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由于人证、物证俱在,他只好承认了罪行。
2.经过一番深思,他不得不承认对方说得有道理。
1. 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引
1. 你见那家女孩儿养老在家里的?你只依着我,就今日两边行一个礼,承认了罢。
元
《潇湘雨》第一折
杨显之
2. 程尹谓之曰:“占妻殴斗之情既实,则死者是否本人,汝罪亦难逭。况承之未必即死,不承递相熬审……汝自度之。”许三感悟,痛哭承认,供招乃定。
清
《客窗闲话·吴桥案》
吴炽昌
3. 〔曹区长〕承认他在上次区委会上说的话过火了一点。
《铜墙铁壁》第二章
柳青
4. 我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琐忆》
唐
5. 然而,艺术家需要的不是家庭承认,而是社会承认。
《雕花烟斗》
冯骥才
2. 指一国肯定另一新国家为主权国家或肯定另一国新政府为该国合法政府的表示。
引
1. 在那个时代,西方国家相互承认主权,但不承认中国的主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30
2. 冰岛政府准备承认巴勒斯坦独立,也会在联合国投票表决时支持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
《扬州日报》2011.12.2
3. 承担;担当。
引
1. 你怎敢发大言,独自保主公去?倘或主公有些差失,谁人承认?
元
《渑池会》第二折
高文秀
2. 又自九月以来,侍承认第一路,屡奏、屡函、面商均无异说。
清
《复胡林翼》
曾国藩
“承认”是一个多义词,其基本含义是指公开或私下地接受、认可某个事实、错误、过失或责任。在不同的语境中,“承认”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基本定义:承认通常指对某个事实、错误或情况的公开或私下接受和认可。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一个国家会承认另一个国家的主权地位。
法领域:在法律上,“承认”可能涉及对事实的正式确认,如在法庭上承认某项事实,或者签署文件以赋予其法律效力。此外,承认在法律序中可以作为证据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可以免除对某些事实的进一步证明。
文学与日常对话在文学作品中,角色可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或弱点,这通常是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承认自己的感受或过去的经历,以建立信任或解决突。
哲学与社会学:哲学家认为承认不仅是对现实的被动接受,还包含动回应的维度。例如,承认他人的痛苦不仅是认知这一事实,还意味着采取行动或改变自我理解。
宗教与道德:在宗教或道德语境中,“承认”可能涉及对神的存在、罪行或道德规范的接受和遵循。例如,圣经》中多次提到上帝应被全心全意地承认。
其他含义:承认还可以表示感谢、感激之情,者在特定情境下确认某物的存在或有效性。
总之,“承认”是一个复杂且多的词汇,涵盖了从个人行为到法律认可的广泛含义,并在不同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应用和重要性。
在法律程序中,承认作为证据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效力。根据《Bharat Singh v Bhagirath》一案(AIR 1966 SC 405),即使当事人未出庭,其已证明的承认也可作为直接证据。这意味着承认事实将责任转移到承认者身上,基于一个原则:如果一方自己承认某事为真,可以合理地假定它也是真的,到这一假定被推翻,所承认的事实必须被视为已确立。
此外,在多个案例中法院都强调了证据规则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一方承认或同意某些事实,则无需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这些事实。这意味着如果一方已经承认或同意某些事,那么另一方不需要再我搜索到的资料来支持这些事实。
请求承认的目的在于通过限制争议事项加快审判。承认可以免除一方证明事实或问题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少尝试案件所需的时间,甚至在通过摘要判决或和解解决争议时,可以完全免去审判。如果一方无理拒绝承认所请求的承认的事实,则会因造成不必要的证明费用而受到处罚。
当一方当事人请求另一方当事人承认某些事实时,这些事实将被视为真实并无需进一步的证据支持。然而,案件的最终裁决仍取决于法官或陪审团对这些事实的权重和重要性的判断。
在诉讼程序中,当一方当事人在诉状中承认另一方的陈述时,这些陈述将被视为已得到证明,无需进一步的证据。然而,法官仍需决定这些事实对案问题的权重或重要性。
根据《法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当事人承认是指民事、行政诉讼中,一方事人承认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己的事实的真实性和诉讼请求的合理性的口头或书面认可。当事人承认可以免除举证责任,但须满足以下条件:须是诉讼中的承认;须是对案件事实和诉讼主张的承认;可以是明示的承认或者默示的承认;真实思表示,没有威胁、引诱、欺诈;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不违背法律。
承认在法律程序中作为证据的一部分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直接证明事实,还能作为禁止反言的依据,限制承认者对已承认事实的反悔。承认可以免除一方证明事实或问题的成本,并加快审判进程。
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承认他人的痛苦具体包含以下行动或改变自我理解的方式:
同情与共情:承认他人的痛苦首先需要表现出同情和共情。这种情感反应包括理解他人的痛苦,并愿意采取行动来缓解他们的痛苦。例如,通过倾听、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自我同情:自我同情是指对自己的痛苦持有非评判性的态度,并认识到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态度有助于减少抑郁、焦虑和压力,增强心理福祉。自我同情还促进对他人的同情,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认知与理解:承认他人的痛苦需要对痛苦有深刻的理解。这可以通过语言哲学或现象学的方法来实现,例如通过共情来理解他人的感受。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他人的痛苦。
行动与责任:承认他人的痛苦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反应,还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苏珊·桑塔格指出,如果对痛苦的情感不转化为行动,冷漠和无力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承认他人的痛苦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和减轻痛苦。
改变自我理解:承认他人的痛苦可以促使个体改变自我理解,将他人的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从而增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其他生命的联系。这种理解有助于个体在面对自身和他人的痛苦时,更加敏感和关注。
社会与伦理责任:承认他人的痛苦还涉及到社会和伦理责任。过公开表达对他人的痛苦的关注,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共同希望和改变的决定。这种伦理责任不仅要求个体关注他人的痛苦,还要求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之,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承认他人的痛苦不仅需要情感上的同情和共情,还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深刻的认知和改变自我理解来实现。
在宗教或道德语境中区分对神的存在、罪行或道德规范的承认与遵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法律规范与道德义务的区分:根据《摩西十诫》的研究,前五诫主要涉及对神的爱与敬仰,而后五诫则涉及社会道德规范,如尊重父母、禁止谋杀等。这种区分揭示了宗教规范与世俗法律之间的界限,同时也表明了宗教仪式和法律规范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冲突时,法律规范可能会暂时取代宗教规范,但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持续联系。
宗教信仰与道德基础:宗教信仰者认为所有人类的道德基础都是神,因为道德是神存在的体现。然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无法接表达对任何道德的直接认识,这表明他们缺乏直接的道德基础。因此,在区分对神的存在、罪行或道德规范的承认与遵循时,宗教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可能会有不的视角和行为准则。
宗教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宗教与道德本质上是相同的,是我们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宗教的“崇拜”意味着将无限的完美赋予其对象,并表达对所享福分的感激。然而,曼塞尔先生指出道德本质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因为道德是遵守某种法律,而法律只能通过限制可能的行动范围来运作。这意味着在区分对神的存在、罪行或道德规范的承认与遵循时,我们需要理解道德和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宗教实践与道德行为:宗教实是信仰和道德的体现,包括祈祷、仪式、朝圣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与神沟通的方式,也是人类表达信仰和道德的方式。因此,在区分对神的存在、罪行或道德规范的承认与遵循时,宗教实践可以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重要标准。
全球化对宗教与道德的影响: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外国思想和概念的涌入,以及对国家主权和道德标准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对伦理、法律和宗教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以提供实用解决方案。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分对神的存在、罪行或道德规范的承认遵循需要考虑跨文化因素和全球视角。
承认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情节的发展,还深刻地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承认的过程通常涉及人物自我认知的转变以及他人对其身份或行为的认可。
承认在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行动和对话来实现。例如,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为了获得最终的承认,伪装成陌生人,逐步被儿子、狗、仆人、妻子和父亲认出。这种承认过程不仅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承认在戏剧中尤其重要,它常常作为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例如,亚士多德提到,“认出”(Wiedererkennung)是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它能够创造惊喜和悬念,同时激发观众的情感冲突。在市民戏剧和命运戏剧中,“认出”足了理想化结局的条件,既奇妙又可能。
此外,承认的过程还涉及到伦理层的反思。保罗·利科认为,承认的发生需要经过尽力犹豫和迟疑的反思过程,最终达成对自我的承认。这种承认不仅是对事件的接,更是对行动者身份的确认。例如,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科洛诺斯》中,老年俄狄浦斯虽然难以直面自己的罪行,但他始终承认是他人做了这些事情,并怀有行动者的后悔。
承认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对读者情感的影响。萨特在《文学是什么》中指出,通过阅读,读者可以摆脱怨恨、恐惧和渴望,并通过相互承认建立善意的一致。这种理想的共同体虽然理想化,但它不会妨碍他人的自由,并且可以为行为提供方向和伦理性。
承认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更是推动人物成长和深化读者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对话中,承认自己的感受或过去的经历对建立信任和解冲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关键点来解释这一重要性:
个人叙事的作用:分享个人经历可以缓解因意见分歧而产生的信任危机,从而促进工作场所的和谐与合作。通过分享自我揭示的个人叙事,可以增强说话者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使听众认为信息可信且说话者真诚。
解决冲突:
响应式倾听:在劳资谈判研究中发现,当双方在回应前同意重复对方之前的话时,解决冲突所需的时间能减半。这种响应式倾听将承认与同意、赞同、建议或说服区分开来,使对话伙伴感到被理解和认可,即使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
心理健康和治疗中的应用:
承认自己的感受或过去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建立信任,还能有效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