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纵然有千难万险,他也从不放弃前进的脚步。
2.纵然遇到了天大的困难,他也从不怨天尤人。
1. 即使。
引
1. 纵然满眼添归思,未把渔竿奈尔何。
唐
《洛水》诗
罗邺
2. 纵然目前存活,到底日久日深,你与我难相恋。
元
《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
高明
3. 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文学的特优资禀,如果他不下功夫修养,他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
《艺文杂谈·资禀与修养》
朱光潜
“纵然”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zòng rán,意思是“即使”或“尽管”,用于表示一种让步关系。它通常出现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用来表达在困难、阻碍或不利条件下仍坚持某种信念、行动或决定。例如:“纵然有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罗邺的《洛水》诗中,并在元代高明的《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等古文中也有使用。
“纵然”与“即使”、“纵使”词意思相近,都表示一种假设的让步关系,但“纵然”更常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
在古代文学中,“纵然”一词被广泛使用,以表达即使面对困难或挑战,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或目标。例如,在唐代罗邺的《洛水》诗中,有句“纵然满眼添归思,未把渔竿奈尔何”,表达了即使心中充满了归乡的思念,但仍然不愿放弃手中的渔竿。元本明的《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中也使用了“纵然”来表达即使目前存活,但日久天长,两人难相恋的情感。
此外,《三国演义·第七五回》中提到“纵然得之,亦难保守”,表达了即使地势有利于陆战,但不利于水战,因此难以保守。《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中,描述了一个人即使喝醉了酒,也无法哄骗他,同样体现了“纵然”的用法。
“纵然”与其他表示让步关系的词汇(如“即使”“纵使”)在语法结构上有一些显著的不同。
“纵使”与“即使”类似,也用于假设性条件,但有时可以互换使用。例如:“纵使明天下雨,他们也要去游览。”。
句子结构和位置:
“纵使”常用于单句中,起到强调作用,类似于“即使”。例如:“纵使明天下雨,他们也要去游览。”。
语气和强调程度:
“纵然”和“纵使”的语气则更为强烈,强调在极端情况下仍会发生某种结果。例如:“纵然时间消逝,我也不会忘记你。”。
语篇功能:
总之,“纵然”、“即使”和“纵使”在语法结构上主要区别在于假设条件的性质、句子结构和位置以及语气和强调程度的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纵然”的使用频率和场合相于古代有所变化。根据证据,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使用频率:虽然“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如《三国演义》等,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这表明“纵然”作为让步关系的达,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更频繁的应用。
场合变化:在古代,“纵然”常用古典文学作品中,表达即使如此的意思,例如在杜甫的《兵车行》中使用“纵有健妇把锄犁”。而在现代汉语中,“纵然”的使用场景更广泛,不仅限于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和非正式语境。这说明“纵然”在现代汉语中的适用范围更加灵活和多样。
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纵然”主要作为连词或副词使用,用于表达让步关系。例如在句子“诚然,这方面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等于影响山丘地区土壤分布或组合的全部因素”中,“诚然”即表示即使如此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体现了“纵然”在语法上的重要性。
与其他语的关系:现代汉语中存在许多类似的“X然”类词语,如“虽然”、“然而”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用来表达转折、让步等意义。这表明“纵”并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与其它类似词语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中丰富的修辞手段。
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纵然”、”即使”和”纵使”的使用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特点:
口语:较少见于口语,但在正式或书面语环境中偶尔使用。
即使:
口语:在口语中也较为常见,用于强调无论情况如何,都将执行某事。例如:“即使下雨了,我们也会按时到达目的地”。
纵使:
纵然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由分散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即纵向发展,也包括各地区间相互联系的增强和全球一体化的横向发展。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这一过程并非机械的程式,而是根据各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例如,中国历史的发展被张荫麟描述为一个多元发散的过程,从商周王国到汉以后的统一帝国,社会阶级和特权逐渐固定,政治和法律也趋于平等。
横向发展则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这一过程受到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推动,随着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邻近地区的交换和交往不断扩大,彼此之间的闭塞态逐步突破,从而促进了历史的全球化。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相成,前者加强后者,后者又对前者具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