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此人风姿虽不特别惹人注目,但气势异常高昂,令人望而却步。
2.重新修复的园林再现了昔日的风姿。
1. 风度仪态。
引
1. 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余,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必不得贤。
晋
《抱朴子·审举》
葛洪
2. 苏小风姿迷下蔡,马卿才调似临邛。
唐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
温庭筠
3. 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
《红岩》第四章
罗广斌
“风姿”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一个人的风度和仪态,强调其优雅迷人的姿态或气质。它由“风”和“姿”两个字组成,其中“风”代表风度、风采,“姿”则指姿态、仪态。因此,“风姿”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举止、气质等,展现出一种优美、动人的形象或风韵。
此外,“风姿”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的优雅形态,如自然景观或物品的风貌。在古代文献中,“风姿”常被用来描述士人的风度和仪态,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审举》中提到的士人风姿丰伟。
总结来,“风姿”主要用来形容人的风度、仪态以及姿态,是一种褒义词,常用于书面语中,以表达优雅、迷人的形象。
“风姿”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其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风姿”主要用来形容人的风采仪态和神采。例如,《世说新语》中提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形容他特别秀美,见者叹曰:“萧萧肃,爽朗清举”。这一时期的“风姿”强调的是人的外在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结合,如清俊爽朗的神情态度和挺拔端正的骨骼。
进入室町时代,日本古典文学中的“风流”一词逐渐被用来描述美人的风姿。例如,《运步色叶集》和《下学集》中将“风流”解释为“风情”或“二拍子物”,即一种日本俗语,用来形容美人的风姿。这表明了当时社会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此外,在日本古典文学中,“风流”一词还具有多重含义。例如,《今昔物语》中描述了一个大和国宇陀郡的女子,她通过每日沐浴、清心寡欲等方式净化心灵,最终成为仙人,飞翔于空中。这个故事强调了“心直”的重要性,即内心纯净无瑕,符合圣人的正确行为准则。而在《风姿华传》中,作者使用不同的含义来描述“风流”,一方面强调美丽、正确、雅致以及远离世俗名利的圣人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玩乐或不严肃的行为。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风姿”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应用和含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主要用来形容人的风采仪态和神采;而在室町时代及日本古典文学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描述美人的风姿,并且具有多重含义,既包括圣人的正确行为则,也包括玩乐和不严肃的行为。
“风姿”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具有以下特点:
“风姿”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算特别高频的词汇,但其应用范围较广。它常用于形容人的仪态、姿态或举止优雅、美丽,尤其在文学作品和书面语中较为常见。此外,“风姿绰约”作为成语,在书面语中也较为常用,具有中性色彩,常用于形容女性的优美姿态和气质。
不同年龄层的应用: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对“风姿”一词的理解和应用也有所不同。小学生可能会用它来形容“她的风姿优雅像一朵盛开的花”,而大学生可能会用它来形容“他的风姿令人惊艳,每一次的演讲都能吸引全场的注意力”。
适用对象:
“风姿”一词不仅指人的外貌和姿态,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仪态和姿态的重视,以及对优雅、美丽的追求。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汇仍然保留了其原有文化内涵,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到广泛应用。
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风姿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古代文论的角度来看,文心雕龙认为作品的审美理想在于“风趣”和“骨”。其中,“风趣”是作者创造心灵活动的体现,与作者的志气、意气和激情有关;而“骨”则是语言文字运用得当和作品整体结构完整的秩序。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学作品中情感活力与结构完整性的结合,从而揭示了风姿的美学价值。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由作者赋予和读者理解共同构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联想原文并填补跳的空间和时间,因此,读者的阅读活动能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这意味着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在的艺术性,还在于读者通过自身的理解和再创造所赋予的作品意义。
此外,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其对美的追求上。例如,在阿卜杜拉·王的小说《Mada》中,通过神与自我对话的叙述方式展现了美的本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神的对话中,体验到美的力量。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知识,也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个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
另外,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时,其美学价值在于如何通过内在的吸引力和魅力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阅读文学作品不可缺的一部分,而非偶然的体验。因此,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如何通过声音和词汇的组合,或通过个别意图对象的特性,以美学的方式引导我们的注意力。
总之,通过文学作品理解风姿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需要综合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创造力。
风姿、风采和仪态是汉语中表达个人气质和外在表现的词汇,它们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风姿通常指一个人的风貌与仪态,强调的是外在的形态美。例如,在《生存法则中提到,女性美的魅力表现在风姿,即女性的风貌与仪态,代表着社会进步和对美的追求的形象。此外,《美容医学伦理学》也指出,风姿或仪态是指人的体态、仪表、容貌,构成人的自然形态的外在美。
风采则更多地指人的精神面貌或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例如,《汉语成语词典》中解释风采为“意为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心雕龙》中也有类似的解释,将风采描述为“溢于格言”,即风韵气度。
仪态则是指一个人举止姿态和风度,属于行为美学范畴。它既依赖于人的内在气质的支撑,同时又取决于个人是否接受过规范和严格的体态训练。
总结来说,风姿主要强调外在的形态美,风采则侧重于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而仪态则涵盖了举止姿态和风度。
在现代社会中,风姿的概念对个人形象和社会交往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Goffman(1956)的观点,风姿是个人在社交场合中通过举止、着装和姿态等表现出的特质,这特质可以表达给周围的人,让他们知道这个人具有某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品质。这意味着风姿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还体现了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学识修养和社会阅历。
仪态作为风姿的一部分,是指人在行为中的身体姿态和风度。它比相貌更能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并且往往比语言更真实、更富有魅力。仪态属于人的行为美学范畴,既依赖人的内在气质的支撑,同时也取决于个人是否接受过规范和严格的体态训练。因此,在社交中,仪态充当着极为重要、有效的交际工具,它用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展示出一个人在道德品质、人品学识、文化品位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外,时尚也在塑造个人身份和社会时间感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时尚不仅是外表的装饰,更是个人身份构建和社会时间感知的媒介,它通过美学品味的维度,为社会带来新的节奏,即“体验生活”的感觉。人们日常通过媒体、时尚节目、博客、社交媒体和街头观察来构建自己的形象,这些形象受到时规范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基于外貌崇拜的日常生活模式。
风姿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影响个人象,还深刻影响社会交往。良好的风姿能够提升个人魅力与亲和力,使人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自信和得体。反,不良的风姿则可能给人留下负面印象,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