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悲观失望。
2.你真是杞人忧天,这里地势这么高,即便下大雨,也绝对不会被水淹。
1. 立即。
引
1. 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2. 不敢住时霎,即便待离京华。
金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董解元
3. 梁材候老爷的信写完、封妥,收拾了当,即便起身。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2. 即使。
引
1. 今为三杯薄酒所卖,即便不出一言,吾等何所望也。
明
《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
瞿佑
2. 即便一宿不睡,我也不困,谈谈最好。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
3. 这种语言,在远离国土的时候,远远听见一句,即便听不真,光从音节语调上,就觉得特别亲切、特别好听。
《三千里江山》第七段
杨朔
“即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í biàn”,主要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即使或纵使的意思。它常用于表达一种假设的步,即使在不利或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某种行为或态度。例如,“即便你有理,也不该发脾气啊!”这句话中的“即便”强调了即使对方有理,也不应该发脾气。
此外,“即便”还可以表示立即、马上的意思,如在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即便奔赴”,表示立即前往。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即便”更多地用于表达假设的让步,相当于英语中的“even if”或“even though”。
总之,“即便”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表示即使、纵然的意思,也可以作为强语气的助词使用。
“即便”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例子主要体现在其表示假设的让步或立即行动的意思。“即便”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即使”和“立即”的双重含义。
在《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中提到:“即便不出一言,吾等何所望也”,这里“即便”表示即使不说话,也表达了某种无奈或坚持的态度。
表示立即行动:
此外,文章还提到“即便”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西厢记诸宫调》和杨朔的《三千里江山》等作品中都有出现,展示了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广泛应用。
“即便”作为加强语气助词的使用规则和例子如下:
《西厢记诸宫调》:“即便不来,我们也要继续。”。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即便”、“即使”和“纵然”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但它们在使用场景和语义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
例句:即便天下大雨,我们也要坚持完成任务。
“即使”:
例句:即使他很忙,他还是抽时间帮助了我。
“纵”:
总结来说,“即便”和“纵然”更倾向于书面语和文学表达,而“即使”则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英语中,“even if”和“even though”是两个常用的让步状语从句引导词,它们可以用来表达假设或已知的事实。然而,它们的使用场景和语气有所不同。
even though:这个短语通常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实或存在的状况,语气较为强烈。例如:“The sky is still sunny, even though it’s 7 p.m. ”(天空还是很亮,尽管已经是晚上7点了)。它强调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这个事实可能出乎意料。
even if:这个短语则常用于引导假设语气的句子,表示“就算该情况发生,还是…”。例如:“I’ll still go by myself, even if no one wants to see a movie.”(就算没有人想去看电影,我是要自己去)。它表达的是一个假设的情况,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
与汉语中的“即便”相比,“even if”和“even though”在使用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性:所有三个短语都可以用来表示让步关系,即在句子中引入一个与主句相反或相对的情况。
差异性:
“即便奔赴这一表达在古代文献中的出处和背景可以从《三国志》中找到。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记载:“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这段文字描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其部下董允家时,董允立即赶往成都奔丧的情景这里的“即便奔赴”即指董允在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往成都,尽管当时有诏书禁止此类行为,但董允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