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恶意的意思

è

恶意

拼音è yì

1.恶意常用意思: 不良的居心;坏的用意。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歹意 , 歹心 , 敌意 , 恶念 , 坏心眼儿
反义词 好意 , 美意 , 好心 , 善意
例词并无恶意

例句 1.那个在电影院门口恶意中伤别人的小伙子,受到了大家的强烈谴责。
2.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时,我们要避免发布带有恶意的言辞。

恶意引证解释

1. 不良的居心;不好的用意。

1. 〔王莽〕疑临有恶意,不令得会丧。 《汉书·王莽传下》
2. 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3. 呔!我将酒敬人,并无恶意,怎么你酒也泼了?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4. 酒既是敬客的好东西,希望客人多喝,本来可以说是主人的好意,可是又要他们多喝以至于醉而难受,则好意即转为恶意了。 《生活的况味·谈劝酒》 周作人
5. 鸿渐曾经恶意地对柔嘉说:“你姑母爱狗胜于爱你。” 《围城》九 钱


相关词 恶意中伤

恶意是什么意思

“恶意”词在中文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出于坏心眼、怨恨或敌意的行为。它与“憎恶”、“恶感”、“预谋”、“战争行动”等概念相关联,强调了对某人或某事的负面情绪和行动。在法律和金融领域,恶意常被用来描述“bad faith”、“dolus malus”、“mala fides”、“malice”等概念,强调了不诚实和恶意的行为。

在法律上,“恶意”通常指故意且无正当理由或借口的错误行为这种行为旨在伤害他人。例如,在刑法中,恶意是构成谋杀等罪行的要素之一,而在民事案件中,恶意的发现可以导致更高的损赔偿或惩罚性赔偿。恶意行为者在主观上表现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倾向,无论其社会义务如何,其存在可从其行为或言论中推断出来。

恶意也可以是一种态度,表现为言语上的攻击、冷嘲热讽,或者是在关键时刻对他人不支持、不理解。这种态度的本质是试图打击他人的自信,伤害他人的感情。在心理学中,恶意可能表现为一种潜意识的攻击,当一个人努力展示自己的成就时,总有那么一个声音在耳边嘲笑和贬低他。

恶意还可以指一种强烈的、故意的、出于愤怒、怨恨或恶意的意愿去伤害、伤害或给他人带来痛苦的情感或意图。它通常涉及对他人福祉或权利的故意忽视,可能表现为身体力、欺诈、破坏、诽谤等任何故意行为,这些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伤害或痛苦。

恶意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和行为,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恶意意图和不良行为。它可能源于嫉妒、仇恨、傲慢或其他负面情绪,导致人们做出伤害他人的言行。社会中,恶意行为会对个人和群体造成伤害,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恶意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恶意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以下是对恶意在不同文化中的义和表现形式的详细分析:

共性

  1. 内心的敌意和恶意
  2. 恶意通常被义为内心的敌意、恶意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倾向。例如,在《美国传统英语词典》中,恶意被描述为“对他人怀有敌意的品质或状态,以及伤害他人的倾向”。
  3. 在法律上,恶意指的是故意、无正当理由或借口地对他人造成损害的意图。

  4. 伤害他人的意图

  5. 恶意不仅指对他人怀有敌意,还包括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世纪词典》中提到恶意可以表示“对某人怀有恶意、极端的恶意,以及对他人不幸的嫉妒和仇恨”。
  6. 在法律上,恶意行为通常涉及故意伤害他人,如诽谤、侮辱等。

  7. 道德和宗教层面的解释

  8. 在宗教和道德层面,恶意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例如,在基督教中,恶意被描述为一种恶习的倾向,通过恶意犯罪与圣洁相对立。
  9. 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邪恶被视为放弃上帝的结果,而一些教义强调对上帝的顺从。

差异性

  1. 文化背景的影响
  2. 不同文化对恶意的理解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恶意可能被视为不可避免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认为是可避免的。
  3. 在西方哲学中邪恶通常限于对物体或生物的伤害,而在其他文化中,邪恶的概念可能更广泛,包括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

  4. 历史和社会背的影响

  5. 在历史文献中,恶意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和《儿女英雄传》中的例子展示了恶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6.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恶意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钱锺书《围城》中的例句展示了恶意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7. 法律和司法背景的影响

  8. 在法律上,恶意的定义和应用也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例如,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恶意行为可能被视为严重的罪,而在其他地方则可能有不同的法律解释。
  9. 在司法程序中,恶意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也有所不同,如在谤案件中,恶意的传播意味着诽谤行为是非法的。

结论

恶意在同文化中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虽然有共性,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法律和司法背景的影响上。

恶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有哪些?

恶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涉及多个层面,包个人心理、社会环境和生理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心理学解释:

  1. 个人问题和情绪
  2. 低自尊:一些人可能通过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的自尊,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内心的自卑感。
  3. 负面情绪:愤怒、嫉妒、不满或自卑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生出敌意,并以恶意行为来表达或释放这些情绪。
  4. 内心不平:当个人认为他人的成就威胁到自己的自我认同时,可能会产生极端的报复行为。

  5. 思维过程和大脑化学

  6. 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些人天生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这可能导致他们表现出残忍的行为。这些人可能被诊断为“心理病患者”,并可能犯下严重的罪行。
  7. 大脑化学:大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也可能影响人的行,导致一些人更容易表现出恶意行为。

  8. 社会和文化因素

  9. 社会压力和文化影响: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群体压力、暴力文化或社会不公正等因素可能导致人们表现出攻击性、敌意和恶意行为。
  10. 群体动力和归属感:有时,人们会在特定的群体中表现出恶意行为,以获得认可、归属感或群体认同。

  11. 自保护机制

  12. 防御和攻击性:恶意行为可能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如对别人防备很深,有排斥性,隔绝与别的交流,接触等。
  13. 反应性行为:压力和挫折可能导致无意识的反应性行为,加剧问题。

  14. 动机和意图

  15. 报复和权力感:恶意行为可能是出于报复心理,以迫使他人服从,或者追求权力感。
  16. 寻求刺激和愉悦:一些人可能通过伤害他人获得权力、尊重、关注或金钱等愉悦感。
  17. 缺乏道德约束和同理心: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和同理心也是导致恶意行为的重要因素。

  18. 精神疾病

  19. 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可能具有攻击性,但通常他们并不希望伤害他人。

总之,恶意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个人的心理、经历、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

如何区分恶意行为与非恶意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

区分恶意行为与非恶意但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故意性
  2. 恶意行为通常具有明确的故意性,即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仍然选择实施该行为。例如,恶意投诉行为中,通知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恶意。
  3. 非恶意但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可能没有明确的故意性,可能是由于疏忽、误解或其他非故意的原因导致的。例如,医生使用生锈的手术具进行手术,虽然没有恶意,但仍然构成了不当行为。

  4. 动机和目的

  5. 恶意行为通常表现出高度不道德或邪恶的动机,如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例如,恶意串通行为中,行为人有获得不当利益的意图。
  6. 非恶意但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可能没有恶意动机,可能是出于无知、疏忽或其他非恶意的原因。例如,无知的恶指对接收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发出端没有恶意。

  7. 行为的性质和结果

  8. 恶意行为的结果通常是明确的伤害或损害,如身体伤害、财产损失等。例如,警察在执勤时忽视了潜在的犯罪现场,导致犯罪发生,构成恶意行为。
  9. 非恶意但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可能没有明确的伤害结果,但仍然对他人或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企业未能提供承诺的服务,虽然没有恶意,但仍然构成了不作为。

  10. 法律和道德标准

  11. 恶意行为通常违反了法律和道德标准,如故意伤害他人、欺诈等。例如,恶意行为在法律中通常会导致惩罚性赔偿
  12. 非恶意但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可能不违反法律,但可能违反道德标准或社会规范。例如,医生使用生锈的手工具进行手术,虽然没有恶意,但仍然违反了医疗伦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区分恶行为与非恶意但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恶意行为通常具有明确的故意性、邪恶的动机和明确的伤害结果,并且违反了法律和道德标准;

在法律实践中,如何证明某人的行为是出于恶意?

在法律实践,证明某人的行为是出于恶意通常需要通过客观证据和具体情境来综合判断。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方法:

  1. 认知上的“恶意”与意图上的“恶意”
  2. 认知上的“恶意”指的是行为人必须存在明确的不当意图。这意味着行为人必须有直接的故意,即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并且希望或接受这种结果。
  3. 意图上的“恶意”则更广泛,包括行为人在犯罪前、中、后的具体行为表现。例如,行为人是否对实施犯罪做了充分严密的准备,犯罪时采取了何种手段,是否残忍暴力犯罪后是否销毁证据等。

  4. 客观证据的收集

  5. 文件证据、通信记录合同协议、公司政策和财务记录等都是重要的证据来源。这些文件可以显示行为人的意图和行为模式。
  6. 行为人在犯罪前、中、后的具体行为也是重要的证据。例如,行为人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和准备,犯罪时采取了何种手段,以及犯罪后的反应等。

  7. 推定恶意

  8. 在某些情况下,恶意可被推定,然后由行为人来反证自己不存在“恶意”。这意味着如果行为人的某些行为或情境表明其可能存在恶意,法院可能会首先假定其存在恶意,然后由行为人供相反证据。

  9. 法律后果

  10. 证明恶意行为的法律后果可能包括财务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具体取决于行为的严重程度。
  11. 在刑事诉讼中,如果能够证明被告有恶意意图,可能会导致更严厉的刑罚。

  12. 案例分析

  13. 通过分析类似案件中的判决和法律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具体情境中证明恶意。例如,在诽谤案件中,原告必须证明被告的实际恶意才能获得赔偿。

恶意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有哪些长期影响?

恶意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的长期影响是多方面,包括心理、社会和职业等多个层面。

对受害者的长期影响

  1. 心理健康问题
  2. 长期遭受恶意攻击和霸凌会导致受害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心理创伤可能持续一生,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
  3. 受害者可能会失去自信,变得自卑和自闭,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4. 职业和经济影响

  5. 职场霸凌可能导致受害者工作满意下降,甚至选择离职,从而影响其职业生涯和经济状况。
  6. 骚扰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在职场中遭受孤立,职业关系破裂,甚至响到他们的职业轨迹和收入潜力。

  7. 社会关系和信任问题

  8. 恶意行为会破坏受害者的社会关系,导致他们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信任受损。
  9. 长期的恶意行为可能导受害者情感退缩,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10. 身体健康问题

  11. 恶意行为不仅对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如慢性压力、睡眠障碍等。

对社会的长期影响

  1. 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2. 恶意行为如网络暴力和仇恨犯罪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人际关系,威胁公共安全。
  3. 这些行为还会形成一种恐惧和怀疑的文化,浪费大量资源用于教育、医疗和社区发展。

  4. 社区信任和和谐

  5. 恶意行为会侵蚀社区的信任和和谐,导致社区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和疏远。
  6. 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

  7. 法和社会成本

  8. 恶意行为可能导致法律后果,如刑事指控、民事赔偿、禁令和保护令等。
  9. 这些法律后果不仅对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增加社会的法律和医疗成本。

结论

总之,恶意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的长期影响是深远且多面的。它不仅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和社会关系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破坏社会秩序、信任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