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即使你当时在场,也未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2.即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
1. 表示假设的让步。
引
1.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2. 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
清
《日知录·文章摹仿之病》
顾炎武
3. 或全书尽出伪托,或真伪各半。且即使皆真,而言之纰缪者已不少矣。
《涵芬楼文谈·读子书第三》
吴曾祺
4. 即使只凭热情,自亦当有成效。
《书信集·致李桦》
鲁迅
“即使”是一个汉语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通常用于承认某种事实或假设一种情况,并在正句中常用“也”呼应,表达结论例如,“即使下雨了,我们也会按时到达目的地。”这句话中的“即使”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即使下雨也不会变结果。
“即使”可以用来表示即便、纵使、就算是的意思,强调在某种假设或极端情况下,某个结果仍然会发生或某个观点仍然成立。例如,“即使失败了,也不能放弃努力。”这句话强调即使面对失败,要坚持努力。
此外,“即使”还可以用于描述一种极端的情况,比如“即使条件再好,自己不努力也不行”。这种用法强调了即便在有利条件下,个人的努力仍然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之,“即使”主要用于表达一种假设性的让步关系,强调某种结果或行为不受假设条件的影响。
“即使”一词在汉语中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转变。最初,“即使”的古义是“就让”,例如在《西门豹治邺》中,“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意思是“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而,在现代汉语中,“即使”已经演变为一个假设性让步连词,用于表示即使面对困难或不利条件,也要坚持进行或采取行动。
在古代文献中,“即使”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自三国魏鱼豢的《魏略》。例如,裴松之在《三国》中提到丁掾(好士)即使两目失明,仍要与女子成亲,体现了即使条件艰苦也要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此外,关于“即使”的构成,有学者认为它是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与使役动词“使”复合而成。这种复合形式使得“即使”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用于表达假设性的让步。
“即使”与其他表示假设让步的连词(如“虽然”、“尽管”)在使用上有显著的区别。首先,从语法结构上看,“即使”常用于复句的偏句开头或主语后面,起连接作用,而“尽管”则更多用于假设复句中,表示转折关系。例如,“即使下雨,我们也要去爬山”中的“即使”引了一个假设条件,强调无论下雨与否,行动都会继续;而“尽管他很忙,他还是帮了我”中的“尽管”则引入了一个已知事实,强调尽管对方很忙,但仍然选择了帮助。
其次,在语义功能上,“即使”后面通常表达的是假设或极端情况下的让步,强调结果不受影响或说话人的决心;而“尽管”后面则表示真实情况下的让步,语气较弱,更侧重于转折。例如,“即使困难很大,我们也还要坚持把研究搞下去”中的“即使”表达了对极端困难的假设,并强调了坚持的决心;“尽管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可是我们也要坚持把研究搞下去”中的“尽管”则是在承认困难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强调了坚持的决心。
此外,“即使”还可以用于单句中以强调极端情况,但其让步条件的现实性较弱,需要具体语境来确定是否成为事实。例如,“即使失败了,我也不会放弃”中的“即使”强调了一种极端情况下的假设,并表达了不放弃的决心。然而,“尽管”不能于单句中来表达这种极端情况。
最后,在语气和强调程度上,“即使”语气更强烈,可用于质询而“尽管”不具有这种功能。例如,“即使你不同意,我也要这样做”中的“即使”不仅表达了假设条件,还带有强烈的语气和质询意味而“尽管你不同意,我还是会这样做”中的“尽管”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已知事实的让步和转折。
“即使”与“尽管”在使用上主要区别在于语法结构、语义功能、语气和强调程度。前者常用于复句偏句开头或主语后面,强调假设条件下的让步和决心;
在现代汉语中,“即使”作为连词,常用于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但其误用或滥用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用或滥用情况:
与“虽然”混淆:许多学习者容易将“即使”与“虽然”混淆。虽然两者都用于表达转折关系,但“即使”通常引入一个假设条件,而“虽然”则引入一个已知事实。
误写为“既使” :由于输入法的限制或粗心大意,“即使”常被误写为“既使”。这种错误在拼音输入法中尤其容易发生,因为不输入词组时容易出错。
滥用插入语现象:受外影响,有些句子中会出现滥用插入语的现象,例如使用“哪怕”来替代“即使”,这属于语体色彩的偏误。
与“即便”的混淆: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语境下,“即便”可能被误用或滥用。例如,在一些地区,“即”可能被理解为“马上”或“立即”的意思,而不是作为假设让步的连词。
“即使”在不同方言中的表达方式确实存在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其使用频率、语境适应性以及与其它词汇的搭配上。
在普通话中,“即使”(jíshǐ)通常用于书语,表示假设或条件限制的情况,强调无论情况如何都将执行某事。例如:“即使那家饭馆做的菜好吃极了,我却不想在那里吃饭。”这句话中,“即使”用于描述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即使条件成立,结果仍然不变。
然而,在中国台湾省方言中,“即使”更为常见,尤其是在书面语中。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台湾省的教育体系和语言环境对书面语的重视程度较高,使得“即”这一词汇在日常对话中频繁出现。
此外,在马来西亚方言中,“即使”的表达式更加多样化,如“biarpun”、“jikapun”、“kot ye pun”等。这些表达方式不仅用于书面语,也广泛应用于口语中,反映了马来西亚方言中“即使”这一概念的灵活运用。
在印尼语中,“即使”通常由关系词引导,如“paian”或“gulay”,并以构成疑问句或条件从句。这种用法展示了印尼语中对“即使”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苏格兰方言中,“即使”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且与其他连词如“虽然”和“尽管”相比,其角色较为次要。这能与苏格兰方言的历史演变和语言习惯有关。
总之,“即使”在不同方言中的表方式反映了各自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特点。普通话中的“即使”更偏向书面语使用,而中国台湾省方言和马来西亚方言中的“即使”则更频繁地出现在日常对话中。
在写中有效地使用“即使”可以显著增强句子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引入对比或意外情况:使用“即使”可以引入一个与主句形成对比或意外情况的子句,从而增加句子的深度和复杂性。例如,“即使他感到疲惫,还是去健身房锻炼。”这种结构不仅展示了意外性,还强调了行为的坚持和决心。
创造“顿悟”时刻:通过使用“即使”连词,可以推动读者思考,创造出可能颠覆性的认识,为读者带来价值,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看。例如,“即使巧克力被证明有健康益处,科学家也认为它是糖果。”这种结构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观点和考虑的折变化。
避免逻辑混乱:在使用“即使”时,要确保让步与转折之间存真实的对比关系,避免逻辑混乱。例如,在论文写作中,可以使用“即使……并……”来进一步论证观点,并结合其他关联词如“如果……便……”来强化论证。
灵活运用多种变体:除了基本的“即使……但……”结构外,还可以使用种变体,如“尽管……X,我们也可以得到Y”,以丰富表达方式。这不仅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还能更好地突出有意义的差异。
注意标点和语法:正确使用“即使”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如在从属句前加逗号以避免常见的错误,如省略逗号、不必要的“that”、主谓一致性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