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特质的意思

zhì

特质

拼音tè zhì

1.特质常用意思: 特有的品质或性质。

词性名词
近义词 特性 , 特征 , 特点
反义词 共性
例词特质板材

例句 1.他身上仍然保留着农民淳厚朴实的特质。
2.教育孩子,要找出他们的特质,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

特质引证解释

1. 特有的性质。

1. 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
2. “自利”与“自私”固仅一字之差,而在体现财产权利这一问题上,“私”的意义就更加深刻,更能表现市民社会的特质。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十二章 胡寄窗


特质是什么意思

“特质”(tè zhì)是指个体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或特征。这些特质可以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性格上的、行为上的、品质上的等。特质在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特点。

在心理学中,特质通常指个人持久的特殊行为方式或心理特征。例如,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神经生理结构,除了反应刺激而产行为外,还主动激发和引导行为使一个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卡特尔则认为特质是形成人格结构的要素,是由行为推论而来的心智结构,使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一致的行为。

此外,特质也可以是遗传的或后天获得的,它们反映了个的个性和行为倾向,并在不同情境下保持一致。例如,在遗传学中,特质是指个体特有的特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由基因、环境因素或两结合决定。

总结来说,“特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从生理到心理的各个方面,描述了个体在多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特性。

特质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分类有哪些?

在心理学中,特质(Personality Traits)是指个体在性格、思想和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这些特质可以通过神经生理结构、气质倾向、行为频率和语言类别四种观点来定义。

特质的分类

  1. Allport的分类
  2.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s) :这指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其行为可以追溯到其他影响。例如,特蕾莎修女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利他主义的根源。
  3. 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 :这些特质代表了个体性格的核心成分,影响范围不如首要特质广泛,但仍代表了行为上广泛的一致性。
  4.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 :这些特质在特定情况下出现,包括偏好和态度,如某人对被拍打感到愤怒,另一人只能在床的一侧睡。

  5. 卡特尔的分类

  6. 表面特质和根源质:卡特尔认为人格特质可以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而根源特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7. 16种基本源特质:卡特尔通过因子分析将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列表简化,并将其分为更基本的人格维度,最终确定了16个基本源特质,并开发16人格因素问卷(16PF)来测量这些特质。

  8. 艾森克的分类

  9. 外倾-内倾维和情绪稳定-不稳定维(神经质维) :艾森克提出了两个主要维度来标志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模式。

  10. 五因素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11. 这是当代最重要且经过验证的特质模型,认为有五个基本的特质维度: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神经质。这些维度似乎具有跨文化特性,在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中都有所体现。

特质的识别方法

  1. 词汇学取向:通过词中的词汇描述人格差异。
  2. 统计学取向:使用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确定重要特质。
  3. 理论取向:依靠理论来识别重要特质。

其他相理论

  • J.P. 吉尔福和大卫·麦克莱兰的理论:这些理论也对人格特质进行了探讨。
  •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指标) :通过四个独立偏好领域或量表来识别个人的偏好/倾向,共产生16种不同的组合,用四字母代码表示。

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对特质理论的具体贡献是什么?

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对特质理论的具体贡献如下:

  1. 奥尔波特的贡献
  2. 人格特质理论的提出: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特质,而个人特质则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3. 特质分类:奥尔波特进一步将个体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主要特质,中心特质是相对普遍但不常表现出来的特质,次要特质是具体和狭窄的特质。
  4. 神经心理系统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由神经心理系统构成,这些系统将环境的不同方面统一起来,指导个体的行为。

  5. 卡特尔的贡献

  6. 因素分析法的应用:卡特尔接受了奥尔波特关于特质的概念,并使用因素分析法对特质进行了独特的展。他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16个源特质,并开发了16-PF问卷进行测量。
  7. 根源特质的提出:卡特尔认为这16种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基本要素,称其为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8. 生命周期理论:卡特尔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包括六个阶段:婴儿期、童年、青少年、成年、中年和老年。
  9. 心理测量的发展:卡特尔强调心理测量学领域对L数据、Q数据和T数据的需求,并开发了16-PF问卷,用于教育职业咨询、员工选拔、临床诊断和治疗规划。

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在人格特质理论的发展中各有侧重。奥尔波特更注重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分类方,而卡特尔则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特别是因素分析法,来系统地研究和测量人格特质。

特质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发展?

特质对个体的行为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个人特质是描述个体特征的思想和行为的复杂结构,包括个性、态度、技能、处理事件的方式以及沟通风格等。这些特质不仅影响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模式,还塑造了他们与其他人的差异,并反映了他们对他人以及在他人身上形成的形象。例如,外向性、任感、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等特质可以预测员工的行为和工作表现。

特质的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遗传因素在确定个体的潜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环境因素则影响着对遗传潜力的利用。例,家庭环境、教育干预和自我设定目标等因素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对个性特质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此外,特质的内化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意味着年轻个体通常比年长者更不内化特质,其价值观对行为和态度的影响较小,而年长者则表现出更强的一致性。

特质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还为跨个体沟通和理解所有人的个性提供了一个框架。例如,通过理解个人特质型,可以预测个人在哪些领域可能取得成功。此外,特质也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例如,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历焦虑和抑郁,而尽责性较高的个体则可能表现出更高的工作导向行为。

特还影响个体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模式。例如,A型特质的人在压力下表现出焦虑和竞争性,而B型特质的人则相对安静和适应性强。这些特质不仅影响个体在工作和社交中的表现,还影响他们的长期发展路径。

总,个人特质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概念,受到生理和文化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学中特质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遗传学中特质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基因、染色体以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由Gregor Mendel提出,他指出特征是由遗传的“因素”(即基因)决定的。基因是生体的遗传单元,位于染色体上,每个染色体由DNA和RNA组成。在配子(精子或卵子)形成过程中,两个控制某一特征的等位基因会分离,并在受精时重新组合,从而产生后代的基因型。

基因型(DNA内部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物质型(表观特征),但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一个基因可能影响多个特征(多基因效应),而多个基因也可能只影响一个特征(单基因效应)。基因对表型的影响还取决于其他基因的值,这种现象称为互作性。

显性基因控特征的表达,而隐性基因只有在与另一个隐性基因配对时才会表现出来。大多数特征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称为多因遗传。

特征可以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质量性状由单个基决定,表现为离散的分布,如豌豆的高度;而数量性状则表现为连续的分布,如身高和体重,这些特征通常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并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

尽管基因在特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对人格特质和其他特征有重大影响。例如,同卵双胞胎即使在分离的环境中仍表现出高度相似性,表明遗传因素在人格特质中的重要性。然,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和个体行为的变化。

遗传性估计值(h²)用于衡量特定特征的遗部分。研究表明,稳定特质成分在大多数测量中占真实分数方差的50%以上,对于年轻成年双胞胎,该特质方差完全遗传,对于中年成年双胞胎超过70%为遗传。这表明某些特质具有较高的遗传性,但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特质与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特性?

特质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塑造个体特性的重要机制。根据多项研究和理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这种相互作用。

特质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E interaction),即个体的基因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例如,如果一个人天生具有较高的体能和耐力,这可能使他更有可能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但父母的支持和鼓励等环境因素也会显著影响他的成功可能性。这种相互作用表明,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个体的特质表现。

特质在社会化过中会因适应而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外部环境对个体特质有显著影响。艾森克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其特质会发生一定的调整和变化因此,特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结果。

此外,环境因素如文、家庭、组织归属感和生活经历等,也在塑造个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化提供行为规范,家庭影响行为模式,组织归属感形成特定的个性类型,而生活经历则可能带来显著的个性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个体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研究还指出,性格特质可以调节个体如何处理环境压力。例如,在社区劣势环境中,性格特质如情绪稳定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影响个体应对环境压力的方式。高情绪稳定的人通常具有更好的应对能力,而神经质较高的人则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此外,环境因素如社区劣势对个体性格特征也有显著影响。例如,在犯率较高、社会控制力较低的社区中,个体的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等性格特质可能较低。这表明环境因素不仅影响个体的性格发展,还可能通过影响个体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来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

特质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文化与家庭的影响以及个体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