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天堑的意思

tiān qiàn

天堑

拼音tiān qiàn

1.天堑常用意思: 天然的阻断交通的壕沟;多指大江大河。

词性名词
近义词 鸿沟

例句 1.此地是一天堑,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2.长江大桥被投入使用后,使天堑变为通途。

天堑引证解释

1. 亦作“天壍”。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多指长江。

1. 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 《隋书·五行志下》
2.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唐 《金陵》诗之一 李白
3.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金 《望海潮·上兰州守》词 邓千江
4. 一则有长江天堑之险,二则有元帅甲兵之勇。 明 《双烈记·酋困》 张四维
5.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水调歌头·游泳》词 毛泽东
6.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宋 《望海潮》词 柳永
7. 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 金 《汴梁杂诗》之三 李汾


相关词 长江天堑

天堑是什么意思

“天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iān qiàn,主要指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通常用来形容地势险要、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这个词常用于描述长江等江河的险峻地形,如“长江天堑”,也常被用来比喻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差距。

在古代文献中,“天堑”多用来形容自然界的险阻,如李白的《金陵》诗中提到的“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以及宋代柳永的《望海潮》词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此外,“天堑”还可以指代其他江河,如钱塘江和黄河。

在现代语境中,“天堑”不仅限于地理上的障碍,还常用来比喻社会地位、困难任务或人生道路上的巨大挑战。例如,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达了通过建设桥梁来克服天堑,实现南北交通的愿景。

总之,“天堑”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既描绘了自然界的险阻,也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天堑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天堑”一词常用来形容天然的障碍物,如河流、山脉等,具有难以逾越的特性。这种用法在多个文献和作品中都有体现。

例如,《晏子春秋》中提到“天堑”,比喻南北统一后,人们不再有战争可言,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实现这一目标怀疑和担忧。这种用法强调了“天堑”的象征意义,即天然形成的障碍物可以成为和平的保障。

在《南史·孔范传》中,孔范提到长江作为“天堑”,认为其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分隔的天然屏障,隋军难以渡过。这反映了古代南方国家利用长江作为防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的思想。

此外,《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国利用洛河的险要地势修建长城,称为“堑洛”,这也是利用“以河为险”的典型例子。这种利用自然地形构筑防工事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天堑”的理解和应用。

在金末汴京文学中,“天堑”指黄河,金朝君臣为黄河是阻断蒙古进攻的天然屏障,就像隋朝人以长江为天险一样。这种用法同样强调了“天堑”的防御功能。

“天堑”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象征意义:作为和平与统一的象征,如《晏子春秋》中的南北统一。2. 防御功能: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如长江和黄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防御用。3. 工程实践:利用自然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如秦国利用洛河修建长城。

如何解释“天堑”一词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变和扩展意义?

“天堑”一词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变和扩展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从字面意义来看,“天堑”原本指的是天然形成的、难以逾越的壕沟或障碍物,如长江等自然地理特征。这一含义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李白的《金陵》诗中提到“天堑净波澜”,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作为然屏障的险峻形势。

然而,在现代语境下,“天堑”的含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原本被认为是天然不可逾越的障碍物被克服。例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达了通过桥梁建设将长江这样的天然屏障转化为交通要道的思想。这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也象征着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方向。

此外,“天堑”一词还被用于形容其他类型的障碍或困难。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天堑”有时用来比喻难以克服的困难或障碍,如心理障碍、技术难题等。这种用法强调了面对战时需要具备的勇气和智慧。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天堑”也可以指代一些特定历史或地理现象。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山脉和湖泊曾被视为天然的防线,保护国家免受外敌入侵。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天然屏障逐渐被打破,成为连接不同地区的通道。

总之,“天堑”一词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变和扩展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天然障碍到人工通道:通过桥梁、铁路等基础设建设,许多天然屏障被转化为交通要道,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

  2. 比喻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现代汉语中,“天堑”常用来形容难以逾越的心理或技术障碍,强调面对挑战时需要具备的勇气和智慧。

  3. 历史与地理现象的象征:在历史和地理研究中,“天堑”可以指代特定的自然屏障或防线,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防御能力。

“天堑”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有何变化?

“天堑”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其从自然地理概念到文化象征的演变过程中。

在古代文献中,“天堑”最初指的是天然形成的壕沟,尤其是长江这样的大江河,因其险要程度足以隔断交通而名。例如,《隋书·五行志下》中提到“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这表明在古代,“天堑”主要用于描述地理上自然屏障。李白的《金陵》诗中也描绘了长江的壮观景象,称其为“天堑净波澜”,进一步强调了长江作为天然屏障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堑”一词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除了指代具体的河流外,它还被用来形容其他江河,如宋代柳永的《望海潮》词中描述的钱塘江,以及金代李汾的《汴梁杂诗》中的黄河。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天堑”作为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性,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交通阻隔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情感表达。

此外,在现代诗词和文化研究中,“天堑”一词也常常被用来象征某种难以逾越的障碍或隔阂。例如,毛泽东在《水歌头·游泳》词中将“天堑”比作可以变通途的存在,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用法不仅保留了“天堑”作为自然屏障的原始含义,还赋予了其新的文化象征意义。

“天堑”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从具体的自然地理特征到广泛的文化象征的演变过程。

在现代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工程或项目是通过克服“天堑”实现的?

在现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工程或项目通过克服“天堑”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就。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深中通道:这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连接了珠江口两岸的城市群。深中通道不仅缩短了交通时间,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

  2. 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景象。

  3. 南京长江大桥:这座桥梁打破了世界公铁两用桥的世界纪录,将中国南北连接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跨越长江天堑的梦想。

  4. 矮寨大:这座桥梁跨越了湘西德夯大峡谷,创下了四项世界纪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5. 苏通大桥:这座大桥的建设克服了长江的天堑,实现了南通与苏州的紧密连接,对南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堑”一词在国际语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表达,它们是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

在国际语境中,“天”一词确实有相似的表达,即“natural moat”。这一表达用于描述天然形成的、难以逾越的障碍物,通常指河流或峡谷等自然地理特征。在英语中,这种表达同样用来形容天然形成的防御屏障,强调其不可逾越性。

此外,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概念也存在。例如,在西班牙语中,有“abismo”(深渊)这样的词汇,用来形容巨大的、难以跨越的自然障碍。这些词汇在不同语言中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意象和概念,即某种天然形成的、难以通过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