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婴儿在摇篮里不停地啼哭,大概是肚子饿了。
1. 放声地哭。
引
1. 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
《荀子·非相》
2. 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
唐
《原上新居》诗之五
王建
3. 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止。
《水浒传》
4. 他见我被赶出来,无处投奔,领著这六岁孩儿在门首啼哭。他便赁下这一间房子,叫我住。
《快心
5.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坟·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2. 特指猿啼。
引
1. 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尝闻。
唐
《寄微之》诗之五
白居易
“啼哭”是一个汉词汇,主要指放声地哭泣。根据不同的语境,“啼哭”可以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基本含义:在一般情况下,“啼哭”指的是大声地哭泣,通常用于描述婴儿或幼儿的哭声。例如,在中医儿科学中,提生理性啼哭的哭声清亮、声调一致,而身体不适时的啼哭则宏亮而长,可能因过饱、尿布潮湿等原因引起。
文学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啼哭”常用来描绘哭泣的情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司棋终日啼哭的情景。此外,啼哭也可以特指猿猴的叫声,如唐代白居易诗中提到的“巴猿啼哭夜尝闻”。
生理与病理意义:对于婴幼儿而言,啼哭是他们表达需求和痛苦的主要方式。例如,饥饿、困乏、惊恐等内在刺激或外界因素如冷热不适、疼痛等都可能导致啼哭。医学上将这种啼哭分为生理性啼哭和病理性啼哭,前者通常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而后者则可能需要医疗干预。
社会功能:哭泣不仅是情感表达的方式,还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能够促进同理心和利他行为,刺激他人提供照顾和保护,从而促进社会联系。
文化背景:在古代文献中,“啼”字常用于描述婴儿的哭声,如《吕氏春秋·察今》中提到的婴儿啼哭。此外,“啼”字还用于形容因饥饿、悲惨或悲伤而发出的哭声。
“啼哭”作为动词,不仅指放声地哭泣,还涉及到婴幼儿的生理需求和社会互动中的情感表达。这种词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杂性和文化内涵。
以下医学研究详细分析了婴幼儿啼哭的生理和病理原因:
《婴幼儿啼哭的病因与评估方法》 (2024年01月01日):该报告详细讨论了啼哭的病因,包括饥饿、不适或孤独等生理性原因,以及胃肠道题、呼吸道感染、心脏受损等病理性原因。报告还强调了评估啼哭病因时需要考虑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婴幼儿哭闹的识别与应对》 (2024年12月04日):这篇文章从生理到病理的角度分析了婴幼儿哭声,并提供了照护策略。生理性啼哭包括饥饿性和需求性啼哭,而病理性啼哭则涉及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情况。
《新生儿啼哭的生理与病理分析》 (2024年08月10日):何晋荣医生的文章指出,95%的新生儿啼哭是生理性啼哭,如饥饿、过冷和过热等,而病理性啼则见于各种疾病,如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症、牛乳蛋白过敏等。
《宝宝啼哭的生理与病理解析》 (2024年01月01日):该文章解释了宝宝啼哭声的含义,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啼哭对宝宝有益,如促进肺活动和神经系统发育,而病理性啼哭可能包括夜间惊哭、阵发性剧哭、突发尖叫等。
《新生儿啼哭知多少》 (2022年9月20日):蔡美娟医生的文章总结了新生儿啼哭的生理和病理原因,以及如何区分和处理。正常新生儿啼哭是呼吸运动建立的生理反应,有助于肺组织膨胀和循环状态的过渡。
《婴幼儿啼哭的生理与病理析》 (2020年05月08日):这份报告详细解读了生理性啼哭和病理性啼哭的不同表现,如心脏病患儿的心率加快、颅内出血或脑水肿患儿的“脑性尖叫”等。
《新生儿啼哭不止的原因分析》 (2023年03月11日):这篇文章从生理性到病理性因素全解析了新生儿啼哭的原因,包括湿疹、痒感、衣着不当等生理性原因,以及口腔溃疡、鼻塞、脑部疾病等病理性原因。
《婴儿啼哭的生理与病理性分析》 (2016年09月14日):孙艳艳医生的报告详细解读了生理性啼哭和病理性啼哭的不同症状,如口腔疱疹、溃疡、饥饿、活动佝偻病等。
《宝宝啼哭的生理与病理分析》 (2023年12月20日):这篇文强调了理解宝宝啼哭声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夜间惊哭、阵发性剧哭、突发尖叫等病理性啼哭的表现。
婴儿啼哭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2023年09月13日):董青艺和陈平洋的文章探讨了婴儿啼哭的特征及其对家长和医疗的重要性,列举了绞痛、饥饿、困倦等生理性原因,以及腹痛、感染、佝偻病等病理性原因。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啼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比之下,在东亚文化,如中国和日本,哭泣可能被视为失礼,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哭泣更多地与丧葬仪式相关,用以表达哀悼之情。
生理与心理功能:
在现社会中,哭泣也被视为心理健康的表现,适度的哭泣有助于释放情感、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
不同文化对哭泣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各异,影响着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哭泣选择。例如,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哭泣承载着特殊意义,成为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文化传承与自我认知:
在不同社会中,哭泣被视为软弱或勇敢的表现,体现了社会对情感表达的同要求。
性别差异与社会规范:
综上所述,哭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复杂多样。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并减少对哭泣的误解和偏见。
古代文献中关于啼哭的描述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中的多重特征。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或文化特征:
《搜神记》中的恸哭:晋代干宝的《搜记》记载了青年与老人因悲伤而放声痛哭,甚至绝而复苏的情景,这一典故常被引用来形容极度的悲痛。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重大悲剧时强烈情感反应,以及对悲伤情绪的重视。
《左传》中的啼哭:《左传》记载齐襄公田猎时见到一头猪,误以为是公子彭生,于是射杀之,猪人立而啼的情景。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动物的同情和对意外事件的悲痛反应。
《汉书》中的啼哭:《汉书》记载了王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宫人妇人啼呼的情景。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助感。
《东观汉记》中的啼哭:《东观汉记》记载了刘盆子和乐恢因不同原因而啼泣的情景。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家责任的承担。
《淮南子》中的哭泣:《淮南子》记载了贾谊和阮籍在困境中选择道路的无奈与悲哀。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助感。
《红楼梦》中的哭泣:《红楼》第三回中描述了黛玉哭泣的情景。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女性情感表达的重视,以及对个人情感的宣泄。
《礼记·檀弓上》中的哭泣:孔颖达注释指出有声称哭,无声称泣,并为哀。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哭泣行为的规范和对哀伤情绪的重视。
《三国志》中的哭泣:钱锺书引用《三国志》说明在送别时落是礼仪的一部分。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生离死别的哀伤。
《旧唐书》中的哭泣:李吉甫被指责为“谄泪在睑”,即善言且常落泪,但这种“泪”被视为谄媚之泪。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眼泪作为考量标准的复杂态度。
《隋书·天文志中》中的哭泣:虚南二星曰哭,东二星曰泣,泣、哭皆近坟墓。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死亡和哀悼的特殊情感表达。
现代心理学对哭泣(括啼哭)在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有深入的探讨和理解。首先,哭泣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情感表达方式,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状态,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哭泣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疗愈和情感释放的过程,帮助个体理解和处理内心感受,缓解焦虑、压力和抑郁等负情绪。
从生理角度来看,哭泣能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休息和消化,同时释放爱荷斯坦(催产素)和多巴胺(幸福胺),这些物质能缓解疼痛,无论是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此外,情绪泪液中含有特定的蛋白质和成分,如天然止痛药酪氨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锰、钾和催乳素,这些成有助于改善情绪和提高免疫力。
在社会互动方面,哭泣可以作为一种沟通信号,提醒周围的人需要帮助,而形成一个互动的网络,共同应对挑战。哭泣还能增强人际关系,促进情感共鸣和支持。例如,在职场中,适时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增进理解与信任,促进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然而,哭泣也可能引起他人的不适,因为他们可能难以承受情绪的强度或哭泣者表达的脆弱性。因此,理解对哭泣的不同反应对于减少与情感表达相关的耻辱感至关重要。通过练习和自我接纳,人们可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哭泣,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
总之,哭泣一种健康的情感宣泄方式,对心理成长和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缓解压力和情绪,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关于啼哭的文学作品中,有多个经典案例描绘了这一情感。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白居易的《慈乌夜啼》 :这首诗通过鸦的啼叫来表达对母爱和孝道的深刻思考。诗中描述了慈乌在失去母亲后每晚悲切地啼叫,这种声音仿佛在诉说未能尽孝的愧疚和哀伤。诗人通过对比其他鸟类无母而哀怨的情景,强调了母爱的深重和孝顺的重要性。
艾芜的《回家》 :在这部作品中,祖母因丈夫丁永森的行为而情绪激动,她气急败坏地追着丈夫,大声哭喊。这种场景展示了人物在极端感下的哭泣,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紧张和冲突。
曹禺的《原野》 :在第二幕中,孩子似乎到了什么,于是拼命地哭喊。这种哭泣表现了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恐惧,同时也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马烽的《吕梁英雄传》 :在这部作品的第一回中,康锡雪倒在椅子上时,也表现出了类似的哭喊行为,但没有泪水。这种无声的哭泣可能反映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