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从幼年起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现在已成为栋梁之材。
2.幼年的我是个对什么事都好奇的淘气包。
1. 谓年纪幼小。
引
1. 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
《汉书·王莽传上》
2. 唐璧道:“某幼年定下一房亲事,因屡任南方,未成婚配。”
《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
3. 暂时无从再打听关于我幼年的消息。
《寄小读者》十
冰心
4. 太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
《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
幼年”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年纪幼小的时期,通常用于描述年幼者或小孩儿的状态。根据不同的文献和定义,“幼年”可以涵盖从出生到小学学前的儿童阶段,具体年龄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定义将幼年定义为0至3岁左右,而另一些则将其定义为1至6岁。此外,“幼年”也可以泛指年少时期,强调其无知、稚嫩和不成熟的特点。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幼年”的含义和使用频率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日本,“幼年”通常指0至6岁的孩子,而在中文,它更多地用于描述年纪较小的孩子或儿童时期。
“幼年”主要指的是年纪幼小的阶段,强调儿童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和状态。
幼年期的年龄范围在不同文化中确实存在差异,这反映了文化对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理解和定义。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根据美国和澳大利亚常用的Eunice Kennedy Shriver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ICHD)的分类,幼年(infancy)被定义为从出生到12个月。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如罗马法中,幼年期(infantia)则被定义为孩子无法说话的时期。
在现代概念中,根据Ariès的观点,幼年期从出生持续到大约7岁。然而,在中世纪欧洲,幼年期通常被认为是从出生开始或在断奶结束时结束,断奶可能持续到三岁左右。在十八世纪哲学家Jean Jacques Rousseau的定义中,幼年期发生在出生到十二岁之间。
此外,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人,但强调在法律上可能早于此年龄。在现代英国,人们通常认为直到16或18岁离开学校的人才被视为儿童。
在波利尼西亚萨摩亚文化中,儿童被视为“小成人”,缺乏角色扮演游戏玩具,如娃娃、家庭用品和具船等。在因纽特人文化中,新出生的婴儿会拥有祖先的灵魂,因此被母亲称为“女儿”和“母亲”,被祖父称为“孙女”和“妻子”,表明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文化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印度尼西亚,根据Sisdiknas(2003)的定义,幼年期(anak usia dini)的年龄范围是0-6岁。而根据Nas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的定义,幼年期的龄范围是0-8岁。Musthafa(在Susanto,2017)则将幼年期的年龄范围定义为1-5岁。
在希腊和罗马古代,儿童时期被分为两个时间段:Infatia(0-7岁)和Pueritia(7-14岁)。Infantia是孩子身体上助的第一个生活阶段,直到第七岁,当乳牙脱落时。而在Pueritia,即学校年龄之间,生长过程和生殖能力开始显现。
幼年期对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尤其在最初的1000天内,大脑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儿童在这一时期经历着身体、心理、社会和认知健康等多个方面的成长。家庭环境,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对儿童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的作用。
早期教育和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塑造有着决定性的影。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发展,而儿童早期的情绪记忆也十分重要,婴儿在5-8个月时开始形成相对清晰的记忆,6-7月到24个月是关键期。此外,早期童年忽视可能导致行为和生理压力反应的问题,甚至可能在儿童和成年期导致抑郁心理病理学的发展
投资于幼儿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包提高教育成就、经济生产力和公民意识等。
在教育学中,幼年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方法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幼年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方法强调了感知与体验、动作伴随、情绪化以及整体化学习的重要性。教育者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操作法、演示法等,以满足幼儿的独特需求和发展潜力。
区分“幼年”与其他儿童发展阶段(如童年、青少年)的界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chool Education》(2023),儿童的发展通常用年龄段来描述,从出生到24个月的婴儿期、3-7岁的幼期、6-11岁的中晚期童年和青春期。这一划分反映了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身体、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Die Welt der Psychologie》一书进一步细化了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幼儿期定义为1-2岁,幼年早期为3-5岁,年中期和晚期为6-11岁,青春期则从12岁开始。这表明,幼儿期与幼年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区别在于儿童在语言发展、社会技能和认知能力上的不同表现。
《人类发展结构的性质、问题与研究范围》中提到,童年阶段被划分为早期童年(2-6岁)和成年期(7-12岁),这一划分反映了儿童在身体生长、精细和粗大运动技能以及认知处理速度上的变化。
《Envolvimento infantil na gestão escolar》一文指出,儿童定义为0至12岁的人,之后被称为青少年,直到18岁。这一定义强调了童年作为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其中儿童被视为具有独特性和个人特征的主体。
《LIFE-SPAN DEVELOPMENT》报告中提到,童年期通常被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童年期从婴儿期结束,大约在两岁左右开始,直到孩子达到性成熟,平均女孩约为13岁,孩约为14岁;晚期童年期则从六岁开始,直到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一划分反映了社会压力和期望对儿童成长的响。
《The Power of Knowledge: A Mini Encyclopedia》一书中提到,童年阶段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阅读和写作等智力技能,幼儿期通常持续到7、8岁左右,中童年阶段从7、8岁左右开始,接近小学年龄,直到青春期到来。这一描述强调了幼儿期与中童年阶段在学习和社会化方面的区别。
区分“幼年”与其他儿童发展阶段的界限主要依据儿童在身体、情感和认知能力上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对这些阶段的期望和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幼年期的定义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根据《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第二版,幼年期被定义为从婴儿期结束(大约2岁)到青春期开始(10-12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有时被细分为早期幼年期(2岁至学龄前的5或6岁)、中期幼年期(6至8-10岁)和晚期幼年期或前青春期,即青春期前的两年。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对幼年期的理解也发生了演变。在古代,童年被视为一种“未成熟”的状态,而现代心理学则认为童年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的未来有深远影响。这种理解的变化与社会文化背景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儿童健康和福祉的重视。
此外,心理学家如埃里克·里克森和弗洛伊德提出了不同的儿童成长阶段理论,将儿童成长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这些理论强调了早期年份在建立健康感知、个人形象、生活价值和安全感方面的重要性。
在生物学和社会学领域,幼年期的定义也受到关注。例如,《Hormone Research in Pediatrics》指出,人类在大脑生长结束并具备第一颗成人臼齿时进入幼期,此时儿童能够自己寻找食物和照顾自己。在现代社会中,幼年期的过渡可能由儿童准备上学来定义,这与大脑灰质减少和突触生成的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