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工作中遇到难题,同事们常常争论不休。
2.春雨过后,我们常常会在竹林里看到许多新笋从土里冒出来。
1. 时常;经常。
引
1. 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孟子·万章上》
2.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唐
《祭十二郎文》
韩愈
3. 谦虚也是为了进步,虚伪的谦虚,不仅不受人欢迎,而且常常妨碍团结。
谢觉哉
2. 平常;平庸。
引
1. 纯纯常常,乃比于狂。
《庄子·山木》
2. 其姿容亦常常,但蕴借不恶,时贤雅尚之,因鼓其声价耳。
唐
《北里志·天水仙哥》
孙棨
3. 除录事参军,则县令中昏迈常常之流,可去数百人矣。
宋
《上执政书》
范仲淹
“常常”是一个汉语副词,主要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发生的次多,并且时间相隔不久。它强调的是频繁发生的动作或情况,不一定具有规律性。例如,“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的“常常”表示他多次在深夜工作,但并没有固定的规律。
此外,“常常”也可以用于表达主观意愿,即可以用于描述将来的事情,而“往往”则通常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过去的情况。例如,“请你常常来”中的“常常”表示希望方将来多来,而“往往”则不能用于这种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常常”有也可以表示平常或平庸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较少见。
“常常”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和例子如下:
我常常去图书馆借书。
用于主观意愿:
他希望常常去。
不受时间限制:
下班以后,你应该常常去看看她。
与其他副词的区别:
“常常”与“经常”在使用上主要区在于它们所强调的频率和规律性。根据证据,虽然两者都表示事件或动作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更侧重于动作的重复出现,不一定有规律,可以用于主观意愿。而“经常”则倾向于修饰自主动词,表达事件或行为动作的发生以及状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普遍性。
此外,“常常”和“经常”在修饰形容词时,前者更倾向于表示频率,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描述规律性或遍现象。这表明“常常”更多地用于描述说话人对情况的普遍总结,而“经常”则更多地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常常”和“经常”可以互换使用,但在特定语境下,选择哪个词能会影响句子的含义和语气。例如,在描述情感状态时,“常常”可能比“经常”更能准确地传达说话人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中,“常常”一词除了表示行为或动作发生的次数多,且时间相隔不久之外,有时也带有平常或平庸的意思。这用法的历史背景和例证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
根据《北里志》中的记载,唐代孙提到某人的姿容“亦常常”,虽然并不算出众,但因其温文尔雅而受到赞赏。这表明在古代,“常常”有时被用来形容一种普通的、没有别突出之处的状态。
此外,《孟子》、《庄子》等经典著作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例如,《孟子》中提到“常常”可以表示一种普通的、日常的状态。这些古代文献中的用法显示,“常常”在某些语境下确实可以表达出一种平庸或平凡的意思。
“常常”用于表达主观意愿时,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具体的语言环境或情境中:
鼓励和建议: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常常”来表达对他人行为的期望或建议。例如,“她常常鼓励孩子要勇于实践”。这种用法表明说话者希望对方能够经常采取某种行动。
表达愿望和希望:在表达个人的愿望或希望时,“常常”也常被使用。例如,“请你常常来”。这种用法表明说话者希望对方能够经常进行某项活动。
祈使句和主观意愿句:在祈使句或主观意愿句,“常常”可以用来强调某种行为的重复性或频繁性。例如,“横竖多注意不准生病啦!”。虽然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横竖”,但类似的用法也可以适用于“常常”。
教育和引导:在教育环境中,教师常常使用“常常”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学困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在学习上没有目标,消极被动,甚至常常感到无说是从”。这种用法表明教师希望通过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描述习惯和频率:在描述某种习惯或频率时,“常常”也可以用来表达主观意愿。例如,“我们以后也经常去公园散散步吧”。这种用法表明说话者希望对方能够经常进行某项活动,并且这种活动尚未发生但有可能会重复。
“常常”在表达主观意愿时,主要出现在鼓励、建议、表达愿望、祈使句、教育引导及描述习惯和频率等情境中。
“常常”和“往往”在汉语中都是用来描述某种情况或动作发生的频率,但它们在使用场景和语义上存在一些区别。
“往往”则多表示重复出现的情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需要交代前提条件。例如,“我往往在周六看电影”,其中“周六”表明了过去有规律性。
时间范围:
“往往”一般用于描述过去的经验性总结,不能用于描述未来事件。例如,“我往往在周六看电影”,这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不能用于预测未来。
主观与客观:
“往往”则更多地用于客观叙述和总结,不涉及主观愿望或祈愿。
否定形式:
“常常”的否定形式为“不常/不常常”,而“往往”的否定形式为“X 不往/ X不往往”,然后是“往往 + 不/没有”。
语境与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