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何况的意思

kuàng

何况

拼音hé kuàng

1.何况常用意思: 表示比较起来更显而易见或在情理之中(多用于反问)。

词性连词
近义词 况且 , 而况

例句 1.他在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呢?
2.小船是逆流而上,何况又顶风冒雨,速度怎么可能快呢?

何况引证解释

1. 亦作“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1. 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 《后汉书·杨终传》
2. 若以手持十方诸山,须臾碎之如尘如灰,何况凡夫。 《普曜经·试艺品》
3. 卿相非所盼,何况于千金。 南朝 宋 《雉子游原泽》诗 何承天
4. 云高风苦多,会合难遽因;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 唐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 元稹
5. 刘备言曰:“功劳皆是咱军,无功军得赏,何况咱军?” 《三国志平话》卷上
6. 物力还应当爱惜,何况人力? 《关于女人·我的学生》 冰心


何况是什么意思

“何况”是一个汉语连词,拼音为“hé kuàng”,常用于表示进一步的推论或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复杂性。主要用法和含义如下:

  1. 表示不消说:在某些情况下,“何况”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很明显,无需多言。例如:“一项改革都会经过不少曲折,更何况一场革命”。

  2. 表示更加:它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或补充前面的意思,强调事情比想象中更严重或复杂。例如:“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力气,何况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3. 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与“况且”用法相似,用于表达更详细的理由或额外信息。例如:“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克服了,更何况这么一点小事”。

  4.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在反问句中,“何况”常用于强如果A如此容易,那么B就更不用说了。例如:“这句话连孩子都懂,何况大人呢?”。

  5. 用于对比和衬托:在句子中,“何况”可以用来对比两个事物,使后者显得更加困难或不可能。例如:“他在宿舍都不敢大声说话,何况要在大庭广众之中呢?”。

“何况”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它既可以用于陈述句,也可以用于反问句,通过不同的搭配和语气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强调和推论。

“何况”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演变是什么?

“何况”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演变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连词的使用,用于表示更进一步的推论或强调程度。这一词汇由“何”和“况”两个字组成,其中“何”作为疑问代词,用于提出反问;而“况”则表示情形、比方或连词,用于更进一层的推论。

在古代文献中,“何况”常被写作“而况”,并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思。例,《易·乾》中有“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的句子,表明了对人类和鬼神的进一步推论。此外,在《后汉书·杨终传》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殷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这句表达了对当前状况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何况”在古代汉语中还被用来强调事情的严重性或增加论据,表达更深层次的理由。例如,《三国志平话》中刘备的言辞:“功劳皆是咱军,无功军得赏,何况咱军?”以及《红楼梦》第六回中的“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这些例子展示了“何况”在表达强烈情感和深层思考时的灵活运用。

“何况”在代汉语中主要作为连词使用,通过反问的语气来表示更进一步的推论或强调程度。

“何况”与其他类似连词(如“况且”、“而且”)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何况”、“况且”和“而且”这三个连词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递进关系,但它们在用法、语义和句法位置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从语义上看,“而且”通常用于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即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步。例如,“这书内容好,而且又不贵,你买一本吧。”这里的“而且”强调的是内容好和价格便宜这两个理由的递进关系。

相比之下,“况且”则更多地用于补充说明理由,表示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例如“路不算远,况且还是快车,一定能准时赶到。”这里的“况且”是对“路不算远”的一个追加理由。此外,“况且”在口语中与“也”、“还”、“又”等词配合使用。

而“何况”则具有更强的反问语气,通常用于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如此。例如,“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这里的“何况”带有明显的反问语气,强调连基本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写文章了。“何况”常与“尚且”、“都”搭配,形成前后对比。

在句法位置上,“而且”通常位于句子中间或句尾,用于连接两个递进的关系。而“况且”和“何况”则多用于句首或句中,用于补充或强调理由

尽管这三个连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功能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在句子“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中,正确答案是D(何况 而且 而且),因为“何况”于表示甲如此,乙则更不必说了。

虽然“何况”、“况且”和“而且”都可以表示递进关系,但它们在用法、语义和句法位置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何况”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常见错误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何况”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常见错误如下:

正确使用方法:

  1. 表示递进关系:用于表达进一步的强调或反问,通常用于比较两个事物,前一个较浅显,后一个更深刻。例如:“学好本国语言尚且要花很大力气,何况学习外语呢?”。

  2. 用于反问句中:当陈述一个较容易的情况时,可推断出另一个情况也更容易。例如:“这句话连孩子都懂,何况大人呢?”。

  3. 独立使用或与“连…都…”结合使用:可以单独作为陈述句的一部分,也可以与“连…都…”结构结合使用,如“这个东西两个男人都搬不动,何况一个女人”。

  4. 用于修辞疑问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更进一步的意思,如:“他是专门学这一行的都不懂,更何况我呢?”。

常见错误:

  1. 搭配不当:在某些情况下,“何况”不能与其他关联词混淆使用。例如,不能将“而且”改为“何况”,因为它们的用法不同,“而且主要用于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而“何况”则用于表示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

  2. 位置不当:关联词的位置应放在主语之后或之前,如果主语不一致时,需要调整关联词的位置。例如,在复句作谓语的单句中,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

  3. 误用其他词语:有时可能会误用“况且”来代替“何况”,尽管两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何况”具有独特的反问语气和递进意味,而“况且”更多用于追加理由。

总之,“何况”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用途的表达方式,既可以用于修辞疑问句,也可以独立用作陈述,其含义取决于上下文和使用场景。

“何况”在不同地区方言中的变体和特殊用法是什么?

“何况”在不同地区方言中的变体和特殊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浙江沿海地区:台州话和绍兴话虽然有相似性,但台州人并不能完全听懂绍兴各县的方言。这种方言的差异性导致了“何况”在不同地区的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变体。例如,在台州,们可能会用更本地化的表达方式来替代“何况”,以适应当地语言习惯。

  2. 河南方言:在河南的一些地方,“爸爸”被称为“大爷”或“叔叔”,这种偏称现象也影响了“何况”的使用。在这些地方,人们可能会用类似“更不用说”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替代“何况”,以符合当地的语言习。

  3. 潮汕地区:潮州话作为古闽南语的变体,保留了许多古音,因此在使用“何况”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发音或用法。例如,潮州话中的某些词汇可能需要通过特定的书写方式来表达,这与普通话中的“何况”有所不同。

  4. 广东方言:广东话(粤语)中,“何况”可能会被替换为其他表达方式,如“更别说”或“更不用说”,以适应粤语的语法结构和发音特点。

  5. 陕西方言:陕西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较大,如陕北、关中和陕南的方言各不相同。在这些地区,“何况”可能会被替换为当地特有的表达方式,以适应各自的语言习惯。

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分析“何况”的语境意义和情感色彩?

要通过文学作品分析“何况”的语境意义和情感色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语境的重要性:根据,语境是语言使用的具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因素,这些因素赋予词语、句子和篇章特定的意义和目的。因此,在分析“何况”的语境意义时,我们需要考虑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使用环境,如时间背景、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等。

  2. 情感色彩的表达:提到,文学作品中情调氛围的描写及其对作情感色彩的影响,通过环境、人物描写和意象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情感。因此,“何况”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如乐观、悲观、讽刺或哲理等。

  3. 具体例句分析:提供了多个例句展示了“何况”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场景,如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通过这些例句,我们可以看到“何况”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语气和情感色彩,还深刻反映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4.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中提到,“何况”表示递进关系表达出“你总会有这种感觉”的意思。这表明在文学作品中,“何况”可以用来强调某种感受或观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5. 文化内涵与语言表达:详细解释了“何况”等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涵盖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这有助于我理解“何况”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