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正安适地坐在沙发上,翻阅着报纸。
2.老人晚年时在乡下过着安适的生活。
1. 安乐舒服;安静舒适。
引
1. 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
唐
《因话录·商下》
赵璘
2. 足下本安适无所苦,而骎骎焉欲抉发奇秘以与造化争也。
明
《答许廷慎》
方孝孺
3. 又按《左传》称公叔文子老矣,辇而如公。盖以人挽舆尤觉安适也。
清
《郎潜纪闻》卷二
陈康祺
4. 这安适的小天地,正合我的意,正能寄托我彷徨的心。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安适”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ān shì”,其基本含义是安静而舒适的状态。它通常用来形容生活、环境或状态的安宁与舒适,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在古代文献中,“安适”也常用于描述人们在无事时的安逸状态,如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和明代方孝孺的《答许廷慎》中都有相关描述。
在现代汉语中,“安适”不仅指个人的舒适与安宁,象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生活的状态,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共处。例如,病员在疗养院里过着安适的生活,享受着医疗设施带来的舒适与便利。
此外,“安适”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生活中的舒适和愉悦,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文献中,“安适”一词主要用来描述一种生活状态,即安闲舒适、安静自在的状态。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描述了人们在夜晚感到不安适时,会有人去等待安慰。明代方孝孺在《答许廷慎》中也使用了“安适”一词,表达了对生活安乐无忧、无所苦恼的向往。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引用了《左传》中的描述,说明了人在乘坐轿子时的安适状态。
此外,“安适”还被用来形容床铺的舒适度。例如,《商君书·画策》中提到:“人主处匡牀之,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这里的“匡牀”即指方正且舒适的床。汉代桓宽在《盐铁论·取下》中也提到:匡牀旃席,侍御满侧者,不知负輅輓船,登高絶流之难也。”这里的“匡牀”同样指的是安稳、舒适的床。
“安适”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显著的变化和扩展。从历史文献到现代应用,“安适”不仅保留了其基本的物理舒适和精神愉悦的含义,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在古代文献中,“安适”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描述了人们在夜晚感到不安适的状态。而在言文中,“安适”常用于表达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即一个温暖、宁静且充满希望的生活环境。这种描述不仅于物理上的舒适,更强调了心理上的平静与满足。
进入现代汉语,“安适”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现代汉语的“安适”不仅指身体上的舒适和满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平静、愉悦和幸福感。例如,在医院中伤病员过着安适的生活,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安适美景,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安适状态等,都体现了“安适”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此外,“安适”在现代汉语中还与忙碌、竞争、家庭、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关系密切,强调了它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表明“安适”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演为一个涵盖广泛生活领域的概念。
总结来说,“安适”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物理舒适逐渐演变为含精神愉悦和社会价值的复合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安适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适感是基本需求之一,它在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之前必须得到满足。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如安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能追求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安适感不仅关乎身体的舒适,也影响心理的平和与稳定。
安适感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研究表明,当个体感到安适时,他们的情绪状态会得到改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减少。这是因为安适感能够促进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外,家庭和谐和社会支持也是影响个人安适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缓解外界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过度追求安适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长期处于过度舒适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变得麻木,忽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为了追求舒适而逃避现实,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都会使个体难以适应逆境,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此外,真正的安适源自内心的释然和平静,而非外在的舒适或逃避。这意味着个体需要通过自我接纳和情绪管理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稳定。通过设定小目标、参与社交活动和定期反思活状态,可以帮助打破长期稳定舒适带来的停滞不前,并促进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
总之,安适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情绪的平衡和心理的平和,还能促进自我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安适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安适可以被视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感到安适时,他们通常会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这有助于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文章指出,安适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舒适,更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放松与平衡。这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安适的生活状态能够让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另外,安适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因为它使人们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冥想和正念等方法,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减少焦虑,吸引幸福。
在不同文化中,安适的概念确实存在异同。从中,我们以看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思想中,安适往往与平凡生活中的平静——宁静淡泊相联系。这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无争、克制的生活态度,与西方文化中可能更注重物质享受和竞争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
中提到的“舒适”(comfort)与“快乐”(pleasure)的区别,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安适的理解。舒适是一种维持身体和心理满足稳定状态的动机,而快乐则是一种无度的、短暂的愉悦感。德国人用“gemütlichkeit”来描述这种类似安适的舒适感,而在中国,早在希腊文化之前,“养身”一词就已被创造出,用以表达类似的概念。
进一步指出,文化对情绪调节、幸福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显著,不同文化景下的人们在处理情绪、追求幸福和理解价值时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日本文化中的“恶眼”现象和中国哲学中的“道”思想,以及德国和南对幸福的不同定义,都反映了文化对安适概念的不同塑造。