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那个战士的英雄事迹撼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2.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整个大地都被撼动了。
1. 震动。
引
1. 见紫衣贵人寝书案后,聿欣有所投,又惧二吏之至,因声气撼动,紫衣遂寤。
唐
《集异记·沈聿》
薛用弱
2. 道人纵步,只待要撼动了乾坤。
《水浒传》第六回
2. 谓打动人心。
引
1. 后去家游京师,遍谒一时巨公显人,间投之以所业,冀幸撼动,借声势,因有所谐,卒不售也。
金
《李仲和墓碣铭》
王若虚
2. 〔曾皓〕期想更深地撼动她的情感,成为他永远的奴隶。
《北京人》第一幕
曹禺
“撼动”的意思是摇动或震动,也可以指打动人心。具体来说,“撼动”可以为两种主要含义:
物理上的震动:指物体因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剧烈的振动,例如“撼动山岳”形容巨大力量使山岳震动。
情感上的打动:指通过声音、行动等方式触动人的情,使人产生共鸣或感动,例如“撼动人心”表示某事或某人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这两个含义在不的语境中都有应用,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撼动”常用来描述人物内心的波动或外界的强烈影响。此外,“撼动”还可以引申为感化、打动人心的能力。
总结来说,“撼动”既可以表示物体的物理振动,也可以表示情感上的打动和感动,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物理学中,“撼动”通常指的是物体因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的振动或摇动。这种振动可以是机械振动、电振动或电磁振荡等形式。具体来说,振动是指物体经过平衡位置而往复运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与日常用语中的“撼动”相比,物理学中的“撼动”更侧重于描述一种物理现象,即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在日常用语中,“撼动”则更多地用于形容一种强烈的影响或冲击,如“一声巨响撼动山岳”或“重大发撼动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撼动”一词常用来描述人物内心波动或外界影响的具体例子。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在得知女巫预言后,其内心经历了剧烈的波动。最初,他并未在意这些预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言逐渐在他心中扎根,并最导致他篡夺王位并杀害班柯。然而,当老国王的儿子归来复仇时,麦克白的内心再次被撼动,他感到恐慌和不安,最终被击败。
此外,在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中,主人公发现由于自己易冲动、不冷静的性格,给她继留在宋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种冲动和情感的强烈波动正是“撼动”一词所要表达的内心体验。
这些例子表明,“撼动”不仅描述了人物内心的剧烈变化,还反映了外界事件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影响。
“撼动人心”这一表达在不同文化或语言中确实在相似的表达方式。例如,在中文中,“撼动人心”常用来形容某事物或某人能够深深打动人心,触及灵魂深处的情感。而在西班牙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car el corazón de las personas”,意为“触动人们的心灵”。此外,还有其他类似的表达,如“动人心弦”(dòng rén xīn xián),也表示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这些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虽然用词不同,但都传达了相同的情感效果,即通过某种方式深深打动或影响听众或读者的心灵。
在心理学中,“撼动”这一情感状态被广泛研究,并且其机制涉及复杂的情感共鸣和感动根据Winfried Menninghaus和Valentin的研究,撼动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快乐和悲伤等基本情绪有显著区别。撼通常由具有重大情感意义的事件或场景触发,这些事件或场景往往与个人的社交关系和自我理想高度相关。
撼动的情感特征包括悲伤和快乐两种原型情绪,这两种情绪在引起撼动时存在差异。悲伤的场景往往包含较多的积极情感成分,而快乐的场景则会激活显著的负面情感成分。此外,撼动的情感还激活了社会纽带的价值,尽管这种激活通常较为隐晦。
研究还指出,撼动的情感状态在双极形容词尺度上的平均评分主要介于快乐和悲伤之间,显示出其独特情感特征。通过比较被感动与快乐和悲伤的MANOVA分析显示,被感动的特征与悲伤和快乐的特征有显著差异。
关于撼动的生理机制,Vilma Hänninen和Anja Koski-Jännes的研究表明,撼动通常伴随着多种生理反应,如流泪、喉发紧、胸口温暖、声音嘶哑、颤抖和鸡皮疙瘩等。这些生理反应激活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且能由喜怒事件触发,包含喜怒两种情感。
此外,撼动的情感体验还涉及认知评估模式。研究发现,参与者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改变结果的能力评价较低,而对符合社会规范和自我理想的行为的评价较高。这种认知评估模式与撼动情感中社会关系的重性以及观察者视角的焦点相吻合。
撼动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涉及多种情感成分和生理反应。
“撼动”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体现了从物理振动的概念到情感上的打动的转变。在中世纪之前,情感的概念尚未达到现代所赋予的“内心化”维度,这一转变发生在现代,因为现代将心理与身体的界限清晰地分离出来,这是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基础。从13世纪开始,情的概念开始明确地指向身体运动或某种内在的困扰,如“心脏的运动”或“心脏的共同移动”。这种动态的含义逐渐深化,从物理转向道德层面,器官决定了敏感性和惊讶。
在17世纪,情感理论Affektenlehre(情感理论)诞生,基于对声音振动的物理现实的理解,该理论从模仿表现形式逐渐演变为一种感觉和自主过程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理论从模仿表现形式逐渐演变为一感觉和自主过程的理论,其不同表现形式也暴露出了内在的矛盾。这种理论的发展反映了情感与振动之间的联系,即情感可以被描述为一流动的物质,如振动,这进一步强调了其与运动的联系。
在18世纪时,“撼动”一词被用来描述许多领域的“动”的现象,如物理学上的流动、震动,社会活动中的鼓动、扰动。后来,“撼动”又被用来表示个体意识状态的某种激烈扰动。这种从物理振动到情感上的打动的转变,反映了情感概念从物理和运动层面向现代“情感”概念的演变。
“撼动”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体现了从物理振动的概念到情感上的打动的转变,这一转变发生在现代,是现代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