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遗忘的意思

wàng

遗忘

拼音yí wàng

1.遗忘常用意思: 忘记。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忘记 , 忘却 , 忘怀 , 忘掉 , 淡忘
反义词 怀念 , 记得 , 牢记 , 铭记 , 纪念 , 难忘 , 谨记 , 记起 , 感念

例句 1.由于他刚才走得急,手表被遗忘在了家里。
2.长大后,儿时的记忆逐渐被我遗忘了。

遗忘引证解释

1. 犹忘记。

1. 今富人,耳营钟鼓管龠之声,口衔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庄子·盗跖》
2. 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遗忘。 南朝 宋 《世说新语·任诞》 刘义庆
3. 虽欲秉笔𫌨缕,神志荒耗,前后遗忘,终不能成章。 唐 《寄许京兆孟容书》 柳宗元
4. 字刻青天过手多,至今名姓半遗忘。 清 《石匠行》 李调元
5. 一幕久已遗忘的故事蓦地再现出来。 《一个女性》七 茅盾


遗忘是什么意思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是一种记忆的丧失。它涉及个体长期记忆中已编码和存储信息的明显丢失或修改。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而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遗忘的原因包括衰减理论、干扰理论、动机性遗忘、检索失败等。例如,新记忆的形成可能会干扰旧记忆的检索,导致遗忘。此外,弗洛伊德提出的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人们会为不想回忆痛苦或威胁的记忆而选择性地遗忘。

遗忘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大脑处理信息的种机制,帮助人们筛选和保留重要的信息。它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探讨,并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遗忘曲线等规律。

遗忘的衰减理论是什么,它如何解释记忆丧失的过程?

遗忘的衰减理论(Decay Theory)是一种解释记忆丧失过程的理论,它认为遗忘是由编码记忆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随时间逐渐减弱所致。该理论基于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的消逝仅因时间的流逝,如果不使用或检索信息,信息将从存储中丢失。

具体来说,衰减理论指出,除非信息被反复练习或回忆,否则在大脑中形成遗留痕迹(engram)会随时间逐渐消失。赫布(Hebb)在1949年提出,学习初期遗留痕迹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破坏。随着学习的进行,特别是重复练习,遗留痕迹会变得更强大,不易被摧毁。如果没有练习或实践,遗留痕迹会随时间逐渐消失,因为它们没有到加强,因此信息无法被检索出来,导致遗忘发生。

艾宾浩斯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理论。他通过研究发现,记忆在初期迅速丧失,随后随时间趋于稳定,这被称为遗忘曲线。这一现象表明,记忆的衰退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类似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此外,巴甫洛夫的记忆痕迹衰减理论也与之相似,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减的结果。例如,在巴甫洛夫的狗鸣铃实验中,只给狗铃铛而不给肉,这样联系就没有得到加强,狗渐渐记了铃铛的信号意义,于是就不流口水了。

然而,衰减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多年前发生的事件,尽管他们长时间没有思考这些事件。此外,一些研究指出,在涉及分心任务的实验中,可能是分心任务而不是简单的时间流逝导致了遗忘。

总之,遗忘的衰减理论提供了一个生物学解释,认为记忆丧失是由于神经通路的自然衰减所致。

干扰理论在遗忘中扮演什么角色,具体是如何影响记忆检索的?

干扰理论在遗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主要通过新旧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记忆检索根据干扰理论,遗忘并非由于记忆痕迹的衰退,而是因为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干扰导致的。这种干扰可以分两种类型: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作用。例如,当人们同时学习两个不同的列表时,他们通常会记住较少的单词,这表明干扰在回忆时发生。实验也表明,先学习的材料能显著提高后续学习材料的记忆率,但当存在相似性或竞争信息时,这种效果会减弱。

倒摄抑制则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这意味着新信息的学习可能会阻碍旧信息的回忆。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新技能的同时也回忆旧技能,那么新技能的学习可能会受到旧技能的干扰。

干扰理论还指出,一旦消除了干扰或得到了适当的线索,记忆可以恢复。然而,尽管干扰理论在解释遗忘象方面得到了广泛支持,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它无法完全解释某些病理性遗忘现象,如精神疾病中的压抑症状。此外,大多数关于干扰作用的研究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使用单词列表等人工材料,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生态有效性较低。

总之,干扰理论通过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两种机制解释了遗忘的发生,并强调了新旧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记忆检索的影响。

动机性遗忘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弗洛伊德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

动机性遗忘是一种由特定动机驱使的主动性记忆抑制现象,其具体机制涉及记忆系统对痛苦或负面信息的监控和抑制,以缓解焦虑和保护个人自我同一感。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于达到某种目的的遗忘,这种遗忘的特异之处在于它是由避免痛苦的倾向所驱动的。他指出,当某事件或行为过于痛苦,以至于我们无法处理与之相关的记忆时,我们会将这些记忆推入潜意识并主动压制,从而无法回忆起这些记忆。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受到压抑而引起的,如果压抑解除,记忆就能恢复。例如,在紧张或着急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遗忘,这是因为情绪压抑导致的记忆抑制。此外,弗洛伊德还观察到,在催眠治疗中,与罪恶感和羞耻感相关的童年琐事更容易被回忆起,这表明记忆系统会抑制痛苦信息,但并非完全消失。

动机性遗忘的机制可以总结为:记忆抑制的过程主要体现在N2幅度的增加和前额叶皮层(MFG)自上而下的调控上。

检索失败在遗忘中起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导致记忆无法被回忆起来的?

检索失败在遗忘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导致记忆无法被回忆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或不准确的检索线索。根据编码特异性原则,记忆有效时,编码时存在的信息在检索时也应存在,这意味着线索不必完全准确,但越接近原始信息,检索效果越好。

具体来说,当我们在长期记忆中存储信息时,会创建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或连接,这些关联作为检索提示,帮助我们在需要时定位和回记忆。然而,如果检索提示缺失或不足,回忆记忆变得困难。例如,在尝试回忆一个很少使用的账户密码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检索提示,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

此外,情境依赖遗忘理论指出,检索时的背景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熟悉背景充当检索线索。如果检索环境与学习时不同,人们更可能忘记信息,出现检索失败。状态依赖遗忘理论则认为,学习时的状态会影响回忆效果,如清醒时学习,清醒时回忆,效果更好。

检索失败还可能由弱编码引起,即如果记忆的初始编码较弱或浅薄,可能不会形成强烈的关联或提示来辅助回忆。此外,与目标记忆相似的其他记忆或信息可能会干扰并阻碍检索提示,使回忆所需记忆更加困难。

遗忘曲线是什么,它如何揭示记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遗忘曲线,也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首次提出的理论,用于描述记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该曲线揭示了记忆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即刚学过的知识在最初阶段遗忘最快,随后逐渐减慢,并最终趋于稳定。

具体来说,遗忘曲线显示了记忆保持量与时间的关系。在识记后不久,遗忘速度非常快,例如刚记完时记量为100%,但20分钟后就下降到58.2%,1小时后为44.2%,8到9小时后为35.8%,一天后为33.7%,两天后为27.8%,六天后为25.4%。这种快速遗忘的现象明,如果不进行及时复习,短期记忆很容易消失。

遗忘曲线的形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记类型、深度、个体差异等。例如,机械记忆(如无意义音节)的遗忘速度比有意义的记忆快,而深层次记忆的衰减则比浅表记忆慢。此外,遗忘曲线还反映了记忆提取难易度、实践和复习频率对记忆保持的影响。

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及时复习可以显著延缓遗忘过程。例如,在学习后的第一周内,如果不及时复习,知识可会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如在关键时间点上进行回顾和巩固,是提升记忆效果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