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度,我们都应该严格遵守。
例句
1.他做诗既讲法度规矩,又能够摆脱前人藩篱,自创新体。
1. 法令制度。
引
1. 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书·大禹谟》
2.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汉
《过秦论上》
贾谊
3. 仁宗皇帝守成,皆遵先朝法度。
宋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吴曾
4. 南唐法度,凡官府破耗军粮至三百石者,即行处斩。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5. 始皇帝宾天后,法度就乱了。
《宿莽·大泽乡》
茅盾
6.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论语·尧曰》
7. 审法度。
《汉书·律历志上》
8. 〔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杰于咸阳,约十三万户。
《秦
2. 规范;规矩。
引
1. 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何故也?
《管子·中匡》
2.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唐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3. 徐敦立言: 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
宋
《老学庵笔记》卷四
陆游
4. 可见古人用笔,一挑一跃,皆有法度可寻也。
清
《履园丛话·碑帖·唐砖塔铭》
钱泳
5. 一个女人有了她自己的爱情是犯了罪的。法度开始拘束她了。
《牡丹》三
徐迟
3. 格式。
引
1. 诸车之合于法度可以示训者,则辂为名。
晋
《会朝堂五辂制度议》
挚虞
2. 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仿我法度,一样制造。
《三国演义》第一〇二回
4. 办法;方法。
引
1. 看他一言一动,略有纤毫破绽,便报与我知道,自有制他的法度。
元
《风光好》第一折
戴善夫
2. 武松又问道:“还有甚么法度害我?”
《水浒传》第二八回
3. 下官到彼,见机而作,自有法度。
“法度”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法律制度、规矩、行为准则等。具体来说:
法律制度:法度可以指国家或社会制定的法令、法规,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例如,《尚书·大禹谟》中提到“罔失法度”,意指不违背法令制度
规矩、行为准则:法度也可以指个人或集体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如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例如,《管·中匡》中提到“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这里的“法度”指的是标准和规范。
度量衡制度:在古代,法度还特指度量衡制度,即用于测量长度、重量等的标准单位和器具。
格式、方法:在某些语境下,法度还可以指某种格式或方法,如书法中的书写规则。
哲学与文化层面:在更广泛的学和文化背景下,法度可以象征一种秩序、规范或原则,甚至与天道、自然法则相关联。
法度是一个多义词,其具体含义需根上下文来确定。它既可以指具体的法律条文,也可以泛指各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法度在古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国家理的基础: 法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管子·明法解》中提到,法度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依法治国以带来公正和秩序,而私意则会导致混乱和危险。荀子也认为,礼义、法度是为了节制人的欲望、规范人的行为而制定的制度性规章,这些规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制度的体现: 法度不仅指法律制度,还包括行为的准则和规矩。例如,《书·大禹谟》中提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强调了法度在行为规范中的重要性。此外,《韩非子·有度》中也提到法律制度在君主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秩序的维护: 法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以魏国李悝的《法经》为底,制定了秦国的法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的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订秦律,颁行全国,为车书一统、四海一家奠定了法度基础。
公平正义的障: 法度与公平正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法家主张“任法而治”和“一断于法”,依靠法制来调度社会各阶层积极性,战国时期重用法家的诸侯国都迅速强盛,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这表明法度在实现公平正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与道德的融合: 法度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还涉及道德和礼制。荀子认为,礼义、法度等皆由圣人所制定,用于矫饰人的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的情性而导之。这表明法度在古代中国不仅是法律制度,也是文化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历史演变与实践: 法度在中国古代法制的时间维度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夏朝,至唐朝达到顶峰,及清末进行了司法改革。这些历史演变表明,法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实践和影响。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法度如何在不同朝代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中体现”的问题。虽然有几条证据提到了法度在不同朝代中的应用和影响,但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观点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跨朝代的分析。
然而,我们可以从部分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
秦孝公最终采纳了商鞅的意见,颁布了开垦荒地的命令,显示了法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孔子对法度的看法:
孔子强调,只有坚守传统的法度,才能使百姓尊贵人,贵人也能保守自己的家业。
荀子对法度的解释:
荀子认为,法度的产生是为了止因追求欲望而导致的争夺和混乱,并在社会成员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
陈亮对法度的哲学思考: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历史悠久,起源早: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黄帝时期已经出现了基本的计量单位和工具。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制和历法开始出现。
多次变革与统一:从秦朝开始,中国首次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官方统一度量衡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度量衡制度。隋唐时期,度量衡单位名目混乱,但最终实现了统一。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计量体系。
单位多样且复杂:古代度量衡单位种类繁多,包括长度单位如尺、寸、分,容量单位如升、斗、斛,重量单位如铢、两、斤、钧、石等。这些单位在不同朝代和地域之间存在较大差。
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唐朝方形嘉量克服了系统误差,宋代戥秤作为国家衡重标准器。元朝利用“方正案”等仪器进行精确测量。
管理制度严格:古代度量衡制度通常由国家设立专门官员管理,确保度量衡的统一和准确。例如,汉代设立专门官员管理度量衡。
与现代度量衡制度相比,古代度量衡制度有以下不同:
单位不统一:古代度量衡单位种类繁多且不统一,不同朝代和地域之间的差异较大。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的度量单位差异显著。
进位关系复杂:古代度量衡的进位关系较为复杂,例如钧体系(石、钧、斤、两、铢)的进位关系未变,但量值逐步缩小。
缺乏国际标准:古代度量衡制度没有国际标准,主要依赖于各国或地区的自行制定和使用。
测量工具和技术落后:古代测量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例如使用圭表量度正午日影长度。而现代测量工具和技术则更加先进和精确。
与现代单位制的差异:古代度量衡单位与现代国际单位制(SI)有较大差异。例如,一尺在不同朝代的长度不同,从战国时期的22.5厘米到明清时期的32厘米。
在书法艺术中,法度具体指的是书写时应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方法。这些规则和方法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和核心。
笔法:笔法是指书写每一笔每一画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技巧。例如,藏锋、露锋、提按、转折等笔法,这些技巧不仅影响笔画的形态,还影响整体作品的美感。笔法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掌握了正确的笔法,才能写出好的笔画效果。
字法:字法是指书写每一个字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这包括点画的大小、长短、组合等原则,以及字形结构的规范性。字法确保了每个字的形态和结构符合书法的美学要求。
章法:章法是指书写整幅作品时应遵循的原则和布局。这包括字与字之间的顾盼、揖让、响应等关系,以及整篇布局的精心排列。章法决定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视觉效果。
墨法:墨法是指使用墨水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技巧。这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作品的层次和质感。
此外,书法的法度还体现了矛盾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则与自由:书法的法度提供了一套规则和标准,但书法家在遵循这些则的同时,也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就是规则与自由的矛盾与统一。
刚与柔:书法要求有刚劲与柔和的结合,刚能体现力度,柔能表现韵味,这种刚柔并济的笔力运用体现了矛盾与统一。
动与静:书法作品既要有动态的美,如行云流水般的笔势,又要有静态的美,如平衡稳定的结构,动与静的结合也是书法中的一种矛盾与统一。
变化与和谐:书法家在创作时,需要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同时,追求笔画、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和谐的结合也是矛盾与统一的体现。
个性与共性:每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但在书法的共性——即法度的基础上,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现和认可,这也是一种个性与共性的盾与统一。
传统与创新:书法的法度根植于悠久的传统,但书法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传统的根基,又有时代的气息,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也是矛盾与统一。
书法的法度不仅包括具体的书写技巧和规范,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
在哲学和文化层面,法度与天道、自然法则紧密相关联,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下是对这一关系的详细阐述:
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道法自然”,强调“道”作为万物之源,是宙万物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规律,人类也应效法自然,顺应自然法则行事。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个人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治理上。圣人效法自然,遵循天地之道,即可成为王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一系列的法则关系表明,人类、地理环境和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适应的关系。人应效法大地的安静和柔顺,地效法天的运行和生成,天则遵循道的规则行事。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现象上,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治理上。君王若能顺天之时,法地之宜,行道无为之教化,民则可安静而自理,生化而有常,清静而无忧。
天道无为:庄子哲学中的天道无为思想进一步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庄子认为,世间事物有好有坏,皆应遵循天道法则处理。这种思想认为,治理国家和管理天下应顺应天理运行的方式,而不是人为干预。
法度与自然法则的统一:黄老道家的思想中,“道生法”概念指出,人类社会的法度源于自然规律的天道。通过“法”这一中介,天和人、自然秩序和人间秩序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种思想认为,法度不仅是人为制定的规则,更是自然法则的体现,具有客观公正的性质。
古琴制作的法度与技艺传承:在古琴制作中,法度和技艺传承也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古琴制作需遵循自然法则,传承古制法度和技艺,同时结合时代审美和技术。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古琴的艺术品质,也体现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社会秩序与自然和谐: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上,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政府减少干预,让百姓自然发展,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认为,社会秩序和规范应符合人的自然状态,让人生活得自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度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与天道、自然法则紧密相关联,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