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吟诵诗词时的声音高亢激越,极富感染力。
2.老先生吟诵古诗时,常常吟得声情并茂,抒情酣畅。
1. 泛指读书。
引
1. 苗少家贫,昼执𬬺耒,夜则吟诵。
《晋书·儒林传·徐苗》
2. 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引
1.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隋书·薛道衡传》
2.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唐
《游太山》诗之四
李白
3. 高宗亲书此联于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宋
《鹤林玉露》卷十二
罗大经
4. 岳庵虽家居,亦囊箧鳞杂,不能吟诵无事如曩时。
清
《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
梅曾亮
5. 〔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旋律。
《〈郭小川诗选〉代序》
冯牧
吟诵是一种传统的汉语诗文诵读方式,结合了“吟”和“诵”的特点。吟诵的义和内涵在不同的文献中有所不同,但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基本含义:吟诵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是一种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的口头表现形式。它不仅要求朗读者具备良好的声音、语调和节奏感,还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并传达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历史渊源:吟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和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读书方法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汉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吟诵的区别:吟是指有旋律的读法,通常带有曲调,而诵则是没有旋律的读法。吟诵是两者的结合,既包括吟咏(有旋律的读法)也包括诵读(没有旋律的读法)。
文化意义:吟诵不仅是读书的方法,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体现了汉文的韵味和内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吟诵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体验作者的心境,品味诗词作品内容。
应用场景:吟诵常见于诗歌朗诵、文学演讲、戏曲表演等文艺活动中。在学校里,吟诵也是一重要的文学教学方法,通过吟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现代传承:在当代,吟诵作为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许多地方学校开展了吟诵教学,并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这不仅有助于传传统文化,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
吟诵是一种有韵律和艺术感的读书方式,它结合了语言的特征和音乐的美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吟诵,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古典诗文的内在精神和美学价值。
吟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具体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周代。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通过“乐语”教导国子,其中包括讽诵等多种方式,这表明吟诵从早期便与教育紧密相连,成为周人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一项技能。孔子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结合,成为古代吟诵的典范。
汉魏六朝时期,统治者提倡诵习诗书,声律论的兴起使人们在吟诵时注重作品音节美的玩味,佛教和道教音乐的影响丰富了吟诵的腔调。唐代近体诗的产生和诗歌创作的繁荣,使得吟诵在更大范围内展开,皇帝、大臣、文人雅士、和尚道士等普遍喜爱吟诗,白居易的诗歌尤其受到广泛传诵。
宋代以后,吟诵之学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出现了大量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家》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吟诵不仅限于汉族,也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学中。
吟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将吟诵从集体性质转变为个人性质,为文化传承开辟了一条秘密之路。屈原是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而唐诗的创作也深受吟诵的影响。
吟诵作为汉诗文的传统读法,包括唱、歌、吟、咏、哦、叹、诵、念、哼、呻、讽、背等多种形式。20世纪后,为了与现代朗读和阅读方式区别,改名为“吟诵”,这一名称由叶圣先生首倡,后经赵元任等学者使用,得到政府和学界认可。
吟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具体起源和发展过是从先秦时期的诗歌吟唱开始,经过周代的教育系统传承,到汉魏六朝时期的声律论兴起,再到唐代的诗歌创作繁荣,最后在宋代以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吟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和效果可以从多个具体案中得到体现:
西安市灞桥区热电小学的研究表明,吟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记忆和背诵积累。学校被授予“中华经典吟诵实验学校”,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入吟诵,学生喜爱吟诵,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高校吟诵课程:
近所高校也开展了吟诵教学,开设了吟诵课程,培养会吟诵的大学生、研究生,并且在首师大的组织下编写了统一的教材《高等院校普通话吟诵教程》。
“诗乐语文 吟诵美育”课程: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诗乐语文 吟诵美育”课程通过将吟诵引入语文课中替代现代朗诵,并补充到语文古诗文的分析当中,使文字具有音乐的美感,怡情养性,让学生体验美育过程。
吟诵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
李梦露的研究指出,吟诵被列入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十三五”工作规划,成为经典诵读的方式之一。通过系统化知识和实用化能力,帮助学生掌握300篇左右的古诗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实践:
这些案例表明,吟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词,还能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和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吟诵与其他形式的诗歌朗诵或文学表演的区别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朗诵:朗诵则更侧重于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侧重于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朗诵者需要运用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技巧,并辅以手势、眼神、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朗读艺术化。
内容和选材:
朗诵:朗诵的内容更为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诗歌,以及经典的小说、散文、书信等,但前提是必须是经典的文学作品。
教育作用:
朗诵:朗诵则侧重于审美教育和精神享受,常用于舞台表演和文娱活动中,使听众受到思想感情熏陶和语言美的享受。
表现形式和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吟诵与朗诵在表现形式、艺术特点、内容选材、教育作用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著差异。
吟诵对于提升个人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具体作用: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吟诵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和节奏,帮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音韵美,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这种表达方式不仅限于文字本身,还涵盖了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营,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培养审美情趣:吟诵能够使人在有声的空间里感受到诗意丰富和发展,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通过吟诵经典文献,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并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情绪这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吟诵是承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它渗透着中国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吟诵方法和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吟诵不仅是一种学习具,更是一种传承和体验中华文化精神的方式,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提升创造力和个性:吟诵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它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知识有机融合,寓教于乐,尤其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创造力和个性。通过吟诵,人们可以更好地品味文本的艺术技巧和审美风格特征,从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个性。
促进全面发展:吟诵能够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通过吟诵古诗词,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导学生走向良性的为人处世之道。
增强情感和表达能力:国学吟诵要求们对诗词和文言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感悟,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感和表达能力。通过吟诵经典名篇,《关雎》,让学生体会古诗文的音韵之美和诗人真情实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学术研究价值:吟诵揭示了语言、音乐、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理解诗歌意义与语言意义的差异,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有重大影响吟诵教学符合诗词格律的要求,通过声调、韵律和长短的变化,学生可以品味诗歌的内涵,积累诗意含蓄的语言经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吟诵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和学术研究的途径。
在当代社会,吟诵作为一种非物质文遗产,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以下是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详细分析:
社会认知度低: 尽管吟诵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但其社会认知度极低。许多人将汉诗文的朗诵与吟诵混淆,甚至认为吟诵就是朗诵,这导致了吟诵在文化教育系统中的边缘地位。
教育方式不成熟: 目前,吟诵的教学模式尚处于实验阶段,缺乏成熟的教学标准和方法。例如,字音标准、学生差异处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缺乏政策支持: 教育部尚未发布相关文提及吟诵,导致许多地区难以开展吟诵活动。某些部门对吟诵的价值认识不足,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
传承人老龄化: 全国吟诵传人数量少且年事高,分布不均,后继乏人,现存多数吟诵调和吟诵方法不完整,传统吟诵传承的现状人堪忧。
数字化冲击: 随着书面文字数字媒体的兴起,人们对吟诵的需求减少,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和文化。
申遗难度大: 由于申遗规定复杂,吟诵作为一个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纯粹口头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整体成为国家级非遗。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如常州、武汉等地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研究与抢救整理: 近年来,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由叶嘉莹教授负责的“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项目,旨在建立中华吟诵数据库,收集大量吟诵资料,包括录音、录像、照片等,涉及众多著名学者和诗人。
社会各界关注与参与: 学者、艺术家和大学生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吟诵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设吟诵课程、录制资料、申报非遗等方式,努力挽救和推广这一传统艺术。
国际交流与合作: 吟诵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确保其传承和发展。通过学者引领、教师推行、丰富吟诵活动、鼓励创新、纳入非遗保护和加强国际交流等措施,旨在保护和传承吟诵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体系的融入: 有学者呼吁教育部能够形成政策,将吟诵作为师范类院校文史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期让全国人民了解吟诵,并推动其在教育体系中的普及。
媒体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吟诵,以及通过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可以有效提升吟诵的会认知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