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篇文章写得很含蓄,字里行间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恼。
2.她说话非常含蓄,常让我们弄不明白她的意思。
1. 容纳;深藏。
引
1. 森沈固含蓄,本以储阴奸。
唐
《题炭谷湫祠堂》诗
韩愈
2. 上有长松林,蔽日深杳冥。下有万仞壑,含蓄太古冰。
宋
《和邻
司马光
3. 大都一拳许,含蓄华与嵩。
金
《拳秀峰》诗
秦略
2. 谓言语、诗文等意未尽露,耐人寻味。
引
1. 至于上大夫之前,则虽有所诤,必须有含蓄不尽底意思,不知侃侃之发露得尽也。
《朱子语类》卷三八
2. 或含畜而深婉,或沈郁而顿挫。
清
《〈古文简要〉序》
方宗诚
3. 例如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
鲁迅
4. 所谓含蓄,就是不要一泻无遗,不要节外生枝,不要累赘琐碎,要有剪裁,要给读者留有思考的馀地。
《秀露集·进修二题》
孙犁
“含蓄”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应用。其基本义是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通常用于形容言语、诗文中的意思未尽露,让人感受到其深意和情感的微妙之处。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不直接明了地表达全部情意,而是通过隐晦、委婉或模糊的手法,使语言具备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文学和艺领域,含蓄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学法则,通过艺术形象的欣赏,使读者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例如,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含蓄常被用来表达积怨和愤,通过委婉的手法将情感委婉地表露出来,并常与讽刺结合,针砭时弊。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含蕴力,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类似于吃橄榄那样有回味儿。
此外,含蓄在性格上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轻易流露情感,表现出温婉、善良、平和的特质。这种性格特征与直率、明白无误的性格形成对比,体现了内在涵养的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含蓄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言语诗文中蕴含深意,不轻易流露思想感情。其近义词包括委婉、蕴藉、婉转等,而反义词则有直率、露骨、外露等。
含蓄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在东方文化中,含蓄往往被视为一种美德,代表着谦逊、自制和内敛;而在西方文化中,含蓄则更多被解读为一种间接而非直接的表达方式
总之,“含蓄”不仅是一种语言美学的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传达手段,通过间接、曲折的方式传达情感思想,使作品具有更深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
含蓄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和例子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美学追求。含蓄是一种委婉、含蓄、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达无限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在品读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诗意含蓄:这种手法通过诗意的曲折婉转来表达情感,如元稹的《行宫》:“寥落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描绘了宫女的幽怨之情,意境深婉含蓄,既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借代、暗示或印象:这些手法通过象征、比喻等手段,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叙中获得无穷之意蕴。例如,李商隐的《锦瑟》和《嫦娥》通过抒情叙事,寓意深沉,含蓄程度很深。
情景交融: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结合,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与关怀。
言微旨远,以小写大:这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小事物引起大情感,如金绪的《打起黄莺儿》:“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通过黄莺的叫声引发对远征丈夫的思念。
李商隐的《锦瑟》 :这首诗通过复杂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句,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表面上是送别之作,实则通过洞庭湖的景色隐喻了诗人对政治仕途的无奈和向往。
杜牧的《泊秦淮》 :这首诗通过对秦淮河畔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委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对爱情的美好与哀愁。
含蓄风格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运用。《诗经》中的朦胧和隐约已经体现了这种风格。唐代皎然在《诗式》中首次将“含蓄”作为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提出,并在晚唐司空图的理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强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概念,给予读者无限的联想空间。
明清时期,含蓄评诗文成为惯则,王士祯、王夫之等人的观点延续了含蓄说。这种风格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也唤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和丰富的审美联想,使诗歌更加赏心悦目,启人深思。
含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通过间接、暗示的方式传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中产生联想和思考。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深度。
含蓄表达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作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诗词、对联和环境描写等手段,巧妙地传达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既含蓄又深刻,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含蓄表达能够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通过省略主题或冲突,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品的深层含义。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描写友人离去后的景色,间接表达了送别之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往往能产生更持久、更深刻的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会和感悟。
此外,含蓄表达还能够提升作品的情感冲击力。真正的煽情是通过含蓄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情感的冲击。例如,在余华的《着》中,家珍临终前对福贵的安慰虽然没有直接的煽情,但通过含蓄的言辞和情感的铺垫,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悲凉和对生命的尊重。
总之,含蓄表达方式通过间接、暗示的方式传达思想和情感,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深度,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含蓄的含义和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强调含蓄和间接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源于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综合影响,培养了中国人谦卑隐忍和情感细腻的性格。在情感表达上,中国人倾向于使用迂回含蓄的方式,如通过琴声宣泄情感,发展成为含蓄美学。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语言和行为的委婉、含蓄有特别的推崇,这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境界。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直接性和功利性,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和意见。这种直接性源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经济影响,形成了外露、独立、自由和冒险的性格。在西方文化中,直沟通被视为诚实和真诚的表现,而含蓄则可能被误解为冷漠或漠不关心。
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避免误解。例如,在中国,含蓄的表达方式可能使西方人感到困惑,因为西方更重视直接沟通。同样,在西,直接的表达方式可能使东方人感到不适,因为东方更重视礼貌和避免冒犯他人。
含蓄与讽刺结合的例子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屡见不鲜,它们共同作用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效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杜甫的《赠花卿》 :这首诗通过含蓄的手法将讽刺寓于其中,尤其是最后两,如果不仔细辨析,很容易被误解为夸赞。这种含蓄与讽刺的结合使得诗歌的讽刺意味更加深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形象:作者通过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塑造了别科夫的形象,展示了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的性格。文章中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剧和幽默的讽刺,通过含蓄的对比描写,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Kurt Vonnegut Jr.的《哈里森·伯格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极度压迫的社会,而通过含蓄的方式则揭示了社会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建立在牺牲他人之上。这种手法巧妙将第一世界问题与第三世界问题相比较,揭示了社会如何基于对他人苦难的忽视而构建。
这些例子展示了含蓄与讽刺如何共同作用,通过微妙的表达和对比描写,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主题。含蓄通过降低陈述的强度来表达更深层的情感或态度,而讽刺则通过言辞的表面含义与实际意图之间的矛盾来传达讽刺效果。
在现代汉语中,准确运用含蓄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用词含蓄: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情感,避免直接而粗暴的表达方式。例如,可以用“永久睡着”代替“去世”,用“夕阳红”代替“老人”,这样不仅能够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还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语句委婉:通过言外之意来传达情感,避免直接批评或指责。例如,不直接批评某人,而是通过批评花来间接表达对某人的不满或批评。
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美感。例如,“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通过比喻和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细节描写:关注细节,语言具有画面感和含蓄性。例如,在描述一个场景时,可以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深长的蕴。
得体性原则:含蓄表达应遵循得体性原则,使汉语表达更加优美和精彩。例如,在商业宣传中,可以巧妙地隐藏敏感信息,以尊重他人、避免粗俗和无礼,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借景抒情:借助外界事物来表达内心情感,如诗人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简约而不简单:含蓄的语言往往以有限的文字承载着深长的意蕴,需要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