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知觉的意思

zhī jué

知觉

拼音zhī jué

1.知觉常用意思: 指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体验过程。

词性名词
近义词

2.知觉常用意思: 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在人脑中引起的直接反应。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的基础。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感觉

例句 1.他在外边站了太长时间,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
2.由于遭遇了车祸,她的双腿失去了知觉。

知觉引证解释

1. 知道;觉察。

1. 知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后汉书·杜诗传》
2. 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 唐 《传奇·聂隐娘》 裴铏
3. 方信乐极悲来,怎知觉、惹场天来大祸。 金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董解元
4. 我不出手,敌不知觉;出手一击,风扫叶落。 《送旧友南归》诗 陈毅

2. 领会;会意。

1. 尝有黎州刺史作《千字文》令,带禽鱼鸟兽,乃曰:“有虞陶唐。”坐客忍笑不罚。至薛涛,云:“佐时阿衡。”其人谓语中无鱼鸟,请罚。薛笑曰:“衡字尚有小鱼子,使君‘有虞陶唐’,都无一鱼。”宾客大笑,刺史初不知觉。 宋 《唐语林·补遗二》 王谠
2. 八戒却也知觉,沙僧尽自分明,白马也能会意。 《西游记》第九九回

3. 感觉。

1.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 宋 《中庸章句序》 朱熹
2. 如均一“心”字,有以虚灵知觉而言者,“心之官则思”之类是也。 清 《 王夫之
3. 风刮得脸子疼:不知道是因为沙子打着疼,还是因为冷。手没了知觉。 《最后列车》 张天翼


知觉是什么意思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映,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反应,还包括了我们大脑对感知到的息进行的复杂处理,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

觉的过程包括觉察、分辨和确认,它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求和。在知觉过程中,大脑会将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映像。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我们不仅看到它的颜色、形状和大小,还会根据这些信息综合判断出它是什么。

知觉具有几个基本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和选择性。整体性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感知事物的整体而非个别部分;恒常性是指知觉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意义性是指知觉过程中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选择性则是指人们据当前需要,有选择地关注某些信息。

此外,知觉与感觉密切相关,但两有区别。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摄取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多种感觉信息在头脑整合为有意义的整体映像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是如何在大脑中实现的?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脑如何将分散的、不完整的刺激信息整合成一统一的整体,从而实现对事物的完整感知。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机制,包括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处理、知识经验的运用以及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

首先,知觉的整体性依赖于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再加工。感觉信在进入大脑后,经过复杂的神经处理过程,被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还依赖于大脑对这些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解释。

其次,知觉的整体性也受到个体的知识经验和背景的影响。人们在感知过程中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分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整体。例如,当看到一块不完的拼图时,我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其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此外知觉的整体性还与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组织定律,如接近律、相似律、闭合律、连续律和良好形态律等。这些定律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物体、物理属性相似的物体、以及具有连续性和良好形态的物体知觉为一个整体。例如,接近律指出,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是大脑通过复杂的神经处理过程,结合个体的知识经验和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将分散的刺激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是如何保持一致性的?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不同环境条件下,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现象。这种特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实现:

  1. 经验与知识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例如,当我们在不同角度、距离和光线条件下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尽管感觉信息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我们对这个物体有先前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能够维持恒常的知觉映像。

  2. 对比作用:在视知觉中,恒常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门在关闭与半开时,尽管其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不,但我们仍知觉到门的形状是长方形。这种对比作用帮助我们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对物体形状的恒定感知。

  3. 亮度和颜色恒常性:即使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物体的颜色和亮度也能保持相对一致。例如,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阴影中,两张白纸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因此我们对它们的明度知觉也保持恒常。同样,无论在黄光还是蓝光照射下,我们总是把一面国旗知觉为红色。

  4. 形状大小恒常性:即使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同一个物体,我们仍能感知其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例如,硬币无论从正面还是锐角观察,看起来都是圆形的。这种恒常性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视角下正确地识别物体。

  5. 环境适应性:知觉的恒常性使我们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中正确地认识事物,并适应这些变化。例如,医生在观察病人时,尽管光线条件和距离不同,但凭借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仍能全面和深刻地观察到病人的状况。

  6. 刺激模式的关键要素:知觉常性有赖于整个刺激模式中某些关键性要素间关系的不变。例如,布伦斯维克提出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大小常性,即通过视角计算的物体大小与实际大小之间的关系。

总之,知觉的恒常性通过经验、知识、对比作用以及对刺激模式关键要素的依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了一致性。

知觉的意义性是如何影响我们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的?

知觉的意义性在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证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知觉的义性强调了意义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意义不仅仅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更是其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的结果。这种联系具有反馈和自我滋养的特性,使得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断深化,并且这种理解是动态的、互动的。

知觉的意义性还体现在我们如何通过感官体验来理解世界。例如,人类大脑如何从原始的视觉刺中提取意义,这些经历如何赋予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特定含义。这种意义感是基于环境中的有用信号的解释或假设,帮助我们理解我们面对对象或情境,以及它们可能的用途或存在原因。因此,知觉的意义性不仅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输入,还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文化背景。

此外,知觉的意义性也与我们的身体知觉密切相关。梅洛-庞蒂认为,知觉总是关涉身体,身体知觉运动与周围世界的关联互动才是原初的。这种互动形成身图式,使人的感官知觉处于一个现象场域中,在这个场域中,身体知觉与事物相遇,发现某种意义的过程。这种意义随着身体知觉活动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但最终有统一性,因为身体知觉具有整体性。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知觉的意义性也被广讨论。人们在感知某一物体时,总是试图合理地去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种解释通常是有意义的。例如,常识让人们第一眼就认出画中描绘的是山涧溪流,因为这种解释才符合常理、才有意义。然而,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图中的白色不是溪流,而是穿左衣的修士。这表明,人们早先受到的影响常常会影响到所从事的活动,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

知觉的意义性还与意识的作用密切相关。意识不仅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还决定了我们何解读世界。意识通过区分和赋予事物意义,使我们的体验多样化,并赋予它们重要性或显著性。命名和神话等文化形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将事物与整体联系起来,建立熟悉感和可预测性。

总之,知觉的意义性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它不仅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输入和过去的经验,还依赖于我们的身体知觉、意以及文化背景。

知觉的选择性是如何根据当前需要进行调整的?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将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这种选择性不仅受到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影响,还受到知觉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当前需要,有选择地以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与背景区分开来,从而对它的感知格外清晰。例如,人们看电视时,电视屏幕成为当时知觉的对象,而电视墙以及电视柜上的其他物品就成了背景。这种现象说明,知觉的选择性是动态的,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教室里布置精美图案时,学生可能会在精美图案和课程内容之间不知如何选择,这表明知觉对象和背景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此外,知觉的选择性还受到感觉阈限和人脑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只有足够程度的刺激才能被感知,同一时间内消费者只能对部分信息进行综合解释形知觉。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注意资源被耗尽,无法加工干扰刺激,因此知觉选择是被动的;而在低知觉负条件下,注意资源有剩余,可以主动控制选择性注意过程。

总之,知觉的选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受客观刺激物的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可以根据当前需要进行调整。

感觉与知觉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是如何被科学研究证实的?

感觉与知觉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探讨和证实。根据多项研究和文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 反映的内容不同
  2.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如颜色、声音、温度等。例如,当一个物体的颜色或形状刺激我们的视觉感受器时,我们就会产生相应的视觉感觉。
  3. 知觉则是对整体及其外部关系的反映,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不仅包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感知,还涉对这些属性的整体解释和理解。

  4. 产生的性质不同

  5.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主要由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引起。例如,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体验。
  6. 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依赖于个人过去的经验、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等因素。知觉过程中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使得知觉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

  7. 生理机制同

  8. 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协同工作。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受损,感觉将无法产生。
  9. 知觉则涉及多个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包括前额叶、皮层下结构和小脑等大脑区域。这些区域在处理感知信息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模式。

感与知觉的联系

  1.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清晰和丰富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完整和正确的知觉。感觉越清晰、越丰富,知觉就越完整和正确。

  3. 相互作用

  4. 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感提供了知觉的基础信息,而知觉则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和解释。例如,在视觉感知中,即使颠倒光学下视觉感知仍然正确,这表明知觉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5. 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6. 感觉知觉是我们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感觉和知觉的支持。

科学研究的证实

科学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方法验证了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例如:

  • McGill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感觉,他就不能产生认识,更不能产生情感和意志。
  •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下结构和小脑在心理图像和视觉感知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对图像和感知的反应在不同大脑区域之间存在差异。

总之,感觉与知觉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