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法规的意思

guī

法规

拼音fǎ guī

1.法规常用意思: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的总称。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规则 , 法令 , 法律 , 法例 , 律例
例词法规汇编

例句 1.我国的法律法规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断发展,完善的。

2.法规常用意思: 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句 1.新的交通法规才刚实施,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法规引证解释

1. 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

1. 近几年来,我国除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以外,又有不少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法规陆续公布。 《人民日报》1982.3.15
2. 他重新挺起了胸,点燃了深夜的灯,通宵达旦地啃起了《海上保险》《国际海商法》《海上救助》和各种国际航运法规,各国港口资料来了。 《奇异的书简·船长》 柯岩


法规是什么意思

法规是指由国家机关或授权机构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调整社会关系规范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法规通常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法规的特点包括强制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与政策不同,法规必须遵守,不可随意更改或忽视,且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其身份背景如何。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以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中国,法规可以分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类型。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这些法规在辖区内具有强制性,相关人员有义务执行。

法规的制定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其内容可能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海商法等多个领域。此外,法规也可以是技术性的,如技术法规,这类法规通常涉及技术要求,并可能引用相关标准。

法规是家通过正式程序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其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

法规与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之间的具体区别如下:

  1. 法律
  2. 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 法律效力:最高,仅次于宪法。
  4. 空间效力:全国范围内有效。
  5. 调整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 法规

  7. 制定机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部级主管机构。
  8. 法律效力:于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9. 空间效力:仅在特定地区或部门内有效。
  10. 调整范围:限于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或内容。

  11. 法令

  12. 制定机关:政权机关(国务院、地方政府等)。
  13. 法律效力:通常低于法律和法规,但高于一般的行政规章。
  14. 空间效力: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可能在全国或特定地区有效。
  15. 调整范围:针对特定事物事项,具有命令性质。

  16. 条例

  17. 制定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
  18. 法律效力:从属于法律,具有法的效力。
  19. 空间效力:通常在全国或特定地区有效。
  20. 调整范围: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一些具体事项,比较全面系统。

  21. 规则

  22. 制机关:行政机关或组织内部。
  23. 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法规和法令,但高于一般的管理规定。
  24. 空间效力:通常在特定组织或部门内有效。
  25. 调整范围:针对组织内部的管理事务,内容较为具体。

  26. 章程

  27. 制定机关:组织内部。
  28. 法律效力:具有法律效力,但通常需要正式通过或修改才能生效。
  29. 空间效力:适用于所有现有和未来案件。
  30. 调整范围:涉及组织的基本行为规范如选举、董事和董事会成员的类型及职责、会议等。

总结:-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部级主管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效力低于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和部门规章。- 法令是政权机关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等,效力低于法律和法规,但高于一般的行政规章。-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法的效力,从属于法律。- 规则是行政机关或组织内部制定的管理规定,效力低于法律、法规和法令。

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程序有哪些具体步骤和规则?

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规则:

  1. 立项
  2. 行政法规的制定需要经过立项程序。国务院法制机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编制行政立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包括行政法规、规章的拟定、修改、补充、清理等工作。
  3. 立项申请应说明立法项目的主要问题、依据的方针政策和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4. 起草

  5. 起草部门由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门分别草拟法案,对列入规划的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起草。
  6. 起草过程中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并与有关部门协商一致。
  7. 起草部门应将行政法规草案及其说明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8. 审查

  9. 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拟定后,送交政府主管机构进审议、核查。审查内容包括法规、规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上一层次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否在本机关的权限范围内、规、规章草案的结构、文字等立法技术是否规范、是否符合上报手续以及有关的资料、说明是否齐备等。
  10. 国务院法制机构对政法规送审稿的审查内容和程序,包括是否符合宪法、法律、条例规定,是否与相关法规协调,是否正确处理意见,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

  11. 决定与公布

  12. 法规、规章在起草、审查完毕后,交由主管机关的正式会议讨论表决,以确定其是否正式生效。
  13. 行政法规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提出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建议。行政法规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14. 行政法规在公布后的3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15. 解释

  16. 行政法规有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出现新的情况时,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

  17. 发布与备案

  18. 发布是行政法、规章生效的必经程序和必要条件,让人们知晓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则,有利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正确实施。
  19. 行政规在公布后的3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如何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我们可以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几个关键方面:

  1. 制定主体
  2.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
  3.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其常务委员会,以及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4. 自治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5. 单行条例:同样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制定,但具体事项更为单一。

  6. 立法范围

  7. 地方性法规:可以针对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事项,以及地方性事和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的事项。
  8. 自治条例:调整民族自治地方内的基本社会关系和具体事务,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9. 单行条例:针对某一具体行为或事项,如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

  10. 程序和效力

  11. 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包括草案审议、表决等,需通过全体代表或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12.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制定程序与地方性法规基本相同,但只能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常委会不能制定。两者都具有家法律的性质。

  13. 适用范围

  14. 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
  15.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适用于本民族自治地方。

总结来说,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级及以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则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

法规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公民权益方面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法规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具体的作用:

  1. 规范行为: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约束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确保社会成员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例如,交通法规要求驾驶员必须遵守道路标志和信号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 保护个人权益:法律法规的首要目的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旨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劳动法则确保劳动者享有合理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此外,保安法规通过规定严格的执法程序和处罚措施,有效打击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公民的人身安。

  3. 维持社会秩序:通过法律规定人们的义务和责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并减少冲突。例如,法律体系中的法官和判员确保每个人都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做出公正的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法律还通过禁止某些行为,并设立权威(如警察)来护社会秩序。

  4. 促进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保障了市场的有序运行。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都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创新。此外,法律法还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企业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

  5. 防止特权和腐败: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制度,法律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特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法律体系提供支持和知识,保护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健康,如公共教育、卫生保健、工场所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促进社会安全、彼此尊重和相互合作。

  6. 提供救济途径:若法律规定的权利被侵犯,法律提供了一套救济途径。例如,合同法规定了订立和执行协议的规则,若合同被违反,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7. 普及法律知识: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法律教育和宣传,公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技术法规是如何制定的,它们通常引用哪些标准?

技术法规的制定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和引用标准过程:

  1. 技术法规的概念与定义: 技术法规是指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相关工艺和生产方的文件,以及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的文件。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特征,只有满足技术法规要求的产品方能销售或进出口。

  2. 技术法规的构成: 技术法规的内核是标准。在《TBT协定》的语境下,技术法规是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文件,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技术法规可是直接规定技术要求,也可以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来规定技术要求,或将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的内容纳入法规中。

  3. 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关系: 技术法规与标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技术法规是法律采用标准化成果的产物,是标准实施的一种有力的方式。技术法规可以引用标准,标准的制定以技术法规为依据。这种关系表明,技术法规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标准的内容和适用性。

  4. 技术法规的引用标准模式: 技术法规在引用标准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5. 直接引用标准:技术法规直接引用某一具体标准或标准文本。
  6. 间接引用标准:技术法规通过引用标准的编号或名称来指明所依据的标准。
  7. 一揽子引用:无法从技术法规条款得知所引标准的具体信息,只能从抽查监督部门的目录知晓。

  8. 国际标准的引用: 根据《TBT协定》的规定,如果需要制定技术法规而有关国际标准已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应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最主要的国际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ISO/IEC国际标准。

  9. 标准化与法治化的结合: 技术法规的规范性必须建立在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上。无论是直接引用标准还是间接引用标准,具备规范性的技术法规在引用标准时均应严格遵循标准化原理的要求,确保从适用范围、规范性要素等方面实现标准的规范引用。此外,还应强化技术法规实施后的评估工,对于引用了标准的技术法规,密切跟踪所引用的标准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标准实施在技术法规制定与应用活动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10. 法律法规引用标准的具体指导: 目前,我国在标准实施规则指引方面,仅有GB/T20000.3-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3部分:引用文件》一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对技术法规引用标准的一般要求、方法和表述作了通用规定,但未给出何种层次的法律法规可以引用何种层次的标准、相应的引用力度或程序等具体指导。建议研究制定技术法规引用标准相关制度文件,修订GB/T20000.3-2014的相关规定,纳入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引用不同层次标准的模式和程序规则,确立法法规引用标准的基本规则,为法律法规引用标准提供具体指导。

综上所述,技术法规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对标准的引用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