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她虽深知此事的原委,但因事关重大,所以不肯轻易透露。
2.直到他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了,大家才消除了对他的误会。
1. 指水的发源和归宿。
引
1.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礼记·学记》
2. 《禹贡》叙山水脉络原委,如在目前。
明
《震泽长语·文章》
王鏊
3. 其注《水经》也,于四渎百川之原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纪其道里。
清
《广阳杂记》卷四
刘献廷
4. 所治黄、淮、淝、济、伊、洛、沁、汜等共九十三河,疏排浚瀹,贯穿原委,俱有成效,可为后法。
清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
昭梿
2. 事物的始末;先后顺序。
引
1. 漫意窥原委,非工辨鲁鱼。
宋
《马上读书寄君时》诗
彭汝砺
2. 西汉宫中有百子池……予尝见旴江李先生赋《戚夫人》有曰:“百子池头一曲春”,不知其旨,今阅《黄图》,乃见原委如此。
元
《隐居通议·地理》
刘
3. 袭人虽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别事来解说。
《红楼梦》第二二回
4. 她也顾不上害臊,当着众人的面,对明华带哭带诉地说明了原委。
《春大姐》四
刘真
5. 诗本于人情,关于风教,系于安危理乱,此作诗之原委也。
元
《隐居通议·诗歌一》
刘
“原委”一词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事情的始末,即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和背景知识。它不仅描述了事件的全过程,还提供了理解事件的必要背景信息。在具体语境中,“原委”可以用来揭示一个事件或情况的真相,让人了解事情的背景和原因。
“原委”一词的发音为“yuán wěi”,其近义词包括“始末”、“委曲”、“源委”等。在古代文献中,“原委”有时也用于描述河流的发源和归宿,后来引申为事物的始末或先后顺序。
在文学作品中,“原委”常被用来详细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在《红楼梦》中,袭人深知事件的原委,但不敢直接说出来,而是选择用其他事情来解释。此外,在现代生活中,“原委”也广泛用于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各种场景,比如法律调查、商业决策等。
“原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原因及其影响。它强调的是对事件的完整和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结果。
“原委”一词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着多重解释。
从字源来看,“原委”中的“委”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储存粮食或顺从,后来引为堆积、水流聚集之处,再进一步引申为原委。而“原”字则有溯源、起源的意思,因此“原委最初指的是水的发源和归宿,如《礼记·学记》中提到的“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这里的“源”和“委”分别指水的源头和归宿。
在古代文献中,“原委”常用于描述事件的背景知识或原因。例如,礼记·学记》中的“源委”即指水的发源和归宿,后来被引申为事物的始末、先后顺序以及原因或缘由。在《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原委”也常用来说明事情的全过程或背景信息。
此外,“原委”还具有引申义,表示原因或缘由。例如,在元刘壎的《隐居通议·地理》中提到的西汉宫中有百子池,以及《红楼梦》中袭人对明华带哭诉地说明了原委的情节都体现了这一用法。
现代汉语中,“原委”常用于说明事情的原因、前因后果等。与原委”意思相近的词汇有“究竟”和“原由”,这些词都强调了对事情全过程的理解和解释。
在古代文献中,“源委”一词最初用于描述河流的发源和归宿。具体来说,“源”指的是河流的源头或发源地,而“委”则指河流的下流或归宿之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学记》中,其中提到三王祭祀河流时,会先祭河后祭海,或者先祭其源(发源地),后祭其委(归宿地),这被称为“务本”。
此外,“源委”后来被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即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唐代诗人元稹的《骠国乐》诗中,有“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的描述,这里的“源委”就是指事情的起始和终结。
《红楼梦》中展示了原委的概念,主要通过人物的命运、情节的伏笔以及象征性的描写来体现。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人物命运的隐喻:书中通过人物的命运展示了原委。例如,探春在第五十六回中的一番政治性言论,显示了她卓超的才干和对封建社会复杂面貌的深刻理解。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剧。
伏笔与暗示:曹雪芹善于在情节中设置伏笔,如“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借晴雯和袭人影射钗黛二人。这些伏笔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故事。
象征性描写:书中通过象征性的描写来展示原委。例如,甄士隐的故事象征了“真事隐”,即表面故事下的真实情感和历史背景。这种象征性的描写帮助读者理解《红楼梦》背后的真相。
历史典故与伏笔曹雪芹选取了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作为铺垫和伏笔,如“三生石”的故事,预示了宝黛钗纠缠三生三世的情缘。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加深了对人物命运的理解。
真假难辨的套路:小说中运用了真假难辨的套路,如“假作真时真亦假”通过这种手法吸引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这种写作手法反映了人类认知困境和心理需求,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现代法律调查和商业决策中,原委的应用案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院调查令的使用:在民事诉讼中法院调查令被广泛应用于取证过程中。例如,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律师调查令十大典型案例之一中,朱某梅等申请执行周口市某养老司民间借贷纠纷案中,法院通过调查令获取了我搜索到的资料,从而帮助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
市场调查报告在商标侵权案件中的应用:在商标侵权案件中,市场调查报告作为证据之一被法院采信。例如,在(2016)最高法行15号审判监督行政判决书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指出两份由公证机关公证的市场调查报告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证明力,可以与其他资料共同证明相关事实。
指导性案例的司法适用:在司法实践中,指导性案例的适用也体现了原委的重要性。例如,“梅柳清与东莞市奇诺服装有限公司公司解散纠纷上诉案”中,法院结合公司章程和实际情况,认定公司经营管理未发生严重困难,从而驳回了原告的请求。
“原委”与其他近义词(如始末、委曲、源委)在使用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些词语都涉及事情的全过程或细节,但它们的侧重点和用有所不同。
始末:这个词语表示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强调整个过程。例如,在法律案件或新闻事件中,人们常使用“始末”来描述事件的全过程。在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始”也用来描述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全部过程。
委曲:这个词通常指事情的详细经过或曲折之处,有时带有委婉或详细的意味。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用“委曲”来描述一个复杂的故事或事件的详细过程。
源委:这个词语强调事情的起源和经过,常用于描述事情的根源和详细过程。例如,在探讨某个问题时,人们可能会用“源委”来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委:与“始末”类似,“原委”也指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但更侧重于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例如,在询问事情的原因时,人们可能会用“原委”来表示对事情全过程的了解。
颠末:这个词同样表示事情的全过程,但有时带有更强烈的语气例如,在描述一个复杂事件时,人们可能会用“颠末”来强调事情的全部经过。
综上所述,“原委”与其他近义词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重叠,但各有侧重点。“始末”更强调整个过程,“委曲”和“源委”则更侧重于细节和曲折之处,“原委”则更侧重于事情的起因和经过,“颠末”则带有更强烈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