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里正在举行重要的会议,禁止无关人员大声喧哗。
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许多国家明令禁止猎取大象和贩运象牙。
1. 以禁令制止;遇禁令则止息。
引
1. 人主者,擅生杀,处威势,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群臣。
《管子·明法》
2. 郎官化之,莫不自厉,绝请谒货赂之端,令行禁止,宫殿之内翕然有声。
《汉书·杨恽传》
3. 凭依婚媾欺官吏,不信令行能禁止。
唐
《寄卢仝》诗
韩愈
4. 并禁止民众团体开办训练班、讲习会、团体间的联合会议。
《洪波曲》第九章三
郭沫若
2. 谓限制受弹劾官吏的行动自由。
引
1. 延寿劾奏,移殿门,禁止望之。
《汉书·韩延寿传》
2. 被宣令解臣禁止,天光郑重,不可胜逢。
南朝 宋
《谢解禁止表》
鲍照
3. 二台奏劾,则符光禄加禁止,解禁止亦如之。禁止,身不得入殿省,光禄主殿门故也。
《宋书·百官志上》
4. 朱据禁止,历时乃解。
《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四年》
5. 上御延和殿决御史台所奏冯士元狱,谓宰相曰:“此狱事连大臣,近者台司进奏禁止郑戬、庞籍起居。”
宋
《涑水记闻》卷八
司马光
3. 禁锢;囚禁。
引
1. 〔尔朱兆〕便禁止绍宗,数日方释。
《北齐书·慕容绍宗传》
2. 天保中,以赃货解州,大理禁止。
《北史·暴显传》
3. 是月,百济使至,见城邑丘墟,于端门外号泣……景闻之大怒,送小庄严寺禁止,不听出入。
《梁书·侯景传》
4. 《献文六王元韶传》:齐文宣诛诸元,余十九家并禁止之。“禁止”似当作“禁锢”,而《北齐》纪传亦皆作“止”。观《高隆之传》及《北齐·酷吏传》,则知凡禁囚皆云禁止,此当时语。
清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以禁锢为禁止》
王鸣盛
4. 制止;阻止。
引
1. 欲以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
《墨子·节葬下》
2.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3. 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晋
《搜神记》卷十九
干宝
4. 许复雠,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其端矣。
唐
《复仇状》
韩愈
5.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静夜》诗
闻一多
5. 禁忌;应该避免。
引
1. 饮食不惟禁止生冷,亦不可伤饱,亦不可伤饥。
宋
《与王乐道书》
司马光
6. 谓禁令简单。
引
1.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史记·循吏列传》
7. 施禁则止。参见“禁止令行”。
引
“禁止”是一个多义词,其基本含义是不准许或不许可,通常用于表示某种行为或状态被不允许进行。例如,当局可能会禁止在同一地区再建木屋,或者禁止出入某个特定场所。
在不同的语境中,“禁止”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不准许、不许可:这是“禁止”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某种行为或状态被明确禁止。例如,法律可能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限制行动:有时“禁止”也可以指限制某人的行动自由,如禁止出入宫廷或特定区域。
制止、阻止:在某些情况下,“禁止”用于表示制止或阻止某事的发生,比如阻止大国攻击小国。
禁锢或囚禁:在古代文献中,“禁止”有时也指禁锢或囚禁某人,使其无法自由行动。
禁忌:在宗教或文化背景下,“禁止”可能表示某种禁忌,应该避免的行为或事物。
此外,“禁止”在法律和正式场合中常与“prohibit”、“ban”等词对应,这些词通常带有更正式的语气,强调通过法律手段或权威机构的命令来禁止某些为。在日常用语中,“forbid”则更多用于个人或非正式场合的直接命令。
“禁止”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取决于其使用的上下文,涵盖了从简单的不准许到复杂的法律限制等多种情况。
在法律上,“禁止”通常指的是通过法律手段对某些行为或活动进行限制或禁止。这种限制可以由立法、司法或行政机构实施,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或个人权利。据不根同的法律背景和应用场景,“禁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法律禁止:这是最常见的形式,指的是通过法明确禁止某种行为。例如,法律可能禁止销售酒精饮料、禁止持有枪支等。
行政禁止:这是指行政机构通过命令或规定来限制某些行为。例如,交通法规下的违法停车车辆移动命令,道路标志下的通行禁令等
司法禁止:这是指法院通过颁发禁止令来要求某人或实体停止某种行为。禁令可以分为临时禁止令、永久禁止令、财产保全禁止令、否定性禁止令和命令性禁止令等。
社会规范禁止:这是指社会或组织内部的规定,如学校禁止学生吸烟、公司禁止员工参与某些活动等。
总之,“止”在法律上的定义和分类涵盖了从法律条文到行政命令,再到司法裁定和社会规范的广泛范围。
不同文化中“禁止”的含义和用法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法律、道德和社会层面。
在法律层面,“禁止”通常指通过法律或正式规则来限制某些行为。例如,在中国,政府可能会发布禁令以止特定区域再建木屋或限制某些活动。这种禁止往往具有法律效力,违反者可能面临法律后果。相比之下,英语中,“prohibit”也常用于正式或法律语境中,通过法律、规则或其他权威机构来正式禁止某事。
在道德和社会层面,“禁止”则更多地涉及道德判断或社会禁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吃牛肉被认为是禁忌,而在其他文化中则是一种常见的主食。这种禁忌通常基于文化或宗教信仰,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力。违反禁忌可能导致社交排斥或身体伤害。在英语中,“forbid”通常用于更非正式或个人的语境中,表达对某事的命令或禁止。
此外,不同语言中“禁止”的翻译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汉语中,“禁止”表示不准许或不许可;在英语中,可以译为to prohibit, to forbid, to ban;在德语中,可以译为Verbot, Untersagung (S), ablehnen (V), verbieten, underbinden (V), es ist verboten (Adj);在法语中,可以译为interdire, défendre。
总之,“禁止”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用法反映了其在法律、道和社会层面的不同应用。
通过法律手段实施禁止,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流程和要求:
提交申请:申请人需向法院提交申请书,详细说明禁止令的必性。申请书中应明确指出需要禁止的具体行为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害。
法院审查:法院将对申请书进行审查,判断是否有必要授予禁止令。法院会考虑申请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法律秩序以及是否存在不可挽回损害等因素。
裁定:如果法院认为有必要,将裁定颁发禁止令。禁止令可以是临时的或永久的,具体取决于案件的性质和紧急程度。
通知与执行:被申请人将收到正式通知,告知其禁令的具体内容和依据。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评估与调整:在实施过程中,法院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禁止令的内容或期限,以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此外,在申请禁止令前,申请人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在宗教或文化背景下,“禁止”通常指一系列被为不洁、危险或不可接触的事物和行为,这些禁忌行为或事物往往与神圣观念紧密相关。例如,在伊斯兰教中,根据《古兰经》的教导,“haram(禁止)指的是被禁止的活动,包括诅咒、通奸、谋杀、侮辱父母等。此外,禁忌还涉及特定的、地时间点和人物,以及许多自然事物,些禁忌规定反映了对神圣事物的尊重和对贱物、不洁之物的鄙视。
在不同文化中,禁忌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印度教徒避免食用牛肉,而某些文化因宗教原因禁止月经期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禁忌不仅限于宗教,还包括社会规范和传统,如西方文化中的多元宗教背景下形成的统一文化禁忌。
“禁止”在中文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而在英语中,有多个词汇可以表达类似的概念,包括“ban”、“prohibit”和“forbid”。这些词在使用上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Ban:这个词通常用于表示官方或法律上的禁止。例如,政府可能会发布禁烟令,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此外,“ban”也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表示阻止某人做某事,如因扰乱秩序而被禁止进入酒吧。在语气上,“ban”可能有道义上的谴责意味。
Prohibit:这是一个更正式的用词,通常通过法律或规则来禁止某些行为。例如法律规定醉酒驾驶是禁止的。与“ban”相比,“prohibit”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
Forbid:这个词更多地用于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或者表达某人没有能力或无法做某事。例如,老师能会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讲话。在社交层面,“forbid”表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总结来说,“ban”“prohibit”和“forbid”在意思上基本相同,都是表示禁止某事,但它们在使用情境和语气上有所不同。“ban”通常涉及官方或法律层面的禁止,并可能带有谴责意味“prohibit”则更正式,多指通过法律手段或规则加以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