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虽然这个阶段的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但他们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
例句
1.这里地处偏远,教育落后,很多人都蒙昧无知。
1. 昏昧;愚昧。
引
1. 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晋书·阮种传》
2. 始先生以踊屦之讥革寡人之非,今先生以交易进退祛寡人之蒙昧。
唐
《谗书·市赋》
罗隐
3. 儿童初学,蒙昧未开,故瞢然无知。
元
《隐居通议·理学一》
刘
4. 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兴中会宣言》
孙中山
2. 犹朦胧;迷糊。
引
1. 天气下,地不应,曰雺。
《尔雅·释天》
2. 倦寝意蒙昧,强言声幽柔。
唐
《卧病》诗
孟郊
3. 蒙昧也人生,霎时间浮光掠影。
《饿乡纪程》一
瞿秋白
“蒙昧”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蒙昧常用来描述一种未受过教育或文明影响的状态,即处于一种原始、未开化的生活状态。例如,在古代文献中,人们常常用来形容人类早期社会的状况,如“蒙昧时代”。
无知和愚昧:蒙昧也缺乏知识和理解力的状态,即对事物的道理缺乏了解,表现出愚昧无知。这种状态不仅限于个人,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些社会现象的落后和愚昧。
朦胧和迷糊的情感状态: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蒙昧还可以用来形容一种朦胧、迷糊情感状态,如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中所描述的“倦寝意蒙昧”。
历史背景中的应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昧”一词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科学和文化尚未普及的时代。例如,在伊斯兰教的蒙昧时代,阿拉伯人对真主和教法缺乏了解,表现出愚昧无知。
与启蒙相对的概念:蒙昧与启蒙是相对的概念。启蒙是指通过教育和理性思考使人摆脱无知和愚昧的状态,而蒙昧则代表了一种未被启蒙的状态。
文化与思想背景: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蒙昧”还可能带有贬义,指那些反对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的人群,主张回归到一种原始的、无知识的状态。
“蒙昧”一词涵了从原始未开化状态到无知愚昧的情感状态,以及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对人类认知能力的不同理解。它不仅是一个描述个人或社会状态的词汇,也反映了人类明进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蒙昧时代在人类历史中的具体定和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主要基于美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L.H.摩尔根的研究以及伊斯兰教法学家和阿拉伯历史学家的定义。
根据摩尔根的观点,蒙昧时代是人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人类主要依靠采集野生植、果实、坚果等为生,并逐渐学会使用火和制作简单的石器工具。蒙昧时代分为三个阶段:- 低级阶段:人类刚刚脱离森,以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为食,学会了直立行走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中级阶段:人类开始使用火,发明并使用弓箭,这标志着狩猎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高级阶段: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蒙昧时代的结束,人类开始有了相对定居的生活方式
在伊斯兰教法学家和阿拉伯历史家的定义中,蒙昧时代指的是公元610年以前,即伊斯兰教经典《古兰》降示之前的阿拉伯社会历史形态。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阶段,与之后伊斯兰时代或文明时代相对。在蒙昧时期,北方的阿拉伯人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可考的古代文化,没有自己的书法体系,这一时期的资料主要限于传说、传奇、谚语和诗歌。
蒙昧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的采集生活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技术进步。
通过教育和理性思考实现从蒙昧到启蒙的转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首先,教育是关键,正如康德所强调的,启蒙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约束来实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条件的改善和机会成本的增加,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知识和信息,但同时也需要降低学习的机会成本,使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教育
其次,理性思考是启蒙的核心。康德认为,启蒙不是使用理智的能力,更是运用理智的决心和勇气。理性思考要求我们破除理性和欲望(非理性)的二元对立,看到人的心智是可以有所理性认知的。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破除迷信盲从,清除认知障碍。
此外,《易经》中的蒙卦也提供了关于启蒙和教育哲学思考。蒙卦象征着从蒙昧走向智慧的过程,强调了正确的教导方法对于开启个体潜能的重要性。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避免过度严厉或包容无度,而应采取适当的严格方法,同时保持谦逊和恭顺的态度。
最后,启蒙的最大障碍是点燃被启蒙者进行启蒙的意愿。这需要我们改变自我意愿和追求长远收益的意愿,主动作出改变,慢慢地掌握自由。正如康德所说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要主动作出改变,慢慢地掌握自由。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蒙昧”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具有多重含义,反映了人类认知文明发展的不成熟。
在中国文化中,“蒙昧”通常指未开化的原始状态或愚昧、不通事理的状态。例如,在《晋书·阮种传》中,“蒙昧无知”形容知识未开、不明事理的状态。此外,“蒙昧”还被用来描述昏暗不明的状态,如鲍照的诗中描的蒙昧江上雾。在现代汉语中,“蒙昧”常被用来形容昏暗不明的状态,如鲁迅将“昏黄”引申为科学不发达的蒙昧年代。
在日语中,“蒙昧”读作“もうまい”,意为无知,指对事物缺乏了解或理解,也指道理不充分。具体用法示例如下:- 我们这些中世纪的人,对于日本国还是自己的蒙昧毫无察觉。- 当然,样的蒙昧之村也不少见,但我们却不同。- 他用绕弯的舌头,用蒙昧的概念来试图阐述本质。- 在这场蒙昧的战争中,许多种族可能已经灭绝。- 我觉得眼角的一抹蒙昧似乎并不令人在意。
在英语、德语和法语中,“蒙昧”可以翻译为“uncultured, uncivilized, God-forsaken, ignorant, illiterate”等词汇。这些翻译反映了“蒙昧”在不同语言中的多重含义既可指未开化的原始状态,也可表示愚昧、不通事理的状态。
此外,“蒙昧”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含义也有所变化例如,在阿拉伯史学家对伊斯兰教前历史时期的指称中,“蒙昧时期”意为野蛮时代。在古代文献中,“蒙”被用来描述昏暗不明的状态,如《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中描述的蒙昧初开,三皇五帝承符,比喻文明的开始。
在现代社会中,蒙昧与启蒙的概念仍然具有深远的应用和影响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在于通过理性、科学和教育来打破迷信和无知,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然而,启蒙并非没有争议和挑战。
启蒙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政治和社会改革等方面。例如,在教育领域,启蒙强调传授基础知识和入门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掌握新知识。在政治领域,启蒙运动促进民主和人权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国家的建构。
然而,启蒙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反思。一方面,启蒙被视为一种单一方向的进步义,可能导致对人性的忽视和新的蒙昧的产生。例如,启蒙过程中可能忽视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导致人们在精神上对他人的依赖。另一方面,启蒙的成功往往假定启蒙者与蒙昧者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这可能导致新的不平等和权力结构的形成。
此外,启蒙在现代社会中还面临着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挑战。这些现象反映了启蒙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在某些情况下被质疑或拒绝。因此,现代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启蒙的方向和节奏,以避免单一方向的进步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蒙昧与启蒙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反。
历史上著名的蒙昧时代主要指的是斯兰教兴起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Jahiliyyah”,意指从人类始祖亚当诞生至穆罕默德奉命为先知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狭义上,蒙昧时代特指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之前约100年左右的时期,即阿拉伯半岛没有天命、灵感、经典和先知的时代。
在蒙昧时代,北方阿拉伯人过着游牧生活,缺乏古代文化和书法体系,资料主要来源于传说、传奇、谚语和诗歌,这些内容直到伊斯兰教第二、三世纪才被记载。到了穆罕默德时期,出现了自己的书法体系和从希贾兹方言演变的伊斯兰教经典语言,发展成为优美、标准的阿拉伯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蒙昧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以及阿拉伯半岛宗教观念的重大转变。先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从麦加至麦地那的迁徙(hijra)是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前伊斯兰时代,即“蒙昧时代”的结束。这场意义非凡的旅程是伊斯兰史传统分期中的一个决定性时刻,是伊斯兰历法的起点。
蒙昧时代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与文化:蒙昧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伊斯兰教的兴起不仅改变了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格局,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社会与政治:蒙昧时代的结束也标着阿拉伯社会从原始游牧生活向农业和城市生活的转变。伊斯兰教的兴起促进了阿拉伯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并为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奠定了基础。
语言与文学:蒙昧时代的结束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发展和标准化,形成了优美的标准阿拉伯语。这一语言的发展对阿拉伯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记忆:蒙昧时代成为了一种“社区与帝国用于自我塑造的资源”,在阿拔斯王朝的文本中被记述为一个以伊斯兰的胜利告终的时代。这种历史记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过去认知和评价,也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
蒙昧时代是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阶段,标志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以及阿拉伯半岛宗教观念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