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呜呼的意思

呜呼

拼音wū hū

1.呜呼常用意思: 表示叹息。也作“

词性叹词
近义词

2.呜呼常用意思: 借指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归天 , 升天 , 归西
例词一命呜呼

例句 1.这条刚买来的金鱼还没养到半天就一命呜呼了。
2.从医院回来没几天,他就旧病复发,一命呜呼了。

呜呼引证解释

1. 见“嗚呼”。


相关词 呜呼哀哉 一命呜呼

呜呼是什么意思

“呜呼”是一个汉语感叹词,拼音为“wū hū”,主要用作叹词,表达对不幸事件的叹息、悲痛或感慨。在古代文献中,“呜呼”常用于祭文中,借指死亡,如“一命呜呼”。它也可以表示对某事的哀悼或对人物的赞美、慨叹。

“呜呼”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多种情感色彩。例如,在《书经·五子之歌》中,“呜呼曷归,予怀之悲”表达了深切的哀伤。在现代汉语中,“呜呼”仍被广泛使用,用于表达对某事的感慨或对某人的哀悼。

“呜呼”还可以作为象声词,模仿哭声或鸟鸣声。在文学作品中,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鲁迅的《韦素园墓记》等,都使用了“呜呼”来表达对不幸事件的叹息或对人物的哀悼。

“呜呼”是一个多义词,具有感叹、赞美、慨叹和借指死亡等多种含义,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感叹词,用于表达情感和表达感叹。

呜呼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例子是什么?

“呜呼”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例子如下:

  1. 表达悲伤和哀悼
  2. 在《尚书·王子之歌》中,有“呜呼曷归,予怀之悲”(哎哟哪里去安身,我想想真伤心),表达了悲哀之情。
  3. 在《诗经·大雅·召旻》中,有“呜呼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唉,可惜呀!如今的某些人,不如前辈的老臣啊),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
  4. 在唐代文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全文前后共用了七个“呜呼”和三个“呜呼哀哉”,表达了对侄子的深切哀悼。

  5. 表达感叹和赞美

  6. 在《尚书·旅獒》中,有“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啊!贤明之王,慎其德政,四方各族,都来归顺),表达了对贤明君王的赞美。
  7. 在《书经·五子之歌》中,有“呜呼曷归,予怀之悲”,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

  8. 借指死亡

  9. 在《红楼梦》中,有“呜呼死了”,直接表示人的死亡。
  10. 在《警世通言·宋官团圆破毡笠》中,有“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表示老和尚已经去世。

  11. 作为象声词

  12. 在曹植的《平原懿公主诔》中,有“呜呼失声”,描述了哭声。

  13. 其他用法

  14. 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写道:“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表达了对赋税之重的感叹。
  15. 在《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中,鲁迅也使用了“呜呼”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呜呼”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表达悲伤、哀悼、感叹、赞美等情绪,并且常与“哀哉”连用,形成“呜呼哀哉”的固定搭配。

呜呼作为象声词时,具体模仿的是哪种哭声或鸟鸣声?

“呜呼”作为象声词时,具体模仿的是哭声或鸟鸣声。中提到,“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这表明“呜呼”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描述哭泣的声音或鸟类的鸣叫声。

在现代汉语中,呜呼的使用频率和场合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呜呼”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析:

  1. 使用频率的变化
  2. 在古代文献中,“呜呼”作为双音叹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和《史记》等古籍中。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呜呼”的使用频率明显减少,更多地被其他表达方式所取代。
  3. 现代汉语中,“呜呼”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口语表达和特定的正式场合中,如悼念仪式和一些古文仿写中。

  4. 使用场合的变化

  5. 在古代,“呜呼”常用于皇帝的诏书或庄重的场合,写作形式多样,如“於乎、於呼、於戏、乌乎、乌呼”等。它通常位于谈话开始处或谈话中,用于上对下的谈话中居多,也可用于下对上的场合。
  6. 现代汉语中,“呜呼”更多地用于表达悲伤、叹息或哀悼之情,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口语表达中。例如,在描述人物的悲伤情绪时,或在表达对逝去事物或不幸遭遇的哀悼时。

  7. 情感表达的变化

  8. 在古代,“呜呼”不仅表叹息、悲伤,还常用于赞美、慨叹等情感表达。例如,在《诗经》和《左传》中,“呜呼”常用于表达哀痛之情。
  9. 现代汉语中,“呜呼”主要表达悲伤和哀悼之情,较少用于其他情感表达。例如,“呜呼哀哉”这一成语在现多用于指死亡或完蛋。

  10. 语言风格的变化

  11. 在古代,“呜呼”作为文言叹词,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涵盖了叹词、象声词、动词等多种用法。例如,它可以描述哭声、鸟鸣声、风声、汽笛声等。
  12. 现代汉语中,“呜呼”更多地作为一种正式的感叹词,用于文学作品和口语表达中,表达深深的伤感和悲痛。如,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呜呼”常用于抒情和议论。

在现代汉语中,“呜呼”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发生了显著变化。

呜呼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是什么?

“呼”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对情感表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达强烈的情感: “呜呼”常用于表达深深的哀或遗憾。例如,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作者通过使用“呜呼”和“呜呼哀哉”来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从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到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这种用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

  2. 增强感的深度和层次: 在文学作品中,“呜呼”不仅用于表达悲伤,还可以与其他词语结合使用,形成更复杂的情感表达。例如,“呜呼哀哉”这一成语形象地表达了面对困难、不幸或悲伤时的心情,常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组合使用可增强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3. 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 “呜呼作为一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情感表达的细腻追求和审美趣味。例如,在《胚胎奇谭》中,物哀作为一种对外境深情感触的表现,通过“呜呼”来体现,展现了哀伤与怜悯之情。这种传统表现方式虽然在现代文学中出现频率减少,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审美值。

  4. 修辞手法的创新: 鲁迅在其作品中也借鉴了“呜呼”的修辞手法,将其改造为“呜呼啊歌”,以表达激越的情感。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5. 情感宣泄和语言的局限性: 在某些情况下,“呜呼”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当语无法完全表达情感时,作者会借助这种感叹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例如,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呜呼呜呼”来宣泄激越的情感,这种修辞手法很好地表达了鲁迅的情感。

综上所述,“呜呼”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和深度,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情感表达的细腻追求和审美趣味。

呜呼与其他汉语感叹词(如“啊”、“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呜呼”与其他汉语感叹词(如“啊”、“哦”)在表达情感和语气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情感表达的强度和类型
  2. “呜呼”通常用于表达较强烈的情感,如悲伤、感叹或叹息。例如,在《尚书》中,“呜呼”常用于表达对天地的敬畏或对某种情况的感叹。
  3. “啊”和“哦”则更多用于表达轻微的情感,如惊讶、疑问或简单的感叹。例如,“啊”可以表示惊或反问,而“哦”则常用于表示理解和同意。

  4. 使用场景

  5. “呜呼”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如古文、诗词等。例如,《三国志·张飞传》中刘备对张飞被杀的感叹:“噫,飞死矣!”。
  6. “啊”和“哦”则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如对话、叙述等。例如,“哎呀”常用于表示意外或轻微的惊讶。

  7. 语法功能

  8. “呜呼”作为感叹词,通常独立使用,不与其他句子成分构成语法联系。例如,“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9. “啊”和“哦”也可以独立使用,但有时也可以作为助词或语气词出现在句末或句中。例如,“大家一齐干哟!”。

联系

  1. 共同点
  2. 所有这些感叹词都用于表达情感,且在句子中没有语法联系。例如,“啊”、“哦”和“呜呼”都可以独立使用,不与其他句子成分构成语联系。

  3. 历史演变

  4. 这些感叹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相似之处。例如,“呜呼”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而“啊”和“哦”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此外,“呜呼”的读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如先秦两汉时期读作“Aha”,三国两晋时期读作“Oho”,而现代汉语中的“啊哈”则是其演变形式。

  5. 文化背景

  6. 这些感叹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有相似之处。例如,“呜呼”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达对天地的敬畏或对某种情况的感叹,而“啊”和“哦”则更多用于日常口语中。这些感叹词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也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