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荒凉的意思

huāng liáng

荒凉

拼音huāng liáng

1.荒凉常用意思: 人烟稀少而没有生气。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荒芜 , 萧疏 , 凄凉 , 萧条 , 萧索 , 冷落 , 萧瑟 , 冷清 , 荒僻 , 荒寂 , 荒漠
反义词 繁盛 , 繁荣 , 繁华 , 热闹
例词满目荒凉

例句 1.高原上空气稀薄,植被稀少,一片荒凉景象。
2.这里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荒凉的穷山沟了。

荒凉引证解释

1. 见“荒涼”。


相关词 满目荒凉

荒凉是什么意思

“荒凉”是一个形容词,拼音为“huāng liáng”,主要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情境的荒芜、冷清和寂寞。它通常带有凄凉、萧条的情感色彩,可以用来描述自然景观如荒漠、废墟、草原等地方的景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烟稀少、冷清寂寞的状态。

具体来说,“荒凉”有两种主要含义:一是指人烟稀少、冷清无人的景况,例如“一个荒凉村庄”;二是指一种凄凉、凄清的情感状态,如“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此外,“荒凉”还与孤独、寂寞等情相关联,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深沉的哀愁或孤独感。

总结来说,“荒凉”不仅描述了自然环境的荒芜和冷清,也常用于表达内心的凄凉和孤独感。

荒凉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理解有何差异?

荒凉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荒凉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例如,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荒原书写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国家和人民的困境。鲁迅的作品如《药》和《故乡》通过描绘荒村、枯草等景象,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种荒凉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

而在西方文学中,荒凉常常被用来象征精神上的空虚和迷失。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对比东方和西方的禁欲主义,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记忆中的绝望和被剥夺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精神状态,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神追求的缺失和迷失。

此外,在其他文化中,荒凉也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巴西文化中,sertão(东北干旱地区)常被描绘为被遗忘的荒凉之地,这种形象突出了现代化与贫穷之间的矛盾关系。这种凉不仅是地理上的干旱,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结果。

在诗歌中,凉也可以通过语言特征来表现。例如,《痛苦之太甚》和《陌生的家》这两首诗通过比喻、押韵等手法,传达了对失去家园和对家的深深渴望。这些诗歌中的荒凉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空旷,更是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

荒凉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理解各有特色。在中国,荒凉更多地与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相关联;在西方,荒凉则常常象征精神上的空虚和迷失;而在巴西,荒凉则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

荒凉情感状态在心理学中是如何被解和处理的?

荒凉情感状态在心理学中被解释和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涉及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解释和处理方式:

心理治疗师通过观察和理解患者缺失的元素,可以为者注入活力,激发其内在的思考、想象和梦想。例如,Levine通过与一位被荒漠化的年轻患者(T)的互动,展示了如何通过积极的反移情作用帮患者重燃生命力,激发内在的创造力。Thompson进一步阐述了分析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强调了分析师需要利用自己的感知来引导患者构建有意义的叙事。

Ignatius描述了精神荒芜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内在运动,可包括困惑、冷漠、麻木、抽离、愤怒、怀疑等态度和行为。这些表现可能包括缺乏主动倾听、过度社交、减少对祈祷的承诺、分享模式不集中等。

Renee Lertzman在其著作《环境忧郁》中提出,人们在环境退化的真实关切与达这些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之间存在特定的差距,导致了社会普遍的冷漠感。这种现象被描述为环境忧郁,即深感困扰和巨大损失的无意识感觉,同时难命名和表达这种体验。此外,“气候压力”概念被提出作为涵盖对气候变化压力源的多种心理反应的总称,可能表现出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文学作品和视觉艺术常常通过虚构的空间激发荒凉和绝望的情感。例如,鲁尔福的童话通过角色面对极端情况产生的强烈情感负担,展现了荒凉和绝望的情感。Manuel Marsol在2013创作的《Luvina》中,以混合技术描绘了一幅荒凉的风景,展现了绝望的氛围。

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对荒凉情感状态的深入解释。例如,Freud认为忧郁症是一种病理性的哀悼过程,与非病理性的哀悼不同。在忧郁症中,能量从被爱的对象转移到自我本身,导致自我与失去的对象认同。Julia Kristeva则认为忧郁症的位置将所有克服失去他人的可能性困住,使主体封闭在自己的泡泡中。Melanie Klein的研究则强调早期发展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指出通过创造代表和内心世界,儿童可以反映和转化环境动态,从而克服抑郁状态。

荒凉情感在历史上与天体条件有关。例如,Assyrians将土星视为黑胆汁的关键来源,认为其冷干特性反映了冬季的干旱和温度,与心理上的忧郁相对立。

Glenn Albrecht提出的“Solastalgia”概念描述了与失去熟悉自然环境相关的痛苦和怀旧情感。这种情感有时与悲伤对立,但并不等同于抑郁,而是表明了一种过程性特征。

鲁迅在《野草》中通过梦境表达内心的孤独、压抑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例如,《死火》中的冰雪世界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墓碣》中颓废的孤坟暗示着墓主人早已被遗忘;《死后》中“我”被遗弃的路边,以及人群的热闹反衬出死者的凄凉。

研究发现,个体在面对荒凉、无生命场景时,会通过身体语言和行为来反映其内心世界。例如,在墓地和城市中缺乏生命的现象并未引起注意,但个体在长凳上坐着时,会表现出一种“渴望回家”的心理状态。

S. Ferenczi提出的“同理心风格”旨在通过提供可能的见证来扩大心理分析实践,以对抗析师对患者痛苦的冷漠,避免初始创伤体验的重演。这种风格强调了移情关系和接纳的重要性,为象征性材料的转化提供了空间。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荒凉景观或地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荒凉景观或地点,它们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荒凉景观及其形成过程:

  1. 可可西里: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由高山冰川和湖沼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荒野。高山上发育出巨大的冰川,冰舌倾泄而下,长数十千米。冰川裹挟产生的大量堆积物,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经过反复冻融,被分解成不同粒级的砂。再加上地上的其他沙土物质,聚沙成塔,形成了连绵的高寒沙丘。同时,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不断向可可西里盆地内流淌,盆地内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加之永久冻土阻止流水渗入地下,积水成湖。

  2.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是界上最荒凉的地方之一,但考古证据表明这里曾经居住着人类。大约在11000年至4500年前,气候比现在更凉爽、更潮湿,人们可以在现在几乎没有居民的地区生活。这些艺术作品主要由早期以牧民为代表的食物生产者创作。撒哈拉沙漠包括各种各样的环境,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或很有水。撒哈拉沙漠有巨大的沙丘、广阔的砂石或岩石平原、大量的散落石块和整座山脉。

  3. 布尔德沙漠(Pustynia Błędowska) :位于波兰南部,是一个人工创造的沙漠。该沙漠起源于中世纪期,16世纪后因开采铅和银矿而导致森林砍伐。它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无覆盖的沙地上形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植被被引入以固定移动沙。

  4. 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 :位于北美洲,介于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之间。最初是一个山脉景观,由于干旱气候导致植物死亡,当有强烈降雨时,土壤被冲走,而坚硬的岩石残余物则留在原地。沙尘暴进一磨平了岩石,形成了独特的形状。温度变化导致水在岩石裂缝中冻结并膨胀,使岩石破裂,最终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岩石结构。

  5. 秘鲁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和南太平洋之间,是一条狭长的荒芜地带。由于降水稀少,这里是世界上最荒凉、最贫瘠的景观之一。尽管如此,这里仍然保留着许多古代文明的遗迹和遗址。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荒凉主题是如何被描绘和利用的?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凉主题被描绘和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环境的多重层面。T.S.艾略特的《荒原》是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战争后的会崩溃、人性的扭曲以及自然景观的荒芜,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和文化荒凉。艾略特在诗中运用了水景的象征意义,如河流、海洋和雨来表达生命与死亡、重生与衰败的主题,反映了现代世界已成为荒凉之地。

此外,荒凉主题在现代文学中还被用来探讨个体身份形成过程中的孤独和空虚感,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中,荒野景观如沙漠成为核心场景,象征着个体面对自我时的孤独和空虚。这种孤独感不仅深化了对个人身份认同的探讨,也挑战了集体层面的身份构建,并为新的美国梦想提供了新的投影空间。

在当代小说中,荒地世界成为刺激当代作家创作的主题,取代了以往美国文学中常见的“失落的伊甸园”、美国亚当”和“美国梦”的比喻。每部小说似乎都在尝试以某种荒地形象描绘现代世界,使我们能够思考其景观,并学会如何应对。

荒凉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之间有什么联系?

荒凉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城市荒野,即城市中的自然或半自然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荒野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气候调节、水资源保护、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这些服务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城市荒野可以作为生态道,促进动物迁徙和基因流,从而维持生物多样性。此外,城市荒野还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临时雨水径流滞留地,延迟洪峰到时间,减少洪水风险,并改善城市微气候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从文化角度看,城市荒野对居民的自然形象、景观偏好和景观体验有重要影响。居民越来越意识到接触和享受自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城市荒野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美学和居民幸福感,还能填补“家园感”的缺失。例如,上海城市生物样性教育基地通过植被再野化重建了城市荒野生境,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过程提升城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内的自然景观急剧减少,建筑和道路等灰色基础设施迅速增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动态稳定性造成严重胁。因此,城市规划中需要重视城市荒野的保护与再野化,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具体而言,城市荒野的保护与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城市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等方式对初级荒野进行保护与管理,通过建立留野区、降低人工干预程度、增加荒野地之间的连通性、保护和重引入关键种等方式促进再野化区的形成和可持续维护。

总之,城市荒野在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