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竟然不打招呼就走了,这让主办方很为难。
2.这样宏伟的建筑,竟然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1. 犹居然。言出于意料或常情常理以外。
引
1. 上帝!他竟然不走。
《寄小读者》二
冰心
2. 文清吓昏了头,昏沉沉地竟然拿着烟枪走出来。
《北京人》第二幕
曹禺
“竟然”是一个汉语副词,其主要含义是表示出乎意料或反预期。具体来说,“竟然”用于描述事情的发生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或常理,通常带有惊讶或意外的语气。
在使用上,“竟然”可以用于多种情境中,例如:
表示事实的否定:例如,“他竟然通过了考试,真是出乎意料。”这句话表达了说话者对结果的惊讶。
表示某种情况的否定:例如,“这个问题竟然如此简单,我居然没想到。”这句话强调了事情的出乎意料。
表示对某种结果的否定:例如,“经过努力,他竟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句话突出了结果与预期的反差。
此外,“竟然”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于描述令人惊讶或意外的情况,如宏伟建筑的快速完成或某些出人意料的行为。它在表达反预期信息时,具有很强的明示度和偏离预期度,主要传达的是与说话人预期相反的信息。
“竟然”是一个用来表达反预期、出乎意料的副词,其语气通常较为强烈,用于强调事情的发展与人们的预料相差很大.
在古代汉语中,“竟然”一词的使用情况和含义与现汉语中的用法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看到“竟然”在古代汉语中的主要含义是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
基本含义:古代汉语中的“竟然”主要用来表示事情出乎意料之外,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居然”。例如,在《诗经》、唐诗、元曲等古籍中都有相关的例句。
词性与用法:古代汉语中的“竟然”是一个副词,常用于状语位置,表示结果与预想相反的情况。例如,“你竟然敢骗我,我再也不相信你了。”这句话表达了事情乎意料,带有责怪或谴责的情感。
与其他词语的区别:古代汉语中的“竟然”与现代汉语中的“居然”有细微差别。现代汉语中的“居然”语气更重,而古代汉语中的“竟然”则较为温和。古代汉语中的“竟然”更多用于描述不太可能生的事情或出乎意料的行为。
历史演变:古代汉语中的“竟然”来源于甲骨文中的“竟”字,其基本义是事物完毕、终止,后来引申为出乎意料、意料之外的事。
“竟然”与其他表示惊讶或意外的副词(如“居然”在使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情感色彩和语境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相比之下,“竟然”则更多地强调事情发生的出乎意料,而不一定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语境差异:
而“竟然”的使用则更加灵活,可以用于正面信息的表达,如:“他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项目,是令人刮目相看”。
语气强度:
“竟然”的语气较轻,更多地是一个客观陈述,表明某个事实或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
适用范围:
“居然”和“竟然”虽然都可以用来表达出乎意料的情况,但“居然”更侧重于负面情感和责备的语气,而“竟然”则更多地是一个中性陈述,强调事情发生的意外性。
在现代汉语中,“竟然”表达反预期信息时的具体例子包括:
曹禺的《北京人》第二幕中提到:“文清吓昏了头,昏沉沉地竟然拿着烟枪走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聚会你居然不到”,本来说话人认为你会来或希望你会来,但是结果相反。
其他具体例子:
在不同地区方言中,“竟然”的使用差异主要体现在达方式和语气上。例如,在河南方言中,“竟然”这个词似乎并不常用,而是用其他表达方式来替代。这表明在某些方言中,“竟然”的使用频率和表达习惯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此外,从语法和语气的角度来看,“竟然”通常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而“居然”则更常用于口语和带有情感色彩的场合。这种差异可能也反映在同地区的方言使用中,即某些方言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居然”来表达出乎意料的情况。
因此,可以推断,在不同地区方言中,“竟”的使用差异可能主要体现在其表达方式、语气强度以及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上。
在文学作品中,“竟然”一词常用于表达出乎意料的情境或转折,从而推动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深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秦牧的《深情注视壁上人……》中描述了一群雇佣兵在溃逃途中因烟瘾发作而躺在公路旁点起烟灯抽烟,结果被俘虏的情节。这里,“居然”突出了这一行为的荒谬和意外,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吴晗在《论海瑞》中提到张鏊四处求情设法,两个坏蛋居然摇摇摆摆回家去了,这种出乎意料的情节安排,使读者对人物的运产生了强烈的关注。
在科幻小说《重启人》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节转折铺垫,展示了女主角冷峻甚至近乎冷血的外表性格下竟然藏着细腻缜密的心理颤动,这种反差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在《落花生》一文中,姐弟几个种花生并最终收获的情节中,“居然收获了”这一句突出了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增加了故事的积极情感色彩。
在《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当主人公大声争辩却竟然哭出了声时,这种情感的爆发使情节达到了高潮,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