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心虚的意思

xīn

心虚

拼音xīn xū

1.心虚常用意思: 缺乏自信心。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反义词 骄傲

例句 1.他刚接手新工作,不免有点心虚,我们要多包涵一下。

2.心虚常用意思: 做了错事或坏事而胆怯。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胆怯
反义词 大胆 , 胆壮

例句 1.他表面上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实际上心虚得很。

心虚引证解释

1. 谓内心空明而无成见或谦虚而不自满。

1. 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 《列子·仲尼》
2. 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 《淮南子·原道》
3. 理玄旨邈,辞简心虚。 晋 谢尚
4.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赣南游击词》 陈毅

2. 胆怯。

1. 莫怪向者频声战,良由得伴乍心虚。 唐 《游仙窟》 张𬸦
2. 夏作人此时心虚已经到了极点,一看见了吓得魂不附体,汗如雨下,不觉战抖起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
3. 你笑什么?笑也掩饰不了你心虚。你是被我击中要害了! 《赤龙与丹凤》十三 陈登科

3. 神经衰弱。亦谓心跳不正常。

1. 述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 《宋书·谢述传》
2. 贾政已赶得心虚气喘,惊疑不定。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


相关词 做贼心虚 作贼心虚 心虚胆怯 贼人心虚

心虚是什么意思

“心虚”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心理层面和医学层面。

在心理层面,“心虚”通常指一种内心的不安、恐惧或自责感。这种状态可能源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过去行为的后悔或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感。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害怕被发现,或者在面对未曾尝试过的事情时感到缺乏自信和不安。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逃避或退缩的行为,并且长期心虚可能影响情绪、行为和决策,限制个人成长。

在医学层面,“心虚”指的是心脏气血不足的症状,常见于中医理论中。心虚的症状包括心、短气、健忘、易惊、胸闷、盗汗等,这些症状通常与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和心阳虚等不同类型的证候有关。例如,心气虚表为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舒等症状;心血虚则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健忘、面色苍白等。

“心虚”既可以指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和自责感,也可以指中医中的心脏气血不足症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心虚在心理学中是如何被诊断和治疗的?

在心理学中,心虚通常指的是心虚症(Hypochondria),这是一种过度担忧自己可能患有严重疾病的症状。心虚症患者往往对身体不适的过度关注、自我检查和诊断,以及对自身健康的过分担忧。这种症状在1-5%的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可能与焦虑障碍抑郁症和恐惧症等其他心理问题相关联。

治疗心虚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应对身体症状和疾病担忧,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则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近年来,一些临床试验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和SSRIs是治疗心虚症的有效选择。

此外,自我帮助书籍如《Minding the Body, Mending the Mind》和《The Wellness Book》以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如Dennis Greenberger和Christine Padesky的《Mind Over Mood》也为心虚症患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心虚症并非遗传性疾病但有研究显示,有心虚症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出现躯体化障碍或泛滥性焦虑障碍。

中医中“心虚”的具体分类及其治疗方法有哪些?

在中医理论中,“心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多种分类和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心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1. 心脾两虚
  2. 表现: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
  3.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4. 方药:归脾汤加减。

  5. 阴虚火旺

  6. 表现: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等。
  7.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8.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

  9. 肾不交

  10. 表现:心悸、失眠、健忘、耳鸣耳聋等。
  11. 治法:交通心肾。
  12. 方药:交泰丸加减(适用于心火偏旺者)。

  13. 肝郁血虚

  14. 表现:情绪抑郁、胸闷、失眠、健忘等。
  15.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神。

  16. 心虚胆怯

  17. 表现:悸、胆怯、易惊、失眠等。
  18.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19.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炒枣仁、夜交藤、牡蛎。

  20. 痰热内扰

  21. 表现:心悸、失眠、口苦口干、胸闷等。
  22. 治法:化痰清热,养心安神。
  23. 方药:清火涤痰汤加减。

  24. 胃气不和

  25. 表现:胃脘不适、食欲不振、失眠等。
  26. 治法:和胃化滞。
  27. 方药: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者宜用调胃承气汤。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 心气虚
  • 表现:心悸、胸闷气短、自汗等。
  • 治法:补益心气。
  • 方药:养心汤加减。

  • 心血虚

  • 表现:心悸、失眠、健忘等。
  • 治法:心血。
  •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

  • 心阴虚

  • 表现: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
  • 治法:滋阴养心。
  •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心虚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哪些疾病或症状相似?

心虚症状在现代医学中可能与多种疾病或症状相似,主要包以下几类:

  1. 心血管疾病:心虚症状如心悸、胸闷刺痛、气短等,与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有似之处。例如,心气虚血瘀证表现为心悸、胸闷刺痛、气短等症状。

  2. 神经系统疾病:心虚症状如失眠多梦、健忘失眼等,与神经系统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有相似之处。例如,心虚脑衰的症状包括记忆下降、情绪不稳定等。

  3. 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虚症状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与更年期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有相似之处。

  4. 呼吸系统疾病:心虚症状如气短、喘息等,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相似之处。

  5. 消化系统疾病:心虚症状如口干咽燥、食欲不振等,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有相似之处。

  6. 精神心理疾病:心虚症状如心神不安、精神恍惚等,与精神心理疾病如癔病、抑郁症等有相似之处。例如,癔病的发病因由包括肝郁心虚、神明失主等。

如何区分心理层面的“心虚”和医学层面的“心虚”?

心理层面的“心虚”和医学层面的“心虚”可以通过以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 定义与病因
  2. 心理层面的“心虚”通常指的是由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等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理状态虚弱。例如,长期承受压力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健康,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3. 医学层面的“心虚”则更多地涉及生理上的疾病或症状,如中医理论中的“心气虚”、“心血虚”等,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心悸、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等。

  4. 表现症状

  5. 心理层面的“心虚”主要表现为情绪上的不稳定,如焦虑、抑郁、易受惊吓等。这些症状通常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
  6. 医学层面的“心虚”则表现为具体的生理症状,如心悸、气短、倦怠、头晕、失眠等。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医学检查和诊断来确认,如通过中医辨证来判断心气虚或心血虚。

  7. 治疗方法

  8. 心理层面的“心虚”通常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
  9. 医学层面的“心虚”则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如补充心脏系统的气和阴液,以及调饮食和作息习惯。

  10. 相互影响

  11. 心理面的“心虚”和医学层面的“心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导致生理上的疾病,反之亦然。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而心脏功能异常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心理层面的“心虚”主要关注的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虚弱,而医学层面的“心虚”则更多关注具体的生理症状和疾病。

心虚对个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哪些长期影响?

心虚对个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诸多长期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长期焦虑和抑郁不仅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还会损伤大脑,改变海马区和额前区域的结构或功能,增加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此外,长期的心理压力还会导致注意力问题、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同样显著。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这不仅在急性条件下挥作用,在慢性压力持续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这种过度活跃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内皮功能障碍等心血管问题,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的风险。此外,心理压力还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失调,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哮喘、糖尿病、肾病等。

长期的心理压力还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增多,减少体育活动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进一步加重了身体的负担。另外,长期失眠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疾病的风险,并且会对大脑功能产生负面响,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情绪问题等。

中医理论也指出,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消耗气血扰乱心肺功能,引发焦虑、疲惫、身体僵硬等症状。此外,长期的情绪压抑还可能导致情志病证,如抑郁、痴呆等。

心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