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在那个扰攘的世局里,大家能有一口饭吃,就已经算很不错了!
2.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天下扰攘长达五百余年。
1. 忙乱;匆忙。
引
1. 倾侧扰攘楚魏闲,卒归高帝。
《史记·陈丞相世家论》
2. 混乱;骚乱。
引
1. 战国扰攘,秦兼天下。
《汉书·律历志上》
2. 时益部扰穰,为三府所选,拜广汉属国侯。
《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
3. 由此致南诏,扰攘西蜀。
宋
《唐语林·补遗三》
王谠
4. 后世开创之君,大抵奋迹干戈扰攘之中,任威权,骋谋诈,以得其志。
清
《汉高帝论》
方苞
5. 以上所述,皆十二年之扰攘情状。
《中国革命史》四
孙中山
“扰攘”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rǎo rǎng,意指吵闹混乱的暴动或纷乱。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上》,后来在多个历史文献中都有引用,如《隶释·汉广属国侯李翊碑》、《唐语林·补遗三》以及孙中山的《中国革命史》等。
“扰攘”由两个汉字组成:“扰”和“攘”。其中,“扰”意为搅乱、增添麻烦或驯顺、安;“攘”意为侵夺、偷窃、推、排斥或烦乱、捋。个词语常用于描述人群嘈杂、喧闹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纷乱、混乱的状态。
在使用场景上,“扰攘”常用于描述人多嘈杂、局势混乱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心情烦乱、思绪纷乱。例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今四海扰攘之时正当借田猎以讲武”的描述,表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扰攘”还可以用来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动荡混乱,如《后汉书·冯衍传下》中的“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这种用法反映了“扰攘”在历史文献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具的事件,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扰攘”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来描述一种混乱、骚乱的状态,常于描述人群嘈杂、局势混乱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心情烦乱、思绪纷乱的情境。
“扰攘”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包括:
《汉书·律历志上》 :“战国扰攘,秦兼天下。”这里描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最终秦国统一六国的情景。
《后汉书·冯衍传下》 :“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这句话描绘了在战争时期,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景象。
《淮南子·兵略训》 :“此四君者,皆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高诱注:“攘,乱。”这里提到君主因小过而不被讨伐,导致天下大乱,百姓受害。
《汉书·贾谊传》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唐·柳宗元《吊屈原文》:“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这两处都描述了国家制度混乱,社会秩序纷乱的情况。
《汉书·张良等传·赞曰》 :“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这描述了陈平在楚、魏之间游走,最终归顺汉朝的情景。
“扰攘”一词在不同朝代的含义和用法有显著变化。在古代文献中,“扰攘”通常指动乱、混乱纷乱的状态。
汉代:在《汉书·律历志上》中,“历战国扰攘,秦兼天下”明“扰攘”在此时指战国时期的动乱和混乱。此外,《汉书·卷四○·张良等传·赞曰》中提到“倾侧扰攘楚、魏之间”,也描述了战国时楚、魏之间的纷争和混乱。
唐代:在《西厢记》中,“今上——当今天子,《广雅·释诂一》:‘上君也。’扰攘——动乱,混乱。”这表明在唐代,“扰攘”依然保留了动乱和混乱的含义。
现代:在现代汉语中,“扰攘”多用于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如“兵戈扰攘”、“纷纷攘攘”等成语均用来描述战争或社会动荡的状态。
“扰攘”、“骚乱”和“混乱”这三个词汇虽然都描述了某种无序或动荡的状态,但它们在使用场景和含义存在细微差别。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或战争背景下的混乱状态。例如,“兵戈扰攘”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骚乱:
使用场景:常用于描述突发性的社会动荡或抗议活动中的混乱情况。例如,“抗议游行在市中心造成了一场大规模的骚乱”。
混乱:
总结来说,“扰攘”更侧重于描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或战争背景下的混乱状态;“骚乱”则多用于描述突发性的社会动荡或抗议活动中的混乱情况;
在现代汉语,“扰攘”一词的应用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或变化。首先,“扰攘”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社会动荡和秩序混乱的状态,如《汉书·刘向传》中的“兵戈扰攘”。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扰攘”一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有所扩展。
现代汉语中的“扰攘”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混乱、纷乱的含义,还被用来形容热闹、繁忙的情景。例如,在成语“熙熙攘攘”中,“”字表示“推脱、拒绝”、“扰乱、骚扰”的意思,但在此成语中,它更多地表示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的状态。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非常见,如描述节日庆典、市场交易等场景时,常用“熙熙攘攘”来形容人群的拥挤和热闹。
此外,“扰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与“骚扰”、“扰乱”等词有所区别和联系。例如,“扰乱”的基本含义包括混乱、慌乱、骚扰和破坏,而“扰攘”则更侧重于描述社会动荡和秩序混乱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应用场景和语境有所不同。
在文学作品中,“扰攘”一词常用形容纷乱、喧闹或混乱的状态。例如,在《花月痕》第四六回中,描述了船贼和岸贼在混乱中无法正常行动的情景:“攘攘扰扰之中,械不能举,枪不能发。”。此外,《国语·晋语六》也提到诸侯之间的纷争导致了社会的扰攘:“唯有诸侯,故扰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