言中的不同用法。中提到莆仙方言”一”字有几十种不同用法,但并未提及”凄怆”一词在方言中的不同含义或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