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构陷的意思

gòu xiàn

构陷

拼音gòu xiàn

1.构陷常用意思: 定计陷害,使别人落下罪名。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诬陷 , 陷害 , 诬害 , 坑害 , 谋害
反义词 援救

例句 1.明朝大臣海瑞曾遭奸臣构陷锒铛入狱,后来获得平反。
2.这个犯人宣称他是被他的仇敌所构陷。

构陷引证解释

1. 诬陷。

1. 卢既借恩宠,屡诉才干(杜才干)枉见构陷。 唐 《隋唐嘉话》卷中 刘𫗧
2. 𪫺人构陷善良,以摇朝廷,奸伪一开,亦不能自保矣。 《宋史·张士逊传》
3. 我就是常看造谣专门杂志之一人……看他有怎样出奇的幻想,怎样别致的描写,怎样险恶的构陷。 《准风月谈·归厚》 鲁迅

2. 谓捏造罪名加以陷害。

1. 王圣等惧有后祸,遂与丰京等共构陷太子,太子坐废为济阴王。 《后汉书·顺帝纪》
2. 梁松由是恨援,死后构陷,至妻子不敢归葬。 元 《归潜志》卷十三 刘祁
3. 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传》
4. 地主官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实在远超出于文学家最深刻的“构陷别人的罪状”!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瞿秋白


构陷是什么意思

这一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描述诬陷、陷害的行为,例如在《后汉书·顺帝纪》、唐代刘餗的《隋唐嘉话》、宋《宋史·张士逊传》以及鲁迅的《准风月谈·归厚》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构陷的字义可以分解为“构”和“陷”两个部分。“构”意为构造、组合或虚构;“陷”则指陷阱、掉进或设计害人。因此,“构陷”整体上表示通过设计或虚构方式陷害他人。

构陷的近义词包括谋害、陷害、诬害、谗谄和坑害等。在实际使用中,构陷常用于描述被小人陷害、含冤而死的情况,如“他被小人构陷,含冤而死”。

构陷是一种道德上不被认可的行为,通常涉及故意捏造事实或虚构罪名以达到个人目的,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缺陷表现。

在古代文献中,构陷的具体案例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事件中的构陷案例
  2. 王圣构陷太子:根据《后汉书·顺帝纪》的记载,王圣等人因担心后祸,与丰京等人共同构陷太子,导致太子被废为济阴王。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3. 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长孙无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担心李恪与李治争夺皇位,以谋反罪名处死了李恪。这一事件展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
  4. 秦桧诬陷岳飞:秦桧与岳飞主张不同,担心岳飞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设计谋害岳飞。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岳飞的个人命运,也对南宋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学作品中的构陷案例

  6. 庄墨韩构陷范闲:在《庆余年》中,庄墨韩受长公主指使,构陷范闲以解除林婉儿与范闲的婚约。虽然最终发现范闲才华横溢,但这一事件展示了构陷在人际关系中的破坏性。
  7. 江充构陷太子刘据:江充利用皇上的“逆鳞”进行构陷,导太子刘据被逼自杀。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君主专制下,臣子如何通过构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8. 构陷的影响

  9. 政治影响:构陷往往导致无辜者的冤屈和政治动荡。例如,王圣构陷太子事件直接导致了太子的废黜,影响了汉朝的政治稳定。
  10. 社会影响:构陷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对社会的道德和法律体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秦桧诬陷岳飞不仅毁掉了岳飞的名誉和生命,也破坏了南宋的法治和社会正义。
  11. 文化影响构陷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斗争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例如,《庆余年》中的庄墨韩构陷范闲的故事,展示了构陷在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构陷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以及对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上。

构陷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表现形式和后果?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

如何区分构陷与其他类似行为(如诬告、诽谤)的界限?

区分构陷(诬告陷害)与其他类似行为(如诽谤)的界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行为方式
  2. 诬告陷害:通常是指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他人犯罪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例如,某人向公安机关举报他人有犯罪行为但所举报的内容是捏造的,目的是使被举报人受到刑事处罚。
  3. 诽谤:则是通过公开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散布关于某人的虚假信息,意图贬低其社会评价。

  4. 主观意图

  5. 诬告陷害:其主观意图是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即捏造犯罪事实并告发给国家机关,目的是让被诬告者承担刑事责任。
  6. 诽谤:其主观意图是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即捏造并散布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但不一定有使他人受刑事处罚的意图。

  7. 所捏造事实内容

  8. 诬告陷害:所捏造的事实必须是足以使被诬告者构成犯罪的事实,即犯罪事实。例如,捏造某人盗窃、贪污等犯行为。
  9. 诽谤:所捏造的事实则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事实,但不一定涉及犯罪。例如,捏造某人有不道德的行为或隐私问题。

  10. 行为结果

  11. 诬告陷害:如果捏造的事实被国家机关采信,导致被诬告者受到刑事追究或行政处分,则构成诬告陷害罪。
  12. 诽谤:如果捏造的事实被公众知晓,并对被诽谤者的人格和名誉造成严重损害,则构诽谤罪。

  13. 法律后果

  14. 诬告陷害:根据《刑法》第243条,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5. 诽谤:根据《刑法》第246条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总结来说,区分构陷与其他类似行为的关键在于行为方式、观意图、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以及行为结果的不同。诬告陷害主要涉及向国家机关告发犯罪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构陷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构陷行为的心理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倾险心理:这种心理动机表现为对他人怀有恶意,希望通过陷害他人来获得某种利益或满足自己的私欲。例如,通过捏造事实、伪造材料、虚造罪名等式,使他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 报复心理:当一人受到他人的伤害或不公待遇时,可能会产生报复心理,希望通过陷害他人来报复对方。这种心理动机通常源于个人的不安全感和嫉妒心理。

  3. 侥幸心理:一些人可能认为通过陷害他人可以侥幸获得成功或避免失败,这种心理动机驱使他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嫉妒心理:嫉妒是构陷行为中最常见的心理动机之一。当一个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或拥有自己渴望的东西时,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希望通过陷害他人来消除这种威胁。

  5. 提升自我:一些人可能认为通过陷他人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或处境,将他人视为成功的垫脚石。这种心理动机驱使他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竞争优势。

  6. 掩饰自己的弱小:有些人通过陷害他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弱小,一旦达到目的,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满足。

  7. 排除障碍: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可能为了确保自己晋升的机会,会通过陷害他人来排除障碍。

构陷行为的心理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倾险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嫉妒心理、提升自我、掩饰自己的弱小以及排除障碍等

在法律体系中,如何处理和预防构陷行为?

在法律系中,处理和预防构陷行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教育、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及时收集证据、寻求法律援助、提起诉讼或仲裁以及追究法律责任等。以下是详细的处理和预防构陷行为的方法:

  1. 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2. 公众应过参加法律知识培训、阅读相关法律书籍和咨询专业律师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养。了解法律法规对于预防和应对构陷行为的规定至关重要。

  3.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4. 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是预防构陷行为的重要一环。公众应加强对社交媒体账号、银行账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将重要信息泄露给不可信任的第三方。

  5. 及收集证据

  6. 一旦发现自己受到构陷行为,首要任务是收集我搜索到的资料。证据可以包括书面记录、通讯、邮件、录音等,我搜索到的资料将有助于后续的法律程序。

  7. 寻求法律援助

  8. 在面临构陷行为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至关重要。律师将根据实际情况,为受害者提供合适的法律建议和应对方案。

  9. 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10. 如果构陷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失,可以通过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律师将协助受害者准备相关材料,并代表其参与法律程序。

  11. 追究法律责任

  12. 如果构陷行为涉及犯罪行为,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构陷者的法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故意构陷他人行为构成犯罪,将面临法律制裁,可能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刑罚。

  13. 公开曝光和舆论监督

  14. 对于故意构陷他人的行为,应通过媒体和公众舆论进行曝光,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促使相关部门及时纠错和处理。

  1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16. 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是预防构陷行为的基础。此外,建立良好的人关系网络、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也能够减少构陷行为的发生。

  17.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8. 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形成诬告陷害他人有罪的群众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中国宪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知法、守法。

  19. 司法机关的严格把关

  20. 司法办案机关要能坚持“实事求是”,发现错案、冤案一定要及时纠错,以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